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毅
- 作品数:240 被引量:3,389H指数:34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有组织犯罪的特性及其对策研究
- 2002年
- 有组织犯罪,亦称“黑社会犯罪”、“黑社会集团犯罪”或“暴力团犯罪”,由于它在实施犯罪和隐蔽犯罪方面将犯罪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至,因而被视为是所有犯罪的最高组织形式。有组织犯罪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欧洲。
- 万毅
- 关键词:黑社会犯罪犯罪特征有组织犯罪
- 刑事侦查职能论纲被引量:6
- 2003年
- 在现代刑事诉讼机制中 ,侦查职能是一种相对独立于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的诉讼职能。从历史上看 ,独立的侦查职能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分化、整合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看 ,现代侦查职能包括制止犯罪、查明案情、保全证据与犯罪嫌疑人人身等功能。
- 谢佑平万毅
- 关键词:刑事侦查诉讼职能刑事诉讼
- 论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兼评我国的证据能力规则被引量:31
- 2014年
- "无证据能力的证据"这一概念在证据法学研究尤其是在关于证据能力问题的研究中显得分外重要,是研究证据能力问题时一道绕不过的"坎"。在我国证据法学研究体系中,提出并研究"无证据能力的证据"这一概念,还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将其区分为如下不同类型:完全无证据能力和受限制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全部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和部分无证据能力的证据;绝对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和相对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因无关联性而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和因无合法性而无证据能力的证据。我国关于证据能力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相对全面性和一定的进步性;本土化特征突出;实用性强而体系化不足。影响或者说决定证据之证据能力的主要因素:一是证据的关联性;二是证据的合法性。但来源不明、明显缺乏可靠性的物证、书证,也应当归入无证据能力的证据的范畴。同时,我国个别证据规则对证据能力的设定过于严苛,阻碍了部分证据进入诉讼程序。为此,应当强化立法、规范用语并降低证据的准入门槛。
- 万毅
- 关键词:非法证据合法性
- 论刑事诉讼中的案发证据及其审查判断
- 2024年
- 案发事实,是指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主管单位或者有关单位发现时的情形、状况。证明案发事实的证据,是为案发证据。运用案发证据对案发事实予以判断,对于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至关重要。司法实务中,对案发证据的审查较为混乱,表现为审查重点不同以及证据证明标准缺失。是故,应当针对不同种类的案发证据,依次确定重点不同的案发证据审查规则,以及明确案发证据的证明标准。
- 万毅周云
- 关键词:证明标准审查
- 刑事诉讼证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以最高法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为切入被引量:3
- 2021年
- 同步录音录像未随案移送的讯问笔录的定性,行政机关收集的勘验、检查等笔录以及鉴定意见的刑事证据资格等证据问题,是长期困扰实务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上述证据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释》作出了针对性规定,对这些规定如何认识与适用至关重要。对于同步录音录像未随案移送的讯问笔录,应将其定性为瑕疵证据;行政机关收集的勘验、检查等笔录以及鉴定意见,不应以证明力低而否认其证据资格;录音录像不能完全取代见证活动;出具专门性问题报告和事故调查报告的,相关人员应出庭提供证言。
- 万毅
- 关键词:录音录像瑕疵证据
- 宪政型与集权型:刑事诉讼模式的导向性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宪政与集权型刑事诉讼制度作为一种分类研究范式具有其理论优势,它揭示了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精神”精神。集权型刑事诉讼制度的特征在于权力的集中性、程序的反理性、程序的工具性;而宪政型刑事诉讼制度则具有权力分立制衡、程序独立以及程序的理性化等特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带有某种集权性色彩,因此,宪政型刑事诉讼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锐意进取的方向。
- 万毅林喜芬
- 关键词:宪政集权刑事诉讼
- 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被引量:13
- 2008年
- 20世纪初美国法学界曾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生过激烈论争,证据学家威格莫尔与法律改革家豪尔乃是论争中对立的双方,其论争的历史贡献在于引出了近现代西方证据法(学)发展的两大论题:"证据法应以证明性为中心还是以可采性为中心"与"如何处理证据规则的实现和诉讼程序的构建之间的关系"。确立与构筑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的诸多争论与威格莫尔和豪尔当年的论战存在诸多"历史相似性",故有必要进行关联审视。由于我国证据立法以证明性而非可采性为中心,证据规则的实践运行环境不容乐观,理论研究也因为一直受到证据学进路的统摄而不能获得独立。为摆脱困境,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应当以学科建制的探讨为契机,实现中国证据法的制度转型,即构建以可采性规则为中心的证据规则体系,旨在防止误判与价值权衡。同时实现证据法学的研究转向,即实现中国的证据学之法学转型、人权法转型及相对于实体法的独立性转型。
- 万毅林喜芬何永军
- 关键词:刑事证据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论“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解释与适用——《刑事诉讼法》解释的策略与技术被引量:28
- 2012年
-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关于该条款究竟是否赋予了被追诉人沉默权,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由此导致"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作前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立法效果有待观察。在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关键是坚持运用正确的法律解释方法。
- 万毅
- 关键词:沉默权法律解释如实陈述
- 公诉策略之运用及其底限——以检察官的诉讼地位为中心
- 刑事诉讼,常被喻为在法官裁判下由控辩双方所进行的一场竞技活动,为此,控辩双方理应在法官主持下公平竞争,并凭借各自实力决出胜负,此即为"争讼"一词的形象释义。但是,既为竞技,为争取胜出,参赛双方必定会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尽...
- 万毅
- 文献传递
- “先刑后民”原则的实践困境及其理论破解被引量:65
- 2007年
- “先刑后民”原则在我国现实司法中遭遇实践困境,进而在学理上遭到普遍的合理性质疑。为此,需要澄清几个观念上的误区:一则“先刑后民”原则在内涵上包括位阶上和位序上的优先性,二则并非我国所独有,而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司法原则;三则“先刑后民”原则的价值基础并非旨在彰显“公权优先”的价值理念,而是重在刑、民程序冲突的理性解决。同时,还应当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保障:一是以程序选择权为基础改造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二是加强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适用;三是积极构建滥用程序的制裁机制,防止当事人恶意启动程序。
- 万毅
- 关键词:先刑后民被害人民事权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