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雄彪

作品数:24 被引量:11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消融
  • 8篇心房
  • 8篇心房颤动
  • 8篇房颤
  • 7篇冷冻
  • 6篇球囊
  • 5篇动脉
  • 5篇血管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导管消融
  • 4篇心血管
  • 4篇消融治疗
  • 3篇导管
  • 3篇电生理
  • 3篇动脉钙化
  • 3篇心肌
  • 3篇心脏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机构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大学深圳...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作者

  • 21篇陈雄彪
  • 8篇张澍
  • 7篇吕滨
  • 7篇方丕华
  • 6篇唐翔
  • 6篇蒋世良
  • 6篇鲁锦国
  • 6篇刘俊
  • 5篇侯志辉
  • 5篇刘铮
  • 4篇唐闽
  • 3篇吕凤英
  • 3篇赵世华
  • 3篇贾玉和
  • 3篇唐跃
  • 3篇陆敏杰
  • 3篇贺嘉
  • 3篇方纬
  • 2篇马坚
  • 2篇李莹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第16届中国...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一年随访结果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隔离肺静脉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单一术者实施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98例。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分成4组,观察平均操作时间、平均 X 线曝光时间、平均单位体重 X 线剂量变化。分析肺静脉隔离率、学习曲线、随访1年房颤无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行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患者中,男57例(58.2%),女41例(41.8%),平均年龄(51.4±11.9)岁,阵发性房颤91例,持续性房颤7例。冷冻球囊的肺静脉隔离率为93.2%(369/396支)。将98例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分成4组,平均操作时间、平均 X 线曝光时间、平均单位体重 X 线剂量均逐渐下降,其中平均操作时间、平均 X线曝光时间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随访天数359 d,有效随访93例,单次冷冻消融无复发率71.0%(66/93例)。其中阵发性房颤无复发率72.1%(62/86例),持续性房颤无复发率57.1%(4/7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率高于持续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冷冻球囊消融相关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1例,在随访期间恢复)和股静脉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2例)。结论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冷冻球囊消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膈神经麻痹通常可预防且可恢复。
贺嘉陈雄彪方丕华刘铮刘俊唐闵贾玉和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膈神经麻痹
经验性慢径改良治疗不能诱发但疑似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并不少见。经验性慢径改良可作为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AVNRT一种选择,但其长期疗效仍不清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或疑似为AVNRT并行慢径改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根据是否可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可诱发组(A组)和不可诱发组(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或临床随访。确定复发的依据为经再次手术证实和/或复发心电图和/或典型临床症状。结果一共纳入62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女性56.8%)。A组488例,B组134例,B组中131例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现象。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总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和因其他心律失常的复发分别为16例(2.6%)和32例(5.1%),其中A组和B组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9%和1.5%(P=0.560),其他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4.5%和7.5%(P=0.170)。A组出现1例房室传导阻滞,B组无并发症。结论长期随访证实经验性慢径改良是治疗不可诱发但疑似为AVNRT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贺嘉刘铮方丕华陈雄彪刘俊唐闵贾玉和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室结双径路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学习曲线分析  背景: 在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领域,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是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一项替代性方法。理论上,应用冷冻球囊导管行肺静脉电隔离可以简化消融操作,缩短学习曲线。然而目前...
陈雄彪
关键词:导管消融心房颤动
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冠状动脉成像效果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DSCT)扫描对冠状动脉显示的效果。方法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DSCT扫描的图像评分,按冠状动脉各分支成像效果评为1—4分,3分以上为成像质量较好,可以用于诊断。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个心率水平、3个年龄段下冠状动脉评分差异及4支冠状动脉分支间评分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支冠状动脉评分与年龄、心率、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对比剂总量、对比剂流率的关系。结果共评价72例患儿(平均1.5岁),71.2%(205/288)的冠状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较好,可以用于诊断。左主干(3.64±0.49)分、前降支(2.97±0.40)分、右冠状动脉(2.82±0.70)分、回旋支(2.76±0.73)分,各支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29.00,P〈0.01)。〈1岁组(2.80±0.65)分、≥1~3岁组(2.81±0.74)分、〉3—14岁组(3.58±0.52)分,各组评分依次升高而不完全相同(F=20.16,P〈0.01)。心率〈100次/min(bpm)组(3.54±0.56)分,100~150bpm组(2.86±0.70)分,〉150bpm组(2.81±0.63)分,各组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16.7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0.013,P〈0.01)和对比剂总量(r=0.292,P=0.011)与左主干评分呈正相关;年龄(r=0.509,P〈0.01)、管电压与前降支评分呈正相关(r=0.292,P〈0.01),心率与前降支评分呈负相关(r=-0.179,P〈0.05);年龄与回旋支评分呈负相关(r=0.063,P〈0.01);年龄、管电压与右冠状动脉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220,P值分别〈0.01、〈0.05)。结论DSCT能够清晰显示3岁以上或心率〈100bpm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冠状动脉,限制DSCT成像效果的是患儿的基础心律和年龄。
唐翔吕滨韩磊白桦鲁锦国陈雄彪王宏宇杨新令吴言伶侯志辉戴汝平蒋世良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儿童冠状血管
中华小型猪急性心肌缺血的综合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研究MSCT、MRI、SPECT对中华小型试验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 中华小型猪共6只,所有试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结扎前降支中远段,在结扎后2、4、6、8 h内,每2 h MSGT扫描1次.术后24 h内进行MR、SPECT及再次完成MSCT扫描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使用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左心室前壁首过灌注减低区域与左心室侧壁首过灌注无减低区域的首过灌注CT值从术前至术后2、4、6、8、24 h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术前及术后2、4、6、8、24 h的心功能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病理、MSCT、MRI相互间测量梗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术中死亡动物1只,完成检查5只.术后2、4、6、8及24 h的MSCT动脉期减低区域,术后24 h SPECT显示的灌注减低区域,MRI显示的首过灌注减低区,病理显示的心肌梗死大致范围均位于左心室前壁.3只试验猪4~8 h的MSCT延迟扫描出现灌注减低区域边缘强化.动脉期灌注减低区域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的CT值分别为75.9、36.4、35.2、37.8、37.4、33.3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41,P<0.01),术后各时间段间的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278,P=0.792).术前及术后2、4、6、8、24 h的每搏输出量(SV)平均容积分别为21.7、11.9、10.3、11.4、12.3、12.6 ml(F=22.349,P<0.01);收缩末期(ESV)平均容积分别为15.2、23.4、25.0、24.4、25.3、22.8ml(F=8.810,P<0.01);舒张末期(EDV)平均容积分别为37.0、35.4、35.0、35.7、37.6、37.5 ml(F=2.339,P=0.079);射血分数(EF)平均依次为58.9%、33.8%、29.0%、31.9%、32.6%、33.5%(F=27.240,P<0.01),除EDV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只猪测得的梗死面积占所测层面整个心肌比例分别为MSCT(39.4±12.6)%、MRI(37.2±10.0)%,TTC(35.9±9.6)%.TTC与MSCT(t=0.612,P=0.574)、TTC与MRI(t=0.820,P=0.458)、MSCT与MRI(t=0.425,P=0.692
唐翔吕滨方纬陆敏杰鲁锦国陈雄彪侯志辉赵世华何祚祥唐跃吕凤英蒋世良
关键词:心肌缺血诊断显像病理学动物实验
孤立性心房颤动的诊断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
目的:既往认为孤立性心房颤动(LAF)预后良好。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对其提出了质疑,且缺乏在导管消融术后评价中的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LAF的诊断在评价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房颤动(AF)效果中的作用。方法:回顾...
陈雄彪方丕华刘俊张澍
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同期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扫描前心率低于75次/min)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0例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和CAG的45例连续患者作为对照。由两名CT医师和两名造影医师分别对CTCA和CAG图像进行评估。记录CTCA的图像质量和X线剂量。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诊断准确性、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100%、97.4%(P=0.86),特异性分别为66.7%、100%(P=0.65);对分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5.9%、91.1%(P=0.46),特异性分别为97.2%、97.0%(P=0.85);对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0.5%、91.2%(P=0.92),特异性分别为98.4%、99.3%(P=0.35)。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类似(3.3±0.5与3.2±0.3;P=0.23)。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降低71%的X线剂量[(3.1±1.3)mSv与(10.8±4.6)mSv,P<0.01]。结论在心率低于75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获得与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图像质量也无差别,而X线剂量却大大降低。
鲁锦国吕滨唐翔陈雄彪侯志辉韩磊蒋世良吴永健乔树宾苏晞
关键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X线剂量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学习曲线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陈雄彪唐闽方丕华刘铮刘俊马坚牛国栋张澍
关键词:导管消融心房颤动肺静脉
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送病理检查。结果:4只实验猪死亡,其余4只完成所有检查。病理染色未均见梗死。术前与术后28天MSCT扫描测量每搏输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8天的MSCT扫描测量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延迟1、3、5和10min自身对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8天的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在MSCT动脉期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出现强化;MRI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见强化;SPECT扫描示上述区域均未见明显灌注减低区域。结论:MSCT、MRI和SPECT对于没有明显病理染色的梗死区域及心功能变化的微循环障碍显示是受限的。
唐翔吕滨赵世华唐跃吕凤英方纬陆敏杰鲁锦国陈雄彪蒋世良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病理心肌微循环障碍动物实验
房颤冷冻消融中右侧膈神经稳定起搏的方法探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法前瞻性入选了32例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可调弯标测电极导管以倒"U"字形放置到上腔静脉区域,使导管头端指向上腔静脉游离壁侧,右前斜造影判断上腔静脉形态,以及前壁、游离壁和后壁三个位点,将胸锁关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椎间隙分别定义为上腔静脉区域的上、中、下三段。在各部位予以膈神经起搏(固定脉宽2 ms、起搏周长1 000 ms),通过改良的Ⅰ导联监测起搏膈神经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检测各部位起搏阈值和各部位起搏输出5 m A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大小。结果采用倒"U"字形放置膈神经起搏导管可以达到稳定起搏。在32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持续性膈神经麻痹。起搏位点共285个。可以发生膈神经夺获的位点占61.4%(175/285)。游离壁、后壁能够发生膈神经夺获的起搏位点显著多于前壁[游离壁为80.0%(76/95)、后壁为84.2%(80/95)、前壁为20.0%(19/95),P<0.001]。改良Ⅰ导联记录的后壁和游离壁起搏能够记录到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起搏点显著多于前壁起搏点(P<0.001)。膈神经起搏阈值和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存在负相关性(r=-0.267,P=0.005)。结论通过倒"U"字形放置起搏导管于上腔静脉的后壁和游离壁,可以达到稳定的膈神经起搏。在起搏阈值最低的部位进行起搏可以展现更加清晰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有助于冷冻消融时监测膈神经麻痹的发生。
刘铮贺嘉方丕华陈雄彪周公哺李崇强唐闽张竟涛贾玉和任岚张澍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膈神经麻痹起搏阈值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