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林

作品数:141 被引量:749H指数:16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25篇专利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5篇农业科学
  • 7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2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8篇乌龙茶
  • 27篇茶叶
  • 23篇白茶
  • 22篇鲜叶
  • 19篇儿茶素
  • 18篇萎凋
  • 16篇香气
  • 15篇儿茶
  • 14篇茶鲜叶
  • 13篇多糖
  • 13篇茶多糖
  • 12篇抗氧化
  • 10篇活性
  • 10篇茶树
  • 9篇生化成分
  • 9篇模式识别
  • 9篇茶品
  • 8篇咖啡
  • 7篇多酚
  • 7篇色谱

机构

  • 13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8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大闽食品(漳...

作者

  • 141篇陈林
  • 68篇张应根
  • 64篇王丽丽
  • 52篇宋振硕
  • 45篇陈键
  • 35篇杨军国
  • 28篇王振康
  • 23篇陈泉宾
  • 20篇尤志明
  • 20篇邬龄盛
  • 17篇王秀萍
  • 13篇余文权
  • 11篇张方舟
  • 6篇张磊
  • 5篇杨人震
  • 5篇宛晓春
  • 4篇郑乃辉
  • 3篇张正竹
  • 3篇吴志丹
  • 3篇卢济事

传媒

  • 25篇茶叶学报
  • 12篇福建农业学报
  • 11篇茶叶科学技术
  • 10篇中国茶叶
  • 10篇茶叶科学
  • 5篇福建农业科技
  • 5篇福建茶叶
  • 3篇食品科学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第十二届中国...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湖北汽车工业...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15篇2018
  • 14篇2017
  • 12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醇沉分级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变化机制被引量:20
2016年
以粗茶多糖提取物为原料,设置50%、60%、70%、80%、90%等5个浓度梯度乙醇沉淀分级制得茶多糖样品TPs-50、TPs-60、TPs-70、TPs-80和TPs-90,探明其沉淀分级特性、抗氧化活性表达及变化机制。结果表明,TPs-50和TPs-80得率可达到9%以上,茶多糖含量变化趋势为TPs-60>TPs-50>TPs-70>TPs-90>TPs-80。TPs-80中茶多糖含量为8.06%,占总析出量的14.76%,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占总析出量的43.82%。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趋势为TPs-50>TPs-60>TPs-70>TPs-80>TPs-90,还原力亦呈降低趋势,与茶多糖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检测分析茶多糖样品中抗氧化组分含量发现,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咖啡因等组分皆有析出,析出量以TPs-50中最高。除茶多糖外,其他抗氧化组分析出量TPs-60、TPs-70和TPs-80之间逐渐变大,TPs-90中骤减至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总黄酮和咖啡因与茶多糖样品抗氧化活性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而茶多糖亦有正相关性,却未呈显著性相关,表明其抗氧化活性的表达更多依赖于其他活性组分的协同作用。
杨军国陈键王丽丽宋振硕陈林
关键词:茶多糖乙醇组成成分抗氧化
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茶氨酸系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征性成分。目前发现能催化茶氨酸生物合成的酶类有7种,它们分别是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γ-谷氨酰甲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酶和γ...
陈林宛晓春陈键张应根
关键词:茶学茶氨酸生物合成
文献传递
白茶对弹性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解白茶对弹性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测定了6个白茶样品对猪胰弹性蛋白酶(PPE)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个白茶样品中CB4对PPE抑制活性最强,为69.73%;且随体积分数增加,酶抑制活性增强,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白茶水提液的4个萃取层中乙酸乙酯层(WEA)的抑制活性最强,达到82.58%。CB4的多酚总量(TPs)较高,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碱(CAF)含量最高。WEA萃取层中TPs、EGCG、ECG和ECG含量均最高,CAF含量极低。PPE活性抑制率与TPs、EGCG和CA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0。0.1~1.0 mg/mL EGCG和0.05~2.0 mg/mL CAF对PPE无抑制活性,0.05~2.0 mg/mL没食子酸(GA)对PPE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且GA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可见,白茶具有潜在抗衰老活性,但对PPE起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不是EGCG、GA和CAF。
王丽丽林清霞宋振硕陈林
关键词:白茶抑制活性
台湾乌龙茶的制法被引量:1
2003年
张方舟张应根陈林林郑和
关键词:台湾乌龙茶制作方法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6
2016年
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1芽2、3叶为试验材料,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探讨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升高趋势,茶多酚含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茶鲜叶萎凋减重15%内以水分散失为主,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以干物质质量100%计)变化均不显著;萎凋减重至30%-45%,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陆续呈现显著变化,可溶性糖与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先后达到最高值;萎凋减重至60%,只有游离氨基酸含量继续升高;最终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变化较大,比茶鲜叶中分别升高了24.6%、13.8%、11.9%。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与咖啡碱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0.386、0.692、0.479),尤其是游离氨基酸,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没有明显相关性。
宋振硕王丽丽陈键杨军国张应根陈林
关键词:茶鲜叶萎凋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变化规律被引量:13
2011年
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等符合茶样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构建要求。运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ChemPattern 2.0专业版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指纹图谱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Work in process,WIP)指纹图谱相区分;采用聚类分析法(欧氏距离-近邻法),尤其是主成分分析法(Log变换数据预处理),可实现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的品种鉴别。各茶树品种在新梢生育过程中以EGC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EGCG和咖啡碱;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则以EGCG变化较为明显,其次为EGC。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在新梢生育过程中含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较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中的变化更为明显。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杨卫尤志明
关键词:乌龙茶指纹图谱儿茶素嘌呤碱
杂交玉米新组合试验初报
1994年
杂交玉米新组合试验初报杨人震,陈林,卢济事(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350013)试验对1992年初选的7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进行多点试验鉴定,以期从中筛选出适合本省不同生态型栽培的高产、优质玉米杂交新组合。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计8个组合(表),以苏玉1号为对照...
杨人震陈林卢济事
关键词:玉米杂交
全文增补中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含量被引量:15
2019年
从流动相配比、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及验证性试验,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和定量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草酸、D/L-酒石酸、甲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富马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采用TSKgel ODS-100V(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0%磷酸水溶液(A相)和50%乙腈水溶液(B相),洗脱方式为100%A(0 min)→100%A(12 min)→0%A(17 min)→0%A(25 min)→100%A(30 min)→100%A(33 min),后运行2 min,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在210和245 nm波长下检测抗坏血酸,在210 nm波长下检测其他9种有机酸。结果显示,各有机酸组分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 5以上,其精密度和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均小于1%,稳定性的RSD小于4%(除抗坏血酸外),回收率为97%~116%。说明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对组分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茶叶中10种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王丽丽杨军国林清霞项丽慧宋振硕张应根陈林
关键词:茶叶有机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茶多酚为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实现其组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对茶叶加工品质控制和产品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茶多酚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及其相关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详细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影响因素(色谱柱、检测器、样品前处理、流动相、洗脱方式),亦对毛细管电泳法、近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检测方法进行简述,并分析各方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研究认为,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方法仍普遍存在程序繁琐、设备成本高昂、有机溶剂耗量大、检测灵敏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提出液质联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经济环保的实时在线监测以及复杂基质中茶多酚组分的快速定性定量是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技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林清霞项丽慧王丽丽杨军国陈林
关键词:茶多酚高通量
乙醇在茶叶多糖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乙醇预处理茶叶后,再通过水提可实现高茶多糖提取物的制备。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茶多糖、茶多酚、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浸出物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乙醇预提取茶叶中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温度为醇提茶叶的最显著因素,乙醇浓度次之,而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影响最小。乙醇预处理茶叶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1B2C2D1,即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5、温度55℃、提取时间20min,该工艺实施后可再通过水提制得更高含量的茶多糖,为其进一步应用开展及工业化制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杨军国王丽丽陈键宋振硕陈林
关键词:乙醇茶多糖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