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桂兴

作品数:13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引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经向环流
  • 5篇环流
  • 3篇灾害
  • 3篇涝灾
  • 3篇洪涝
  • 3篇洪涝灾害
  • 2篇越赤道
  • 2篇越赤道气流
  • 2篇致洪
  • 2篇致洪暴雨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天气气候
  • 2篇天气气候异常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异常
  • 2篇气流
  • 2篇热带
  • 2篇华南暴雨
  • 2篇急流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省气象台
  • 3篇广州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作者

  • 13篇陈桂兴
  • 7篇袁卓建
  • 4篇冯业荣
  • 4篇温之平
  • 3篇吴乃庚
  • 2篇黎伟标
  • 2篇陈炳洪
  • 2篇汪瑛
  • 2篇程正泉
  • 2篇叶萌
  • 2篇张东
  • 2篇林钢
  • 1篇梁建茵
  • 1篇林良勋
  • 1篇魏清
  • 1篇林钢
  • 1篇覃慧玲
  • 1篇简茂球

传媒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第3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期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及机理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与低纬和中高纬低频气旋在长江流域附近地区的汇合过程有关. 用包含18个动力热力因子及南北边界效应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将各因子作用分解开来, 并根据1998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找到造成不同纬度低频气旋的产生、经向传播及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基于数值模式的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低纬地区低频气旋的产生和传播主要与强积云对流有关的潜热加热、反映越赤道气流影响的边界效应及热量垂直输送作用有关; 而中高纬地区低频气旋的产生和传播则主要与反映西风带扰动的西风动量水平输送和温度平流作用有关, 西风带扰动主要体现为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及东南侧的切断低压. 高低纬低频气旋在长江流域附近地区的合并, 不但为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提供所需的抬升条件, 也为南海地区低层低频反气旋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来自南海低频反气旋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和位于长江流域的低频气旋上升运动的共同影响下, 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陈桂兴黎伟标袁卓建温之平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水期季节内振荡洪涝灾害
冷空气对华北气溶胶影响的定量研究
冷空气活动是影响华北地区冬季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准确把握冷空气团的活动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冷空气团的定量分析为切入点,利用最新发展的冷空气团等熵分析法[1]结合MERR...
刘骞陈桂兴
关键词:气溶胶
文献传递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Ⅰ——夏季淮河流域洪涝和南方酷暑被引量:17
2005年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了2003年夏季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紧密联系。当淮河流域发生强降水时,在淮河流域上升和华南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尤为显著,该环流圈主要由潜热加热、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等物理因子所驱动;(2)潜热加热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强度,反映了梅雨锋对流系统的重要作用;(3)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则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北移,其中热量垂直输送、与强(弱)斜压槽活动有关的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纬向温度平流和平均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对上升支北移的作用在华南地区汛期后期(在其余夏季降水阶段)较突出。以上这些物理因子具有预报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演变和雨带移动的参考价值。
陈桂兴魏清黎伟标袁卓建简茂球
关键词:洪涝灾害高温干旱
华南地区经向环流业务模式系统
冯业荣袁卓建陈桂兴吴乃庚陈炳洪程正泉
1、在经向环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次成功开发了适合华南地区的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业务系统;利用该业务系统,可计算各个物理因子在经向环流变化中的贡献、分析华南天气气候变化主要的物理过程,为华南地区天气气候异常机理诊断分析提...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被引量:10
2004年
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 ,模拟了 1 980~1 999年 4~ 6月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建立和演变过程 ,并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模式输出的各物理因子和外界影响 (主要为越赤道气流 )在激发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 :( 1 )依 1 980~ 1 999年 4~ 6月经向环流指数的逐日演变情况判断得出 ,南海地区 4~ 6月经向风中有 48%为地转成分 ,非地转成分占 5 2 % ;若从 2 0年平均的经向环流指数逐候演变情况来看 ,4月 1候到 6候南海地区经向风中有 94%为非地转成分 ,而且 5月份非地转经向环流指数与总经向环流指数的变化趋势也比较一致。因此表明 ,引起经向风地转偏差的因子在南海夏季风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 2 )对南海地区非地转经向环流指数的贡献 ,主要来自外界影响 (主要由越赤道气流体现 )和 4个物理因子 ,即与温度层结和垂直运动有关的热量垂直输送 ,纬向温度平流 ,潜热加热作用以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 ,其余 1 2个物理因子贡献较小。( 3) 2 0年中有 1 5年与外界影响有关的经向环流指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一周内出现最明显的突变性加强 ,剩下的 5年则是与热量垂直输送作用有关的经向环流指数出现较明显的突变性加强 ,其余
陈桂兴袁卓建梁建茵覃慧玲温之平
关键词:经向环流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Ⅱ——黄淮秋汛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
陈桂兴冯业荣袁卓建魏清
关键词:黄淮流域秋汛
“05.6”华南连续性特大致洪暴雨分析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越赤道气流、降水时空分布以及过程开始、持续和结束环流特征等方面对2005年6月18日~24日华南连续性特大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暴雨的空间分布有着双雨带特...
张东林钢叶萌陈桂兴汪瑛
关键词:华南暴雨越赤道气流经向风日变化
文献传递
数值剖析0411号热带气旋位置不连续变化和强度突变
2007年
为探究竟0411号热带气旋(TC0411)出现数小时内向北"走"了300多公里且急剧加强的异常现象,根据TC0411经向环流特征(辐合抬升ω<0的水汽多来自偏南风v>0)及其与第2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的密切关系,运用反映南海经向环流的线性诊断模式(包含边界效应、各稳定度及17个内力因子),对TC0411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深厚强盛的偏南风急流及其造成的弱惯性稳定度为TC0411发生发展(向北不连续位移)提供了有利水汽输送和抬升(驱动)条件。其中,对偏南风有突出正贡献的边界效应与5°N西南夏季风和西太平洋东南风的辐合有关;驱动地转南风的气压梯度力与中南半岛季风槽、西太平洋高压和高层东风扰动有关。驱动非地转南风的内力因子主要是与斜压不稳定有关的平均经向温度平流、与西南风急流切变场有关的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与夏季风环流和高层东风扰动相互作用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纬向输送及与非对称动力热力场有关的涡动温度平流。TC0411向北不连续位移实质为22.7°N附近生成新热带低压(TD)和19°N附近TD消亡的结果。2004年7月26日20时—27日02时激发22.7°N附近上升运动(19°N附近下沉运动)的主要因子是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水平输送(平均西风动量纬向输送和涡动温度平流)。27日02—14时使新TD加强为热带风暴(TS)并维持的主要因子是潜热加热和平均经向温度平流。根据以上分析,建议业务预报应着眼于深厚强盛西南风急流和温度平流的共同作用。
陈桂兴林良勋冯业荣林钢袁卓建
关键词: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经向环流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经向环流异常的机理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东亚地区的局地经向环流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线性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分析了1979~2003年5月1~15日的局地经向环流及其在夏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差异,分析找出了在该关键时段对经向环流异常有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从而确立影响季风爆发的相应天气过程及贡献机制。结果表明,在季风爆发早年期间,局地经向环流异常呈现为"Hadley环流"形态:上升运动(下沉运动)影响南海中北部(江淮地区),低空非地转南风(北风)影响南海中南部(华南和江南地区)。季风爆发晚年的情况则与季风爆发早年相反。对造成经向环流异常的各个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经向分布不均匀的潜热加热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是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过程,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边界效应则对南海中南部的低空南风有一定贡献。相应的天气学分析表明,季风爆发偏早年的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偏强且位置偏南,其动量输送过程导致对流层上层出现非地转南风、急流轴南侧(北侧)的华南(华北)地区出现高空辐散(辐合)和低层辐合上升(辐散下沉)。与此同时,中纬度西风带扰动的南下和副热带高压脊从南海地区的撤出,中低层温度平流导致华中地区冷却和南海中北部增暖,进一步加强低纬地区上升、中纬地区下沉的经向环流异常。华南地区异常的非地转北风与南海中南部异常的非地转南风,显著加强了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水汽辐合和对流潜热释放,从而激发出强烈上升运动。由此可见,中低纬天气系统配置能有效调节中国东部及南海地区的潜热加热和冷暖平流的南北分布,从而引起与季风爆发对应的局地经向环流的显著变化。
温之平吴乃庚陈桂兴
关键词:季风爆发高空急流副热带高压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期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及机理研究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与低纬和中高纬低频气旋在长江流域附近地区的汇合过程有关.该研究用包含18个动力热力因子及南北边界效应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将各因子作用分解开来,并根据1998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
陈桂兴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洪涝灾害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