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鹏
- 作品数:57 被引量:57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调控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OsPK7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OsPK7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该基因OsPK7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
- 涂斌杨稳李小玲马炳田李仕贵钦鹏王玉平李婷陈薇兰袁华孙思远唐诗闻康亮珠
- 一种降低水稻结实率的OsALIS4基因及其编码得到的蛋白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水稻结实率的OsALIS4基因及其编码得到的蛋白和应用,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为阐明结实率这一复杂的农艺性状相关的...
- 樊世军胥磊梁潆俪高鹏何凯袁华涂斌马炳田王玉平钦鹏李仕贵
- 文献传递
- 水稻直立穗突变体抗倒伏性的遗传力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为研究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在抗倒伏特性方面的遗传力与配合力,选用弯曲穗型不育系川农1A、ABG15s和2个含有DEP1直立穗基因的直立穗不育系E69A、E102A,与蜀恢498及其直立穗突变体R1338、R334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比较F1基部各节的抗倒伏特性。发现F1基部各节抗折力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抗折力与茎节的直径和茎壁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水稻基部节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茎节的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抗折力越大、弯曲力矩越小其倒伏指数也就越低;2个直立穗突变体基部节倒伏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低于野生型,其中R1338的倒伏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更低一些。因此利用直立穗亲本配组可以显著改良杂交后代的抗倒伏能力。
- 杨国涛彭友林葛中英钦鹏范存留郭连安胡运高
- 关键词:抗倒伏性遗传力配合力
- 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籼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籼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主要是以带有隐性核不育基因ms<Sub>-np</Sub>的不育株为母本,以20~30种水稻材料作父本杂交,并回交一代;然后在后代中选留优良不育株上的种子,等...
- 李仕贵王玉平高克铭马炳田钦鹏吴先军
- 文献传递
- 一种调控水稻粒型和千粒重的蛋白GSW8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水稻粒型和千粒重的蛋白GSW8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该蛋白质GSW8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该基因在调控水稻粒型和千粒重方面具有生物...
- 袁华许正艳高鹏袁敏陈薇兰李仕贵涂斌马炳田王玉平钦鹏
- 一种水稻类病斑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水稻类病斑性状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由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或其衍生序列组成。本发明还公开了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由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组成。本发明类病斑基...
- 钦鹏李仕贵邓路长马炳田王玉平钟光荣
- 文献传递
- 一种水稻茎秆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水稻茎秆发育相关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由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或其衍生序列组成。本发明还公开了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该基因由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其衍生核苷...
- 李仕贵马炳田涂斌钦鹏王玉平陈薇兰胡丽
- 高温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分子机制解析和优良等位基因高效发掘
-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夏季越来越频繁的高温对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结实和灌浆造成严重威胁。然而,高温影响水稻结实和灌浆的分子机制非常不清楚,用于培育耐高温水稻品种的优良自然等位基因也鲜有报道。同时目前很难高效发...
- 钦鹏鲁宏伟杜会龙陈薇兰陈倬张国华胡彬华吴杰李乐功向成斌梁承志李仕贵
- 关键词:水稻高温灌浆结实
- 一种提升高温胁迫下水稻抽穗期结实率的OsPEAMT2基因及其蛋白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高温胁迫下水稻抽穗期结实率的OsPEAMT2基因及其蛋白和应用。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新的水稻穗期高温相关基因,为水...
- 陈薇兰黄开来樊世军刘艺胥磊袁华涂斌马炳田王玉平钦鹏李仕贵
- 文献传递
-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bf37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中子辐射诱变早籼稻品种红矮B,获得矮秆多分蘖突变体bf370。该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极多。bf370在全生育期内的分蘖数达200个左右,是野生型分蘖数量的14倍以上。遗传分析表明该矮秆多分蘖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bf370与日本晴杂交构建的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到第1染色体长臂Indel 4与Indel 10之间398kb区域内。测序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该区段内的D10基因在第2外显子上缺失66bp碱基,导致D10蛋白RPE65结构域22个氨基酸缺失。结合D10其他突变体表型推断,bf370表型极有可能由D10突变所致。
- 胡运高杨国涛郭连安钦鹏陈永军李仕贵
- 关键词:水稻矮秆突变体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