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治国

作品数:66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哲学
  • 13篇亚里士多德
  • 12篇多德
  • 12篇现象学
  • 11篇释学
  • 11篇诠释学
  • 10篇友爱
  • 9篇形而上学
  • 7篇中国诠释学
  • 7篇儒学
  • 6篇政治
  • 5篇伦理
  • 5篇存在论
  • 4篇正义
  • 4篇解构
  • 4篇胡塞尔
  • 3篇德性
  • 3篇德性论
  • 3篇证法
  • 3篇中国哲学

机构

  • 62篇山东大学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委党校

作者

  • 62篇陈治国
  • 3篇洪汉鼎
  • 2篇赵以云
  • 1篇程舒
  • 1篇袁新华

传媒

  • 10篇山东大学学报...
  • 4篇哲学动态
  • 3篇周易研究
  • 3篇复旦学报(社...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求是学刊
  • 2篇哲学研究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世界哲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安徽教育学院...
  • 1篇学海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邦、人与正义: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对话
2014年
围绕正义问题,通过重构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适当对话,揭示了两位思想家在城邦的自然性、正义的城邦以及它们与人的自然本性关系等问题上的基本思路,表明前者对广泛意义上"正义"的两种规定——正义就是"守法"和"与他人相关的德性之总体"——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刻画荀子儒学中的"礼义"这一核心观念,而且,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念和荀子的礼义观念与它们各自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或理论预设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张力和冲突。不过,这并不意味我们对伦理—政治性实践哲学的探究可以或应该摆脱形而上学的奠基。
陈治国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荀子正义礼义形而上学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被引量:33
2005年
基于自然性的血缘情感关系的儒家“孝”观念,近代以来先后遭受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宗教批判、五四运动的文化批判以及五四之后历年战争、革命、运动与晚近的改革开放之社会批判。而剥离、卸载传统“孝”观念的刚性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额外负担,凸显其原始意义并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诠释与定位,儒家“孝”观念在塑化个人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复兴儒学资源、稳定家庭基础、缓解社会问题等方面,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
陈治国
城邦、人与正义: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对话被引量:5
2014年
围绕正义问题,通过重构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适当对话,揭示了两位思想家在城邦的自然性、正义的城邦以及它们与人的自然本性关系等问题上的基本思路,表明前者对广泛意义上"正义"的两种规定——即正义就是"守法"和"与他人相关的德性之总体"——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刻画荀子儒学中"礼义"这一核心观念,并且,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念和荀子的礼义观念与它们各自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或理论预设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张力和冲突。不过,这并不意味对伦理性—政治性实践哲学的探究可以或应该摆脱形而上学的奠基。
陈治国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荀子正义礼义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论同一性问题——以《同一律》为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同一性问题是西方哲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同一律》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种同一性观念———作为一物与其自身的统一性和绝对反思之先验地中介了的统一性———的批评性对话中寻求"非思"之处,并且在存在问题的指引下,决定性地将同一性阐述为思想与存在的共属性,即同一性是在思想与存在的相互听从、相互需要的循环往复中得以确立的。此一意义上的同一性又与存在论的差异性、辩证法和时间性诸问题交错在一起,这种交错辉映在一定程度上典型映现了海德格尔的同一性思考与以黑格尔为最高环节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某种因缘与区分。
陈治国
关键词:同一性
论胡塞尔现象学明见性概念的问题情境及其基本特征被引量:2
2004年
"明见性"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但他本人对这个作为其哲学最初入口的关键性问题却始终采取一种含糊其辞的态度。不遗余力地确立绝对认识与自我负责的生活规范以及在自身意识中寻找知识的确然性是明见性概念最切身的两大问题情境,而直观性、相对于意识的直接显现、意向与充实的统一可以说是这一概念的最基本特征。这既体现出他对明见性概念的前身即确然性概念的独特理解与持续改造和发展,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也显示出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开启性哲学家的胡塞尔同他之前各种思想特有的关联及其自身理论的特点。
陈治国
关键词:胡塞尔问题情境伦理生活明见性
早期儒学友爱观念的创造性生成及其当代转化被引量:1
2022年
友爱观念是早期儒家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一重要观念的创造性生成,始于孔子儒学对西周时期一种基本的宗法性政治伦理即“友”或“朋友”伦理的创造性革新和转化。接续这一努力,孟、荀儒学尽管在各自思想起点、论证逻辑和理论重心等方面有所分殊,但都坚定不移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新型友爱观念的核心精神与主要意蕴,并最终将其确立为一种优良的伦理政治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早期儒学友爱观念还引发了先秦时代庄子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等思想流派的争鸣或挑战。诸家争鸣或挑战,一方面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映衬了早期儒学友爱观念所凝聚的独特思想品质与趋向,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它的一些内在疑难和困境。立足于当代语境充分评估、回应这些争鸣与挑战,既有助于激发早期儒学友爱观念进一步自我转化的深刻潜能,也有助于开拓它的未来发展方向。譬如,要充分认识友爱关系中纯真情感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尊重并容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重新审视和调整友爱伦理与家庭伦理的互动关系,恰当定位政治活动中个体性友爱起作用的方式等。
陈治国
关键词:早期儒学友爱情感道德政治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2020年
作为理性的自我认识和理性权威的自我证成之过程,批判方法往往被看作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方法。不过,就先验哲学的具体展开方式而言,它并非单纯依赖于一种非历史的、解剖学的纯粹理性批判,而是深深贯穿着对理性活动历史的哲学反思。这种方法论层面上的哲学反思,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法"一种隐含性的、不自觉的例示或使用。而无论就亚里士多德的"拯救现象法"自身而言,还是就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对这一方法隐含性的使用来说,哲学探究既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共同的理性事业。
孙亚杰陈治国
关键词:先验哲学
盲视、赞同抑或拒绝——古典德性论与社会正义的契约论进路
2017年
在通达社会正义的路径选择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孔子儒学都坚持,要由作为个体德性的正义或仁进展到国家政治层面的社会正义或"仁道之治",这种德性论进路明显不同于契约论方案。不过,对苏格拉底而言,相对于德性主权的完善正义,基于公众契约的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不完善但可以有条件地部分接受的社会正义形式。在柏拉图那里,基于其更为完备的灵魂理论、理型论等学说的综合运用,他对契约论方案表达了一种更为激烈和彻底的批判态度,不仅因为单纯被欲望或激情控制的一般民众没有达成任何契约的实质能力,而且源于他们缺乏关于一切事物——尤其是善的理型——的真正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真正追求能力。对孔子儒学来说,受制于自然与社会的连续互动、个体形象的特殊定位、对强约束法律制度的无兴趣以及周代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等哲学观念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任何政治形式的契约论思路基本上没有机会进入孔子儒学的理论视野。而追求正义或求仁过程中各有千秋的哲学立场和进路实质上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深层思想动因,即"活得好"或"好好地活"。
陈治国
关键词:德性论社会正义契约论先秦儒学古希腊哲学
2005:诠释学与中国被引量:4
2007年
2005年度国内学界的诠释学研究整体上可以说表现为一种比较平稳的态势:在西方诠释学理论的迻译与研究方面,针对性的引介与积累性的探索兼而有之;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持续推进;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探讨仍有诸多争论;诠释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渗透方面,虽然伴随着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存在学术含量与水准参差不齐的问题,但是依然不乏严肃性的、规范性的著述成果。
陈治国洪汉鼎
关键词:诠释学中国诠释学
2006:诠释学与中国被引量:1
2008年
2006年度汉语学界的诠释学研究在研究规模、研究水准和研究层次等方面基本上表现为一种稳中有升的态势:在西方诠释学的文本迻译与理论研究方面,严肃性的译介与挖掘性的探索齐头并进;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相结合方面的研究不断积累;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方面的一些探讨亦堪推介;诠释学在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应用与实践,主要集中于法学、诗学和教育学诸领域。
陈治国
关键词:诠释学中国诠释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