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向燕

作品数:25 被引量:203H指数:7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卒中
  • 8篇颅内
  • 6篇颅内动脉
  • 5篇缺血
  • 5篇脑卒中
  • 5篇急性
  • 5篇病理
  • 4篇动脉
  • 4篇血性
  • 4篇血压
  • 4篇预后
  • 4篇梗死
  • 3篇动脉狭窄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血管
  • 3篇血流
  • 3篇营养支持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卒中患者
  • 3篇组织病理

机构

  • 15篇香港中文大学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紫金县人民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陈向燕
  • 10篇曾进胜
  • 8篇黄家星
  • 7篇范玉华
  • 6篇黄如训
  • 5篇余剑
  • 3篇陶玉倩
  • 3篇洪华
  • 3篇熊丽
  • 2篇莫秀云
  • 2篇李华
  • 1篇徐安定
  • 1篇莫仲棠
  • 1篇徐蔚海
  • 1篇程忻
  • 1篇殷建瑞
  • 1篇董强
  • 1篇崔春梅
  • 1篇陈俊
  • 1篇邱彦夫

传媒

  • 5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从组织病理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正>背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人群很常见,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高分辨率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颅内大动脉血管壁成像提供先进的技术。然而,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病理学的有限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学信息向...
陈向燕
文献传递
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观察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结果 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临床特点为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和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影像学多为颅内单发病灶 ,病理类型以低、中度恶性B细胞源性为主。结论 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均与免疫缺陷或抑制相关的PCNSL不同。
余剑陈向燕范玉华赵湛崔春梅黄如训曾进胜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免疫功能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
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脑血流动力学比较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记录脑白质病变程度、梗死灶数目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采用t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血流参数;绘制脑血管搏动指数(PI)诊断症状性SV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1级为主,分别34.6%(28/81)及35.8%(29/81),3级、4级均分别占14.8%(12/81);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为最少,占15.7%(31/198),1级、2级、3级分别占29.8%(59/198)、29.3%(58/198)、25.3%(50/198)。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者比例多于症状性SVD组患者,而脑白质疏松程度2级、3级者比例少于症状性SVD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01;χ~2=6.423,P=0.040;χ2=8.265,P=0.005)。症状性SVD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低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23.6±7.3)cm/s vs(27.8±7.0)cm/s,(31.9±10.3)cm/s vs(35.3±9.3)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P <0.001;t=2.500,P=0.013),而2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性SVD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PI指数均高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0.99±0.17 vs 0.93±0.14,1.03±0.18 vs 0.96±0.15,0.98±0.17 vs 0.92±0.14,1.10±0.18 vs 1.04±0.23,1.09±0.21 vs 1.00±0.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P=0.008;t=-2.616,P=0.003;t=-2.724,P=0.007;t=-3.323,P=0.025;t=-2.896,P=0.004)。ROC曲线显示,PI为1.05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37.9%,特异度为78.7%,曲线下面积为0.590;PI为1.10时,PI诊断症�
钟经馨陈俊陈向燕莫秀云张珏堃
关键词:多普勒血流动力学
解析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从组织病理到临床影像
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病变是导致中国人脑卒中的最重要原因。传统的神经影像技术基于不同的成像机制(如经颅多普勒的脑血流速度或常规磁共振技术的流空效应)将颅内动脉病变诊断为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程度。新近发展的临床影像技术提供的高清...
陈向燕郑璐吴小红杨文杰莫仲棠黄家星梁慧康
关键词:颅内动脉发病机制组织病理临床影像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表达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层支闭塞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不同时点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生长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黏蛋白(neurocan)表达。结果MCA皮层梗死后1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SYN阳性信号较对照组高,至第2周恢复正常,第3、4周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MCA皮层支闭塞后1~4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和Neurocan阳性信号均逐渐增多,并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皮层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神经组织突触重构受阻的原因之一,也是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进胜李华洪华陶玉倩范玉华余剑陈向燕黄如训
关键词:大脑皮层梗死丘脑脑梗死神经功能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营养支持
该研究旨在观察急性脑卒中住院治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及营养状况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中,吞咽困难对预后的影响,探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营养支持措施.结论:1、该社区46岁~7...
陈向燕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经肠营养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
文献传递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熊丽梁浩文陈向燕韩璟浩黄家星
关键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缺血性脑卒中
TIA及轻型卒中远期复发卒中及死亡的队列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自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其发生缺血性卒中及死亡事件,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结果共278位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53人(19.6%)发生了卒中,67人(24.1%)死亡。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及新鲜卒中病灶增加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及既往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5y)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龄和男性两个因素外,急性病灶及糖尿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洁高庆春陈向燕黄家星殷建瑞解龙昌高聪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卒中复发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被引量:87
2012年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董强黄家星黄一宁徐安定曾进胜陈向燕程忻范玉华刘亚杰孙葳谭泽峰徐蔚海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症状性短暂脑缺血发作动脉供血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治疗被引量:2
2002年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陈向燕曾进胜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凝治疗抗凝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