郝卉杰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和结肠上皮细胞中细菌鞭毛蛋白的表达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菌鞭毛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致病作用。方法:选取UC患者60例,其中中、重度UC患者30例,轻度UC患者30例。30例健康志愿者取血清样本作对照,15例结肠癌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结肠断端取正常结肠组织作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细菌鞭毛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细菌鞭毛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血清中细菌鞭毛蛋白抗体水平和结肠上皮中细菌鞭毛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χ~2=13.570和11.553,P〈0.05),UC患者高于对照者,重度UC患者高于中度UC患者。结论:细菌鞭毛蛋白可能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
- 周川郝卉杰薛福敏张建立石朝阳杨万荷仝亚林冯百岁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血清
- 肥大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3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l disease,IBD)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大细胞参与该病的发病.研究发现在IBD患者肠道黏膜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增多了.肥大细胞被各种物质激活释放多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化学物质及生物活性介质等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肥大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在IBD中的关键作用有望为治疗这种疾病开拓新的方法.
- 李林静郝卉杰石朝阳冯百岁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肥大细胞炎症介质
- 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方法比较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TBP)临床诊断方法。方法:搜集确诊的79例TBP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血液学指标、腹水生化、影像学、T-SPOT.TB及腹腔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高峰在20~45岁;男女比例为1:1.55;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及乏力常见。44.30%(35/79)的患者血常规异常,52.82%(28/53)的患者CT异常,56.25%(36/64)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56.72%(38/67)的患者结明三项阳性,60.00%(39/65)的患者B超异常,73.68%(42/57)的患者腹水CA125升高,80.70%(46/57)的患者腹水ADA活性升高,91.43%(32/35)的患者T-SPOT.TB阳性,92.85%(26/28)的患者腹腔镜阳性。腹水ADA、T-SPOT.TB、腹腔镜检查诊断率较高。腹水ADA与腹腔镜检查结果有弱一致性(kappa=0.352,P=0.043),T-SPOT.TB与腹腔镜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25,P=0.001)。结论:T-SPOT.TB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的快速诊断TBP的敏感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可提高TBP确诊率。
- 郝卉杰石朝阳周川薛福敏张建立冯百岁
-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T-SPOT.TB腹腔镜
- 胆总管结石再形成原因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等因素与胆总管结石再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再发胆管结石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胆囊切除、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EST)范围与胆总管结石再形成的关系。结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再形成的时间间隔较术前缩短,EST术大开口较小开口,胆总管结石再形成的时间间隔缩短,胆囊切除并行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再次形成胆总管结石的几率升高。结论胆囊切除、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可能是胆总管结石再形成的高危因素。
- 石朝阳郝卉杰周川薛福敏冯百岁
- 关键词:胆囊切除胆总管结石
- 细菌鞭毛蛋白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确切病理机制不明。可能受到肠道菌群、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和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多研究显示,细菌是IBD的...
- 郝卉杰
- 关键词:肠道炎症鞭毛蛋白蛋白表达细胞病理学
- 细菌鞭毛蛋白及CD98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初探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菌鞭毛蛋白及CD98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方法纳入60例初发型活动性UC患者,其中轻度和中重度UC各30例,另取健康志愿者血清30份和15例结肠癌患者行外科手术距肿瘤组织≥5cm的正常结肠断端组织作为对照。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细菌鞭毛蛋白抗体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CD98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细菌鞭毛蛋白和肠上皮细胞基底膜中CD98的表达。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采用SNK—q法,计数资料采用R×C表X2检验,等级资料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轻度UC组、中重度UC组外周血细菌鞭毛蛋白抗体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分别为(7.603±2.118)pg/ml、(13.702±3.131)pg/ml和(20.813±3.004)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70,P〈0.01);3组肠黏膜细菌鞭毛蛋白的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15、56.67%和7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53,P=0.003)。对照组、轻度UC组、中重度UC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98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8.42±4.31)%、(32.45±6.71)%和(43.40±5.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10,P=0.007);3组肠上皮细胞CD98表达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15、36.67%和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0,P〈0.05)。外周血清细菌鞭毛蛋白抗体浓度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98的表达呈正相关(r=O.548,P〈0.05)。结论细菌鞭毛蛋白和CD98可能是导致UC炎性反应活动的重要因素。
- 郝卉杰薛福敏张建立周川李林静冯百岁
- 关键词:鞭毛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
- 溃疡性结肠炎208例诊治分析
- 2010年
- 目的回顾性调查近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状况及5-ASA制剂的疗效。方法调查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208例住院UC患者。观察UC发病率、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结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药物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UC住院患者近5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为(45.25±16.30)岁,发病高峰在40~49岁;男女比例:1.29∶1;临床表现以腹泻(92%)、血便(86%)、黏液便(71%)、腹痛(70%)表现为主;病变范围:以全结肠炎(45%)为主;病程以1~5年为主;住院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占80.2%,缓解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占11.7%;使用5-ASA制剂治疗占93.5%;急性期平均服药时间(4.06±1.43)周;急性期服用5-ASA剂量以2~3g为主,占69.9%;缓解期服药时间与维持缓解时间呈正相关;缓解期服用5-ASA剂量:以大于2g为主,占69.2%;服药依从性与维持缓解呈正相关;6个月内复发者占51.48%。结论近5年住院UC患者呈上升趋势,5-ASA是维持治疗的有效药物,其有效剂量应大于2g/d,缓解期与维持治疗时间呈正相关,应大于6m。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能明显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
- 张建立薛福敏郝卉杰周川冯百岁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治疗
- 肠黏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3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涉及肠道内环境(主要是肠道微生物)与易感个体间不恰当的免疫应答。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组成,其在维持肠道吸收必需营养物质与防止有害物质的入侵并对其作出应答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黏膜四种屏障功能受损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与IBD的关系,有望为治疗IBD 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肠黏膜屏障损伤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李林静李治国郝卉杰石朝阳冯百岁
-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道疾病肠道微生物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