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
- 作品数:228 被引量:62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社会选择理论的困境与出路——兼评判断聚合理论
- 2017年
-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把社会选择理论带入一个困境:为了保留集体选择的逻辑合理性,不得不至少部分地牺牲集体选择的民主性,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多数投票规则。近年来兴起的判断聚合理论把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偏好推广为一般命题,把导致"不可能性"困境的投票悖论推广为衍申困境,并提出若干摆脱"不可能性"困境的方案。然而,那些方案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向独裁规则的退化,因而是难以令人满意的。笔者的新方案旨在保全集体选择的民主性特征而弱化集体选择的逻辑合理性;为此完全保留了多数投票规则,同时提出关于集体合理性的"非演绎闭包"的限制条件。
- 陈晓平
- 关键词:社会选择不可能性定理
- 谈谈虚拟蕴涵问题
- 冯棉先生在文[1](以后简称“冯文”)中探讨了逻辑研究中有待澄清的若干问题,郭世铭先生在文 [2](以后简称“郭文”)给以质疑和商榷。蕴涵问题是二者讨论的重点,也是现代逻辑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在笔者看来,冯文关于蕴涵的...
- 陈晓平
- 文献传递
- 理性与情感的张力——评休谟的道德哲学被引量:9
- 2008年
- 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认为道德评价导源于情感,情感通过同情心来传递,而理性不能单独影响道德行为。休谟在强调情感在道德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了理性的辅助功能,即理性作为手段能为情感指明方向。虽然休谟提出的"超功利"的情感主义面临道德标准缺失的问题,但他关于正义和共同利益感的论述已经暗示了一种前景,即把功利与情感结合起来。对休谟道德体系的改进在于,将其"以情感为主以理性为辅"的原则替换为"以理性为主以情感为辅"。
- 罗伟玲陈晓平
- 关键词:休谟道德哲学情感主义功利主义道义论
- 论贝叶斯条件化和杰弗里条件化之关系--评休伯对贝叶斯主义的批评
- 2022年
- 在概率演算公理系统之内把概率解释为主观置信度的意义上,杰弗里条件化常被纳入贝叶斯理论的范围,但是它与贝叶斯条件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即贝叶斯条件化只考虑确凿证据对假说的认证度的影响,而不考虑不确定证据对认证度的影响。贝叶斯条件化是杰弗里条件化在Pr´(e)=1时的特例,似乎不如杰弗里条件化来得普遍。但是,贝叶斯条件化的这种“狭隘”对于科学检验来说不但不是缺点,反而是科学之严格性和可靠性的体现。然而,休伯却忽视了贝叶斯条件化和杰弗里条件化之间的这一区别,把从杰弗里条件化推出的违反科学直觉的结论强加到整个贝叶斯理论之上,这种做法是有失公允的。
- 袁继红袁继红
- 论语句的涵义与指称——对弗雷格的涵义-指称理论的一些修正被引量:13
- 2013年
- 弗雷格把语句的涵义看作思想,把语句的指称看作真值。本文接受弗雷格关于语句的涵义—指称的意义结构,但把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改为语法意义和事态。语句的真或假是语句和它所指称的事态之间的一种关系,类似于名称同它的指称对象之间的实—空关系。弗雷格关于思想的客观性转换为语法意义的客观性,体现为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体间性。本文还区分了指称对象和指称意向,把指称意向定义为涵义和语境的结合,相当于弗雷格所说的判断。此外,本文对语句的语法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作了区分。
- 陈晓平
-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指称语法意义指称对象
- 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被引量:4
- 1994年
- 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陈晓平1.休谟问题所谓“休谟问题”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的质疑;休谟问题也叫做“归纳问题”或“归纳合理性问题”。在休谟看来,归纳法是从已观察的事实推知未观察事实的“经验推理”,因而不可能由完全...
- 陈晓平
- 关键词:概率论休谟问题主观主义
- “信念”与“知识”辨析——从“盖梯尔问题”谈起被引量:5
- 2013年
- 盖梯尔问题使传统知识定义JTB陷入困境。尽管围绕盖梯尔问题及其解决众说纷纭,但在一点上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知识不等于信念,但却是一种特殊的信念。从"信念"和"知识"的概念分析入手,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知识范围从经验知识扩大到道德知识和宗教知识,从而勾勒出知识大厦的基本轮廓。在这一"知识—信念"构架中,知识不同于信念的根本特征在于其通过辩护而具有公共性,从而间接地表明沿着语境主义进路提出知识定义是恰当的。
- 陈晓平
- 关键词:信念信任信仰
- 休谟问题与形而上学——答陈波教授
- 2012年
- 笔者就陈波教授所提的问题逐一进行回答,从而澄清如下几个观点:(1)休谟的怀疑论证是成立的和有深远意义的。(2)休谟哲学具有一种张力结构,而极端怀疑论是其中的一个要素。(3)否定一切先验知识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形而上学的可修正性和先验性是可以并存的。(4)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这正是它不同于科学的地方;但是其神秘性应当被降到最低程度,这正是形而上学不同于宗教的地方。(5)形而上学或某种"主义"是不能不谈的,除非放弃哲学研究。
- 陈晓平
- 关键词:休谟问题形而上学笛卡尔
- 关于推理规则的表述——也谈数理逻辑教材中的一个问题
- 2002年
- 陈慕泽教授在<全称概括规则和受限制的演绎定理>一文①中指出,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数理逻辑教材(如王宪钧的<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简称<引论>)关于推理规则的表述存在一个问题:推理规则(变形规则)作为逻辑系统的出发点之一,其表述带有符号'|-',而后来在关于'有前提推演'和'演绎定理'的表述中,推理规则又没有了'|-'.这里存在不一致性或不协调性.
- 陈晓平
- 关键词:数理逻辑
- 为什么中国将来会有生态文明?--接应冯友兰“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的话题被引量:2
- 2012年
-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预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冯友兰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对中国文化与工业文明或科学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中国周末的哲学中有三派:道家是自然派,墨家是人为派,儒家是中间派。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倾向于自然派。这三派之间的激烈论战是以墨家的失败而告终的,致使向内寻求幸福的自然派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居统治地位。这就是中国长期没有科学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人为派对自然派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朝向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的转型,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华文明之宗就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理念,这种理念终将促使中华文明转向或"复归"它所固有的生态文明。
- 陈晓平
- 关键词: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