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波
- 作品数:31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3min暗室激发试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 primary angle colsure,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3min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sounic 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的相关生物学参数,探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患者LPI术后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APAC对侧眼(无周边虹膜前粘连)为研究对象,LPI术后进行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观察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_(500))、周边虹膜厚度(IT)、虹膜膨隆度(IC)、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等各项眼前节结构参数及房角接触性关闭方位数(NP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I术后暗室下UBM检查至少1个方位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有26眼(33%),其中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有19眼(24%),暗室激发试验时眼压升高值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方位数呈正相关(r=0.84,P<0.01)。接触性房角关闭(+)组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组暗室时与正常光线下比较AOD_(500)、IT、IC变化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数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OD_(500)(P=0.003)、IT(P=0.012)、IC(P=0.043)、TPCD(P=0.015)、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4)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T(P=0.011)、TPCD(P=0.009)和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PACS患者行LPI术后仍有部分在暗室下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虹膜周边肥厚、睫状体前位、虹膜根部附着点前移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在LPI术后应当进行长期随访与干预治疗。
- 梁涛高燕华刘桂波向燕茹王永红
- 关键词:原发性房角关闭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超声生物显微镜
- 一种枝接那他霉素的氧化海藻酸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枝接那他霉素的氧化海藻酸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制备过程为:制备氧化海藻酸纤维:用高碘酸钠与海藻酸纤维反应,得氧化海藻酸纤维;将氧化海藻酸纤维放入丙三醇水溶液浸泡,漂洗,烘干,置于干...
- 赵桂秋李翠李道浩彭旭东林静尹敏胡丽婷刘桂波
- 文献传递
-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屈光状态变化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术式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水平斜视矫正术的患者63例75只眼,其中,内斜视17例,外斜视4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外直肌后徙组(Ⅰ组)23例(27只眼),内直肌后徙组(Ⅱ组)16例(24只眼),单眼一退一缩组(Ⅲ组)24例(24只眼).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l周、1、3个月进行屈光检查,统计分析不同术式、不同时间的屈光变化以及手术量与屈光变化的关系.结果 ①球镜屈光度变化:Ⅰ组术后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1周、3个月以及Ⅲ组术后l周、1个月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间术后1周屈光状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柱镜屈光度变化:Ⅰ组、Ⅱ组、Ⅲ组术后1周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量与屈光变化关系:手术量与屈光变化程度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 不同术式对屈光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手术量与屈光变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
- 尹娅楠刘桂香刘桂波刘涛
- 关键词:斜视手术屈光
- 视神经挫伤患者经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变化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视觉诱发电位(VEP)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挫伤后的变化,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10/2015-02我院收治的患者,共34例34眼,经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22眼,主要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每日1次,用2.0m 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用药42d,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类及维生素类药物;对照组12例12眼,除不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外,其他用药同治疗组。所有2组患者均在用药第21、42d复查视力和VEP。结果:用药42d后,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EP P100波潜伏期为104.59±7.54ms,振幅5.12±1.48μV,对照组分别为113.25±9.21ms,4.69±1.89μV,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82%,对照组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VEP变化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临床效果,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重要依据。
- 刘文文姜涛刘桂波王红艳姜丽萍
-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视神经挫伤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疗效
- 胶原相关整合素β1在形觉剥夺性近视诱导及恢复期中调节巩膜重塑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myopia,FDM)模型中巩膜胶原相关整合素β1在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2~3周龄三色豚鼠128只,分为实验组(n=64)和正常对照组(n=64)。实验组采用头套法遮盖右眼进行形觉剥夺,左眼则为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组双眼不予任何处理。实验组依据形觉剥夺l周、2周、4周不同时间建立不同近视诱导和进展过程中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对形觉剥夺4周动物去除遮盖物,依据去遮盖时间l天、3天、5天、7天及14天建立不同时间点FDM恢复期的动物模型。在各个时间点对各组动物分别进行检测:带状光检影测量屈光度值;游标卡尺测量眼轴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后极部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后极部巩膜胶原相关整合素β1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形觉剥夺2周、4周后,实验组右眼分别诱导出(?3.00±0.50)D及(?5.50±1.08)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拉长(0.22±0.06)mm及(0.49±0.11)mm,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形觉剥夺1周时,实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与自身对照眼、正常对照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去遮盖后,豚鼠右眼重新正视化,与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眼相比,去遮盖7天时屈光度差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右眼眼轴长度缩短,14天时眼轴长度差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巩膜形态学观察见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豚鼠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巩膜变薄;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右眼形觉剥夺l周后眼球后部巩膜整合素β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遮盖1天后表达开始上调,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对照组的上述所有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 王园杨先刘静王青刘桂波
- 关键词:近视整合素巩膜FDM
- 先天性内斜视术后远期疗效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后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追踪观察8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其具体分为: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双侧内直肌后徙联合单侧外直肌缩短术。按手术年龄分为〈4岁组、4-8岁组和〉8岁组,观察术后远期眼位、双眼视功能,分析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及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多为非调节性内斜视;伴有弱视和下斜肌功能亢进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眼位;年龄〈4岁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4-8岁组和〉8岁组;术后建立的双眼视反应,即粗糙立体视和周边融合可较好地帮助维持术后眼位。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者4岁前手术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4岁后手术者,且术后建立的双眼视反应如粗糙立体视和worth四点融合可较好地帮助维持术后眼位。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若处于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内,其远期疗效较好。
- 刘静杨先徐婷婷王园孔庆兰李慧刘桂波
- 关键词:先天性内斜视手术眼位双眼视功能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5年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是一种以中心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母系遗传性致盲性疾病。本文收集了1例LHON,对其家系进行筛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对其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
- 王园李慧杨先孔庆兰刘桂波崔从先
-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家系病例报告
- 青白联合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青白联合手术前后眼部生物学参数变化,分析青白联合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部形态学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青白联合手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0例25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例11眼。应用UBM采用Pavlin法测量手术前后房角参数及相关结构变化,包括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AOD500 (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及虹膜厚度(IT);使用IOL-Master500测量手术前后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比较手术前后眼压、最佳远矫正视力(BCVA)、ACD、各方向房角参数、AL、K值的变化。结果:青白联合术后BCVA由术前0.34 ±0.34 (logMAR)变化至术后0.04 ±0.14 (logMAR),眼压由术前23.28 ±10.29 mmHg降低至术后14.56 ±2.73 mmHg,ACD由术前1.74 ±0.41 mm加深至3.85 ±0.47 mm,AL由术前22.60 ±1.27 mm减少至术后22.39 ±1.23 mm,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1);术后各方向房角参数AOD500增宽,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各方向房角参数TCPD增大,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各方向房角参数TIA增大,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各方向房角参数IT未见明显变化(P = 0.37;P = 0.47;P = 0.51;P = 0.77)。结论:青白联合术可有效地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加深前房的深度,增宽房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房水循环,降低眼压并提高视力;另外,青白联合术后AL变短,为青白联合手术术前人工晶体度数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李洪垒刘桂波高晗高晗
-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房角眼轴
- 近视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相关治疗研究
- 王青1杨先1马岩1刘桂波
- 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近视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制作形觉剥夺近视模型和体外诱导等方法,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以及机制,并收集高度近视病人,通过单碱基延伸法(SNaP...
- 关键词:
- 关键词:近视细胞增殖
- 高中学生近视者的生活习惯与用眼情况调查分析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高中学生近视者的用眼情况调查分析,探讨近视的主要成因、促进因素、相关条件,为有效控制近视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对237例高中学生近视者的生活习惯、用眼情况等进行调查随访。其中高度近视有62例,非高度近视有175例。根据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否有近视、自身饮食是否有偏爱、所配戴眼镜度数是否适宜、近距离用眼姿势是否标准、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是否热爱运动、每天运动时间、每天户外时间、每天睡眠时间、是否重点学校、学习成绩是否位列班级前30%等项目进行划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综合分析。结果:237例高中学生近视者中,高度近视组中有58例(93.5%)其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近视,非高度近视组中有103例(58.9%)其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近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近距离用眼姿势,高度近视组全部62例(100%)均为超近距离用眼,非高度近视组有155例(88.6%)为超近距离用眼,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每天户外时间,高度近视组仅有5例(8.1%)超过了1小时,非高度近视组有53例(30.3%)超过了1小时,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他因素如饮食、眼镜度数、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是否热爱运动、每天运动时间、每天睡眠时间、是否重点学校、学习成绩是否位列班级前30%等,其差别都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中生的近视情况基本稳定,高度近视多是在初中以前就已形成。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有近视、不正确的过近的近距离用眼姿势、户外时间较少等情况明显与近视,甚或高度近视相关。常见的用眼时间过长、电子屏幕使用、认为学业负担更重的重点学校的学生等因素,由于地域、所选样本量等方面的局限性,尚有待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来得以深入。
- 姜振宇姜涛刘桂波
- 关键词:高中学生近视高度近视电子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