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丛新强

作品数:56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3篇文学
  • 16篇小说
  • 8篇基督
  • 7篇基督教
  • 7篇基督教文化
  • 6篇文化
  • 5篇长篇
  • 4篇对话主义
  • 3篇代文
  • 3篇新时期文学
  • 3篇叙事
  • 3篇中国文学
  • 3篇小说创作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3篇长篇小说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对话性
  • 2篇新生代小说
  • 2篇新作

机构

  • 52篇山东大学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

  • 52篇丛新强
  • 2篇孙书文
  • 1篇张艳梅
  • 1篇牛运清
  • 1篇吴斌
  • 1篇何向阳
  • 1篇刘大先
  • 1篇王光东
  • 1篇顾广梅
  • 1篇李掖平
  • 1篇宁明
  • 1篇徐刚
  • 1篇赵海林
  • 1篇王静

传媒

  • 6篇百家评论
  • 3篇理论学刊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东岳论丛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潍坊学院学报
  • 2篇青年思想家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2篇现代视听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小说评论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当代文坛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
2003年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丛新强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学
论“文学生活史”的范式转换被引量:2
2017年
"文学史重写"主要表现在文学史观层面的调整,又通常存在着历史观念与现实制约、逻辑建构与具体史实、框架结构与材料选择不相协调的矛盾,而"文学生活史"的介入,不失为文学史写作范式的一种选择。作为一种文学史的"文学生活史"命题的提出及其范式的转换,又至少包含三个既独立又融合的层面:一是以普通读者为中心的主体性选择,二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价值性判断,三是以社会反应为参照的动态性描述,从而达成"对话性"文学史的写作,进而重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意义。
丛新强
关键词:范式转换对话性
有声的“风景”与革命叙事——论“十七年”小说的歌谣嵌入现象被引量:2
2020年
作为有声的“风景”,歌谣被嵌入表现宏大叙事的“十七年”小说,形成文本间的互文性。相伴革命进程的“革命歌谣”,既承载着革命历史话语,又保持着革命叙事激情,带来富有“神话”色彩的国家寓言书写。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劳动歌谣”嵌入小说中,成为劳动伦理变革的表现和新型革命话语的表征。“爱情歌谣”的嵌入,转换为革命话语传递的有效手段,暗示了从家庭伦理到革命伦理的变迁。被革命小说征用的歌谣,强化了革命历史的合法性,并以历史构建者的身份成为文化流脉的重要元素。
丛新强丛新强
关键词:歌谣革命叙事互文性
论《你在高原》的意象
2018年
"意象"表现是《你在高原》的鲜明特色。其中的"橡树路"、"葡萄园"、"平原"、"大山"、"芦青河"、"高原"等都可以归入"知觉性意象"的范畴;"爱"和"走"则同步构成"想象性意象"的范畴。"意象"的使用有助于突破语言表述的界限,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学符号"。《你在高原》是一部人类的心灵史和成长史,所谓"高原"不仅是时空存在的目标,更是思想精神的探求。
丛新强马凯盈
关键词:《你在高原》审美价值
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以1980—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核心
2024年
文化主体性是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民族文化主体内涵,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历史与传统道德伦理关系的思考;其二,在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脉的寻找与呼唤;其三,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探索中,民间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丛新强王光东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传统文化精神
“破茧”的“成长”——论黄宗之、朱雪梅的长篇小说《破茧》
2013年
《破茧》是海外华人作家黄宗之、朱雪梅继《阳光西海岸》和《未遂的疯狂》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三部作品陆续在新世纪十年中问世,都以海外华人留学生的经历为背景,并先后获得广泛肯定。不同于以往,《破茧》讲述的是两个移民家庭子女教育的故事。对黄宗之和朱雪梅夫妇而言,这部作品与他们的生活更加贴切。如果说《阳光西海岸》讲述的是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寻梦,那么《破茧》则是留学生'二代'的成长蜕变史。'对我们而言。
丛新强王乐文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成长小说中国传统文化
人,在世俗与神圣之间——论赵德发长篇新作《乾道坤道》被引量:1
2013年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丛新强
关键词:道教文化
论《四十一炮》的“肉”的表征及其本体意义
2021年
在反映时代背景和农村变革的底色上,《四十一炮》对于“肉”的呈现和表征及其本体意义作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表现。从“注水肉”的不择手段到“注水文化”的流行不断,从具体的“吃肉”的生活、“肉神”的生成到抽象的肉体的欲望,一方面是贫困和饥饿的反弹,另一方面是恐惧贫困和恐惧饥饿的反弹,也是精神压抑的宣泄。通过“肉神”口吻和“炮孩子”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诉说,表现人的欲望和超越欲望的无解循环。
丛新强
关键词:《四十一炮》吃肉欲望
论莫言小说新作的精神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莫言小说新作依然来自于"故乡人事",但却呈现出新的精神特征。其中融入了对于时代新生问题的新的表现,尤其直面真实存在而又两难处理的时代境遇,显示出问题的复杂性和时代的不确定性。在其新近创作中,莫言将人性特征复归于日常生活及其民间道德的层面加以表现,对于人性之善恶难辨提供了超越性的理解。其新作中恩仇并泯的精神旨归,融入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验,除了固有的民间道德使然,还有基督精神的显现和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儒释道精神传统。
丛新强
关键词:莫言小说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被引量:10
2013年
莫言研究三十年,主要在于揭示其创作历程的起伏变迁和文本世界的创新与独特。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和影响,从融入世界、立足传统到走向世界、贡献世界。莫言的"历史写作",总体贯穿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与人性,也提供出重建当代史的启示。莫言文学的"民间性"必须基于"中国经验",而"乡土性"则必须基于人类普世价值。在文本研究中,"叙事"和"意蕴"构成最为基础性的内容。亲朋好友的近距离透视则属于"知人论世"的莫言研究,提供出兼具"专业"与"草根"特性的独有视角和另类形态。微观而言,通过"文本细读"方能超越"宏大叙事"和"莫言叙事"带来的阐释焦虑;宏观而论,海内外文化论争中的"莫言现象"研究成为自然的发展趋势。
丛新强孙书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