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书愚

作品数:20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古学
  • 13篇存古学堂
  • 10篇清季
  • 6篇教育
  • 5篇学堂
  • 5篇晚清
  • 4篇新教
  • 4篇新教育
  • 4篇张之洞
  • 3篇书院
  • 3篇清末
  • 3篇民初
  • 2篇兴办
  • 2篇学术
  • 2篇清末民初
  • 2篇教育转型
  • 2篇办学
  • 1篇迪奥
  • 1篇新式学堂
  • 1篇新政

机构

  • 20篇四川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郭书愚
  • 1篇罗志田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研究
  • 4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江汉论坛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清季朝野大体皆认同趋新的办学大方向。唯在野趋新士人中弥漫着对国家衰弱的焦虑情绪,以及急于追赶西方的紧迫感。在此氛围中,"守旧"成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及其晚年倡办的存古学堂在时人心中普遍留存的负面形象,与其自定位和办学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对相关面相的考察,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时"学界"趋新程度的多层次差异,重建清季各种言说纷纭驳杂的动态历史图景,进而推进对那一时代的认知。
郭书愚
关键词:张之洞存古学堂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被引量:4
2019年
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以“实践中的主义”为视角,将张之洞戊戌变法以降的办学努力回置到他整个一生的办学履迹中,通过追溯“新教育”的“品行”课源流,梳理中小学堂经学教法方案的嬗替,关注张氏在“中体”、“西用”光环下低调而务实地“参酌中用”并探寻中西“通性”的办学努力,从细节入手,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应能增进对“中体西用”言说以及晚清“新教育”建制(尤其是西式学堂办法与“旧式书院”的实际关联)的全面理解,或也有助于我们稍更深入地认知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办学理念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郭书愚王亚飞
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
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演变被引量:6
2013年
晚清学部成立后直至辛亥鼎革,中央政府一直坚持尊西趋新的办学趋向,但其内部在应否设立及怎样兴办保存国粹学堂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具体的"存古"思路甚纷纭。过去对此研究不足。晚清学部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经历了由驳斥改办到积极推广再到规范划一并限制发展的演变过程。存古学堂是在诸多保存国粹办学方案中被中央政府确立为"新教育"体系内的主要"存古"形式。梳理和重建相关史实可以增进对清季中央政府办理"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为考察各地存古学堂兴办情况立下基础;探究中央政府内部诸多保存国粹言说的异同,注重思想观念之所出,尽量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人和特定的场合,或可增进对当时"多歧互渗"的时代风貌及相关人物的认识。
郭书愚
关键词:存古学堂学部
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被引量:17
2008年
存古学堂是清季政府以学堂这一新形式保存国粹的尝试,是官方"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对立面。过去对此研究非常不足,除湖北存古学堂因张之洞而时被涉及外,其他各省存古学堂基本未见实在的论述。四川存古学堂在办校原则和规格、教学规章、校务管理的划一模式等方面,具有多数存古学堂的共性特征;同时,川省办学员绅对"国粹"及其保存方式的认知与张之洞等人不尽相同,四川存古学堂的实际办理情形与学部规章也有相当的出入,有其独特之处。从学堂的筹建及招生、师资典籍、课程设置与教学、川省与学部的互动及其在民初的嬗递等方面考察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历程,可以增进对全国各存古学堂以及整个清季"新教育"的全面理解;而从省一级的"地方"视角考察清季民初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应可推进对那一时代的认识。
郭书愚罗志田
关键词:存古学堂
清季改书院为学堂的实际运作与社会影响——以校士馆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22年
清季“新政”之初枢府改书院为学堂的努力,在实际操作层面实为一套显隐交织的政令组合:一方面大张旗鼓地竭力推动各地立改书院为学堂,另一方面则低调默许各省办校士馆或保留个别书院,缓解书院停办对旧式读书人的巨大冲击,减轻其给地方政务运作带来的压力。各地主政者在具体办理时普遍注重安抚相当数量因书院改学堂而失去生计的“旧学寒儒”。但无论校士馆还是保留的书院,乃至停科举的善后举措,皆明显忽略在“培才”层面提升其因应时代需求的能力。全面落伍于时代的该社群持续掣肘新政学务的实际运作、困扰新旧教育转型进程。对上述面相的考察可从特定视角增进对清季“新政”的政务运作、尤其是“新教育”推行实况的理解,并有助于深入体察当时中下层旧式读书人的社会境遇,进而推进对那个“激变”时代的认识。
郭书愚李宗庾
“躐等”与“速效”:清末民初一个持续的办学倾向
2018年
清季民初,救亡图存的压力日增,整个社会持续处于开足马力、加速运行的状态。"大步跃进"的趋向在时人极其看重的学务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躐等而为"、追求速效的办学运作屡见不鲜,而日趋边缘化的传统中学教育则是受"速成之风"冲击最大的环节。在保存国粹的办学努力中,清季江苏官绅创制并盛行一时的"简易"存古模式,通过一系列简化乃至不惜违背规章禁令的"躐等"运作,殚精竭虑以追求速效。对相关面相的考察,可以增进我们对清季民初新教育的全面理解,并为深入认知追求速效的社会风尚在"化民成俗"时几乎无可阻挡,至今仍余波未息的巨大能量,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郭书愚
关键词:速效清季民初存古学堂国粹
清季在野一方对以官办学堂保存国粹的反应被引量:3
2008年
清季官方以存古学堂为主要形式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当时"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其对立面。但在日益激进趋新的世风中,官方的努力遭到了在野一方的质疑和批评。"迂腐庸陋"、"窒塞新机"等皆成为存古学堂的常规"形象",影响着时人对官方办学旨趣的认知,尤其左右了很长时间里后之研究者对存古学堂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朝野双方的主张有明显的共性,多数时候是分享共同的思想资源,趋新士人的批评也与官方保存国粹的办学旨趣及其实际办学运作有相当的距离。重建清季在野一方质疑和批评官办存古等保存国粹学堂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停废科举后官办"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回向原典的方式考察当时朝野双方因趋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对立,应能推进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郭书愚
关键词:存古学堂张之洞
清末存古学堂述略
存古学堂是清季政府以学堂这一新形式保存国粹的尝试,是官方“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对立面。过去对此研究非常不足。本文以档案、当时报刊和相关人物文集等资料为基础,首先考察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变化过程,侧重...
郭书愚
清季山东保存国粹的办学努力——以国文学堂和曲阜学堂为中心之考察被引量:4
2014年
清季民初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一幅精彩纷呈的复杂历史图景,而山东的情形相当典型,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考察山东国文学堂的办学思路和取向,以及曲阜学堂的兴办进程,尤其是关注两校与存古学堂相关和相异的面相,应能增进对清季兴办保存国粹学堂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认识清季士人的思想冲突和观念竞争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郭书愚
“在传统中变”:清季安徽的学术沿承与“存古”履迹被引量:1
2017年
晚清最后几年,中国传统学术整体上呈崩坏断裂之势,但经典的研习在安徽仍蔚为风气。官绅皆有意追寻传统的兴学理念和方式,更在文化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上深度契合。古学的保存和传承,文教事业的发展,乃至学术风尚的嬗替,固不乏开放而前瞻的一面,但大体仍是"传统中变"的演进脉络。重建清季安徽的"存古"履迹,可见当时皖省官绅对于接续和传承中国传统学问的独特思考和选择;而由文教事业的兴办视角,关注当时皖学的传承脉络和特色,可以观察到注重师承"家法",而又开放包容的学术传统在近代特定时空中的承续,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精英士人,以及清季民初的学术与文化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郭书愚
关键词:存古学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