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亚林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青年科技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浮游植物
  • 2篇群落
  • 2篇夏季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植物群
  • 1篇色谱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结构特征
  • 1篇围垦工程
  • 1篇相色谱
  • 1篇麻痹性贝毒
  • 1篇环境因子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温...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作者

  • 6篇刘亚林
  • 3篇陈雷
  • 3篇王航俊
  • 2篇张树刚
  • 2篇郜钧璋
  • 1篇龙华
  • 1篇宋琍琍
  • 1篇周时强
  • 1篇吕宝强
  • 1篇邱进坤
  • 1篇邹清
  • 1篇齐安翔
  • 1篇姚炜民
  • 1篇林义
  • 1篇余骏
  • 1篇蒋晓山
  • 1篇赵聪蛟
  • 1篇张钊

传媒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对温州近岸海域2007~2016年间发生的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6天;(2)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南麂海域、苍南海域和洞头海域,其中发生在南麂海域次数最多,占赤潮发生总数的46.0%;(3)引发赤潮的生物有10种,其中硅藻门3种,甲藻门5种,着色鞭毛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4)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通过对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的全面分析,为温州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郜钧璋刘亚林林义王航俊
关键词:赤潮赤潮生物
瓯江口与飞云江口附近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2013年5月对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和飞云江口附近海域7个海岛的7条潮间带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其中软体动物44种,甲壳类33种,多毛类31种,腔肠动物6种,其它动物6种。优势种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是北方海域的典型优势种,首次在调查海域乃至浙南海域占据优势地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39.14g/m2和4945个/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 evenness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496-2.720、1.946-4.071和0.117-0.508,平均值分别是1.923、2.756和0.403。灵昆泥相潮间带的ABC曲线表明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严重的扰动。岩相潮间带数据与历史数据比较发现大型底栖动物趋向小型化,机会种逐渐取代敏感种的优势地位,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退化趋势。
王航俊张钊周时强刘亚林郜钧璋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围垦工程
2008年夏季飞云江口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09年
根据2008年夏季飞云江口海域生态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飞云江口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共鉴定浮游植物69种,其中硅藻类28属62种,甲藻类3属7种。主要的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环纹娄氏藻(Lauderiaannul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通过CCA梯度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营养盐、悬浮物、DO、pH,浮游植物不同种群受到的不同的环境因子的影响,甲藻受盐度的影响较大,而硅藻中的角毛藻受到铵盐和亚硝酸盐的影响较大,而中肋骨条藻、尖刺拟菱形藻、菱形海线藻等主要优势硅藻受到环境因子的限制较少。
刘亚林姚炜民张树刚陈雷
关键词:浮游植物环境因子CCA
2009年夏季乐清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2009年8月(夏季)采集于乐清湾18个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丰度分布、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鉴定出的浮游植物共65种,隶属于2门27属,其中硅藻门为23属57种,甲藻门为4属8种。硅藻门以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种类为最多,其次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根管藻属Rhizosolenia、菱形藻属Nitzschia、斜纹藻属Pleurosigma;甲藻门以角藻属Ceratium种类为最多,其次为多甲藻属Per-idinium。优势种均为硅藻,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其中中肋骨条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分布不均匀,湾内部西岸、灵昆北堤附近和大门岛南部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湾内部东岸和乐清湾向东海开口处的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乐清湾夏季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硅藻丰度分布的影响,其中湾口向东海开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受中肋骨条藻丰度分布的影响,湾内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圆筛藻属丰度分布的影响;甲藻的丰度分布基本上不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水平分布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429,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638,两指数均高于2008年夏季杭州湾水平,表明夏季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优于杭州湾。
宋琍琍赵聪蛟龙华陈雷余骏吕宝强刘亚林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014年冬季浙江中部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集被引量:3
2016年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121°42′E^126°18′E,28°43′N^30°02′N的浙江中部海域,对97个站位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细胞丰度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3属163种(含19未定种),其中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浙江中部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4种生态类型:半咸水类群、沿岸广温型、近海广温广盐型、外海高温高盐型,其中最主要生态类型为近海广温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齿状藻(Odentella sinens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太阳双尾藻(Ditylum sol)、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0.3×104个/m3~67.1×104个/m3,平均值为8.8×104个/m3,呈现近岸>近海>外海的分布特点,高值区位于三门湾至渔山列岛之间的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36;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磷酸盐、硝酸盐成正相关。
刘亚林黄秀清蒋晓山王航俊邹清齐安翔
关键词:浮游植物
浙南海域麻痹性贝毒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麻痹性贝毒,共检出5份样品含有麻痹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麻痹性贝毒毒力值范围为22.3~70.0μgSTXeq/100 g软组织,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80μgSTXeq/100 g的安全警戒值。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7种麻痹性贝毒成分,其中以C2,GTX5和NEO为主,还有少量的C1,GTX2,GTX3和GTX4组分。就整体检出率而言,夏季>春季>秋季。浙南海域麻痹性贝毒检出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紫贻贝和泥蚶是麻痹性贝毒敏感种,较其它种类易富集麻痹性贝毒。养殖的贝类检出率高于野生的贝类。
张树刚刘亚林陈雷邱进坤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麻痹性贝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