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东明

作品数:36 被引量:51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肝癌
  • 13篇切除
  • 11篇切除术
  • 10篇手术
  • 10篇细胞
  • 8篇肝切除
  • 8篇肝切除术
  • 7篇胆管
  • 7篇疗效
  • 7篇肝细胞
  • 6篇术后
  • 6篇门静脉
  • 6篇静脉
  • 5篇消融
  • 5篇门静脉癌栓
  • 5篇静脉癌栓
  • 5篇化疗
  • 5篇癌栓
  • 4篇胆管结石
  • 4篇结石

机构

  • 36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红十字...

作者

  • 36篇黎东明
  • 25篇梁力建
  • 24篇彭宝岗
  • 10篇李绍强
  • 10篇赖佳明
  • 10篇吕明德
  • 10篇匡铭
  • 10篇殷晓煜
  • 7篇胡文杰
  • 7篇陈伟
  • 4篇汤地
  • 4篇陈斌
  • 4篇谢晓燕
  • 4篇陈东
  • 4篇沈顺利
  • 4篇黄力
  • 4篇周奇
  • 3篇汪谦
  • 3篇黄洁夫
  • 3篇张昆松

传媒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4篇中华肝胆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消化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肿瘤影像学
  • 1篇第二十届全国...
  • 1篇第14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0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被引量:31
2010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d。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赖佳明梁力建华赟鹏方仕郝元涛黄力彭宝岗黎东明
关键词:肝切除术肠外营养
微小肝癌的经皮消融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评估经皮消融治疗微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单个结节直径≤2cm的33例微小肝癌病人行超声引导经皮消融,视肿瘤所在部位分别采用水冷式低杆温微波消融或多极无水酒精消融,每个肿瘤治疗1次。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3.9%,局部复发率9.1%,远处复发率33.3%,1年、2年和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62.6%、62.6%和62.6%,总存活率84.0%、74.5%和63.9%。单因素预后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基线水平与无瘤存活率显著相关,甲胎蛋白、治疗后远处复发与总存活率显著相关。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和远处复发是影响总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经皮消融对微小肝癌疗效良好,病人的甲胎蛋白基线水平和治疗后远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匡铭徐作峰吕明德梁力建彭宝岗谢晓燕何强李绍强黎东明
关键词:肝细胞癌微波消融超声引导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39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0%(112/339),其中胰瘘发生率为8.6%(29/339)。29例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中,A级6例、B级8例、C级15例。胰腺质地较软、胰管直径43mm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3.75,P〈0.05)。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其中3例死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且感染控制不佳发生腹腔大出血;3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后1周内因心功能不全死亡;1例术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发生胰瘘、腹腔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经腹腔镜探查清除坏死组织、置管引流无好转,于术后30d死亡;1例术后因腹腔出血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胆瘘、腹腔感染,术后20d腹腔出血,急诊剖腹探查止血,术后腹腔感染无改善,因感染性休克、MODS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中,前5年死亡1例,后5年死亡11例。结论胰腺质地较软和胰管直径≤3mm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严重胰瘘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陈东陈伟殷晓煜彭宝岗赖佳明黎东明梁力建
关键词:胰腺疾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
小剂量环磷酰胺通过抑制调节性T细胞提高小鼠肝癌阿霉素化疗效果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环磷酰胺是否可以提高小鼠肝癌阿霉素化疗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皮下肝癌模型,待肿瘤长至100~150 mm^3体积大小时备用。1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不处理,观察组以2 mg/只的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4天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和CD4^+CD25high Treg淋巴细胞比例。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PBS);②环磷酰胺组(CTX);③阿霉素组(DOX);④环磷酰胺+阿霉素组(CTX+DOX);观察小鼠皮下肿瘤生长情况和小鼠的生存期。结果应用小剂量CTX后荷瘤小鼠脾脏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分别由17.62%、16.03%上升到24.54%和25.41%(P<0.05),而Treg则由用药前的11.92%降低为用药后的5.36%(P<0.05)。CTX组肿瘤生长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OX组、CTX+DOX组肿瘤生长均显著受到抑制,以CTX+DOX组更为显著(P<0.05)。DOX组生存期显著改善(P=0.027),联合应用CTX后生存期亦有显著提高(P=0.018)。结论小剂量CTX可以抑制小鼠脾脏Treg浸润,改善机体免疫微环境,并可以增强肝癌阿霉素化疗的效果。免疫化疗治疗晚期肝癌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沈顺利梁力建彭宝岗匡铭赖佳明黎东明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免疫化疗免疫微环境
细胞核仁形成区酸性非组蛋白在胆囊癌诊断与监测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核仁形成区酸性非组蛋白在胆囊癌诊断与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细胞银染技术对体外激活的外周血和胆汁淋巴细胞染色 ,并对胆囊组织作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银染 ,计算外周血和胆汁中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 (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和组织切片中AgNOR颗粒面积。结果正常人 (2 0例 )、慢性胆囊炎 (90例 )与胆囊癌之间 (2 1例 )外周血、胆汁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和组织切片中AgNOR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血清、胆汁中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逐级降低 ,组织切片中AgNOR面积逐级升高 ,且血清、胆汁中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组织中AgNOR面积三者相互间有良好的直线相关性 (P均 <0 0 1)。结论监测胆囊病变过程中患者外周血、胆汁中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和组织切片中AgNOR面积的变化 。
焦兴元黎东明吕明德黄洁夫梁力健
关键词:胆囊癌
巨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巨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31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HCC〉10cm(巨大肝癌)组(n=119)和HCC≤10cm组(n=197),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结果。结果巨大肝癌组出现症状和阳性体征的比率、肝内转移(47/119与56/197例)、血管侵犯(58/119与47/197例)及邻近脏器侵犯(31/119与14/197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CC≤10cm组;分化程度明显低于HCC≤10cm组;术前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61±45)与(56±43)U/L]、碱性磷酸酶[(152±108)与(117±100)U/L]、甲胎蛋白水平(〉400μg/L)(79/119与98/197例)明显高于HCC≤10cm组;巨大肝癌组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比率、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多于HCC≤10cm组,手术时间(257±75)min也明显长于HCC≤10cm组(210±74)min;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巨大肝癌具有临床表现明显、血管和邻近脏器侵犯发生率较高、分化程度较低等特征。手术切除巨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
陈劲松汪谦梁力建陈锡林黎东明
关键词:肝细胞病理肝切除术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提高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疗效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研究手术切除联合门静脉免疫化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患者分为两组,A 组(n=29)行肿瘤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术后经门静脉行免疫化疗(5-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干扰素-α);B 组(n=47)仅行手术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并对预后影响凶素进行分析。结果 A、B 两组6个月,1、2、3年牛存率分别为82.3%和52.7%,46.5%和20.2%,14.3%和5.8%,14.3%和5.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5和6.0个月(P=0.010),其中无瘤生存分别为4.5和2.4个月(P=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化疗、病理分级和肿瘤大小。影响无瘤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化疗和病理分级。结论 HCC 合并 PVTT 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联合门静脉免疫化疗是有效的。
胡文杰梁力建周奇彭宝岗殷晓煜黎东明
关键词:肝细胞门静脉免疫治疗
同一术者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及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同一术者施行的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的并发症差异。结果死亡率2.4%,并发症发生率为34.9%,胰瘘发生率为7.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出血量大于400ml(OR=2.87;95%可信区间:1.17~8.19;P=0.048)、胰腺质软(OR—1.95;95%可信区间:0.87~6.19;P=0.032)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3.78;95%可信区间:1.01~10.63;P=0.019)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前5年与后5年患者临床资料在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5年的再手术率较前5年高、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结论手术出血量、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应选用术者熟悉的吻合方式进行胰肠吻合。
陈东陈伟彭宝岗殷晓煜黎东明赖佳明梁力建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瘘手术后并发症
经门静脉免疫化疗对提高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术后疗效的作用
目的:研究经门静脉免疫化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7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患者分为两组,A组(n=29)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
胡文杰梁力建周奇殷晓煜彭宝岗黎东明
关键词:肝癌合并症手术切除术
文献传递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9例诊疗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2005年收治的39例FN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21~47岁。主要病史为:慢性腹部隐痛或胀痛14例,发现腹部包块4例,无症状而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区占位性病变18例。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33例,腹腔镜下活检1例,2例细针穿刺病理证实后行微波消融,3例活检后未予以治疗。本组患者随访未见肿物复发。结论本病病程良性经过,预后良好。诊断明确,症状无或者轻微,可以定期随访。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肿物巨大,压迫症状明显,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或者肝腺瘤的患者。
汤地何强郭宇李绍强黎东明殷晓煜汪谦彭宝岗梁力建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手术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