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伟
- 作品数:29 被引量:235H指数:9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抗凝策略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心脏压塞并发症处理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心脏压塞并发症处理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4487例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并发症的患者27例,发生率0.6%。按围术期抗凝策略分组:第1组患者术前停用华法林3~5 d,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桥接过渡;第2组患者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并发症的临床处理及转归。结果共27例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入选,其中第1组18例,第2组9例。除术前INR(0.9±0.1比2.3±0.5,P<0.001)之外,两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左心房前后径、血小板计数、术中肝素用量、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剑突下穿刺心包成功并置入6 F猪尾管引流,两组心包积液引流量分别为(365±222)ml和(506±300)ml,P=0.137;分别有10例(55.6%)和7例(77.8%)应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P=0.406;分别有2例(11.1%)和1例(11.1%)心包引流无效进行急诊外科开胸,P>0.999;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6±3.3)d和(12.1±4.5)d, P=0.167。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对急性心脏压塞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 桑才华董建增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白融刘念陈珂蒋晨曦宁曼李松南陈英伟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心脏压塞抗凝
- 导管消融对阵发性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起搏器适应证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出现的症状性长间歇往往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本研究旨在评估导管消融对该类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阵发性房颤合并房颤终止后症状性长间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3例患者进行了导管消融(导管消融组),57例患者进行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起搏器组)。根据相关指南推荐,所有进行导管消融的43患者术前均为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指征,随访消融前后评估起搏器指征,消融组随访观察导管消融的效果,此外,术前及随访(20.1±9.6)个月后再次进行起搏器指征评估,发现41例患者不再具备起搏器植入的指征(Ⅲ类指征)。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之间总体心脏原因再住院率无差异(P=0.921);起搏器植入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显著高于导管消融组(起搏器组40.4%,导管消融组4.7%,P<0.001),然而导管消融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起搏器治疗组(导管消融组83.7%,起搏器组21.1%,P<0.001)。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的患者,导管消融的总体效果可能优于起搏器植入;大多数这类患者经导管消融手术成功根治房颤后避免了起搏器的植入。
- 郭炜华马长生陈英伟李莉李超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起搏器窦房结功能不全
- 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68
- 2018年
-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所有患者均氯吡格雷抵抗。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两组于PCI术前后均给予阿司匹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在PCI术前给予替格瑞洛,术后给予常规剂量维持,治疗7 d。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肌酐以及谷草转氨酶,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术后2 h、1 d以及7 d,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血肌酐水平均高于术前,实验组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实验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0%(10/40)和5.0%(2/40),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低于实验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反应时间较短,可耐受,中断治疗可终止。结论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且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 常国栋陈英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氯吡格雷抵抗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磁共振下心肌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究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患者磁共振下心肌强化特征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的关系,找出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19年11月-2021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54例NIDCM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发生VA事件的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LGE-CMR)下心肌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失常组的左室心肌质量(LVM)低于对照组,而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胺碘酮的应用人数高于对照组(P<0.05)。LGE-CMR下失常组心肌的灰色区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灰色区体积、强化区体积及占比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提示灰色区占比增加、年龄增大及ESV增大是发生VA的危险因素,而高LVM则为保护因素(P<0.05)。其中灰色区占比、年龄及LVM诊断V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2、0.646和0.607。结论:年龄和灰色区占比增大是NIDCM患者发生V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LVM起保护作用。
- 孙一博王喆张悦坤罗方远陈英伟董建增
-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磁共振
- 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影响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比较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消融(RF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行CBA或RFA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和3年时行12导联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电重构通过P波离散度(Pdis)进行评估,结构重构通过左心房直径(LAD)和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评估。结果:共入选328例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法匹配后,CBA组和RFA组分别纳入96例患者。消融术后1年、2年和3年,CBA组与RFA组患者的Pdis、LAD和LAV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CBA组患者的Pdis、LAD和LAVI均较RFA组更小(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消融术后1年时的ΔPdis、ΔLAD或ΔLAVI是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7,95%CI 1.039~1.605,P=0.035;OR=1.301,95%CI 1.089~1.522,P<0.001;OR=1.879,95%CI 1.711~1.963,P<0.001)。结论:CBA和RFA均可有效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且CBA组患者左心房逆重构可能较RFA组更明显。
- 王徐乐宋贝贝王玺陈英伟陈晓杰卢文杰李然韩战营邱春光
- 关键词:心房重构射频消融
- 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导管射频消融疗效及消融导管不同贴靠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例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速/室早患者,i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心室,激动标测确定靶点,采用“大弯法”和“小弯法”两种导管贴靠方式进行消融治疗。分析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效果。结果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早/室速的解剖分布为后侧壁(40%)、侧壁(35%)、前侧壁(25%);体表心电图特点:V1导联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导联QRS波正向的比例分别为100%,90%;胸前导联移行导联〉V3,导联的比例为100%。采用“大弯法”(35%)或“小弯法”(65%)导管到位消融,均成功消除室早/室速。结论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应用“大弯法”“小弯法”导管贴靠方式消融可取得良好效果。
- 陶海龙龙德勇白中乐朱揆赵江涛陈英伟吴磊明陈晓杰董建增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电解剖标测室性心律失常
- STEMI患者PCI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和心室重塑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的变化和心室重塑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手术的50例STEMI患者作为STEMI组,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对照组研究对象和STEMI组术前、术后3个月血清MMP-2、MMP-8、MMP-9、BNP及NT-pro BNP水平,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射血分数(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前壁厚度(LVAW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结果 STEMI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血清MMP-2、MMP-8、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MMP-2、MMP-8、MMP-9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患者术后3个月LVESD、LVEDD、BNP、NT-pro BNP高于术前,EF、LVAWT、LVPWT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血清MMP-2、MMP-8、MMP-9水平升高,PCI术后仍可发生心室重塑。
- 娄雅楠史沛李凌陈英伟茹凤娟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8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室重塑
- 左心耳及其毗邻形态结构对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左心耳及其毗邻形态结构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接受射频消融术的110例房颤患者,术前均接受256层螺旋CT心脏检查,测量左心耳嵴长度和宽度,左心耳体积和开口面积,肺静脉开口面积。在术后第3、6、9、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以消融术后1 a房颤复发为结局,分析房颤复发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 a,房颤复发35例(31.8%)。复发组患者左心耳嵴上缘宽度、左心耳嵴中部宽度、左心耳体积均大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耳嵴中部宽度、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OR(95%CI)分别为2.127(1.145~3.953)、1.225(1.066~1.407)。以消融术后1 a复发为结局,绘制左心耳体积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及其95%CI为0.782(0.688~0.876),取截断值8.74 mL,此时敏感度达91.4%,特异度达69.3%。结论:左心耳嵴中部宽度和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左心耳体积>8.74 mL预测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较高。
- 王喆郭和合刘志煜江耀辉陈英伟孙莉萍陈晓杰董建增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射频消融
- 年龄对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1283例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820例,持续心房颤动463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55岁组449例;55~岁组428例;65~岁组340例;≥75岁组66例。术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结束比较4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手术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5年随访结束时〈55岁组、55~岁组、65~岁组、≥75岁组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2.8%(237/499)、50.5%(216/428)、42.9%(146/340)及34.8%(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发的患者中,进行二次消融患者分别为24.9%(112/499)、23.6%(101/428)、24。1%(82/340)及25.8%(17/66)(P=0.876);最后1次消融后维持窦律分别为322例(71.7%)、301例(70.3%)、217(63.8%)及37(56.1%)的患者(P=0.26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房颤动类型及左心房直径是单次手术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矫正了上述心房颤动复发关系较为密切的已知因素后,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仍旧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1.011,95%CI:1.001~1.019,P=0.013)。4组间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各种并发症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再次消融术后,各年龄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
- 陈英伟李华陈晓杰王徐乐桑才华龙德勇喻荣辉韩占营邱春光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随访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波动特点。方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组)92例和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青年组)58例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谱特征及老年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谱特征。结果(1)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血糖波动系数(BGFC)增大[(2.68±l.00)mmol/L对(2.12±0.74)mmol/L,t=-3.691,P〈0.001];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增大,早餐后分别为(5.96±2.47)mmol/L对(5.11±2.44)mmol/L(t=-2.058,P〈0.05),晚餐后分别为(5.17±2.15)mmol/L对(4.16±2.28)mmol/L(t=-2.730,P〈0.01);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延长,早餐后(112.5±29.7)min对(97.0±27.2)min(t=-3.225,P〈0.01),中餐后(140.0±39.7)min对(118.1±42.6)min(t=-3.195,P〈0.01);低血糖发生频率增加(26.3%对5.5%.P〈0.05);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增大,分别为(9.66±2.48)mmol/L对(8.40±3.13)mmol/L(t=-2.720,P〈0.01);(2)老年组患者随HbAlc下降,低血糖发生率增加(P〈O.05);随HbAlc升高,血糖波动幅度增大;(3)HbAlc与空腹血糖(FBG)、日平均血糖(MBG)、高血糖时间比(PT7.8、PTll.1)、最低血糖(LBG)、最高血糖(HBG)、BGFC、PPGE、LAGE均正相关(r=0.899~0.289,均P%0.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BG、FBG、PT7.8与HbAlC独立相关(校正的R^2=0.807,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大,易发生餐后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波动特征。
- 陈素芳李华李天艺焦文君陈英伟岳欣阁李伟芳冯明杨再刚赵艳艳田勇
- 关键词:糖尿病生理学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