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迪辉

作品数:19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儿童
  • 4篇疗效
  • 4篇患儿
  • 3篇蛋白
  • 3篇癫痫
  • 2篇电图
  • 2篇毒性
  • 2篇新生儿
  • 2篇新生儿缺氧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血性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视频脑电
  • 2篇视频脑电图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山市人民医...
  • 6篇广东省中山市...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8篇刘迪辉
  • 14篇邓向红
  • 6篇赖文英
  • 6篇林茹珠
  • 5篇阮兢
  • 3篇黄良锦
  • 2篇夏荣华
  • 2篇伍红星
  • 2篇李明
  • 2篇刘美玲
  • 2篇李莹莹
  • 2篇郑铠军
  • 2篇罗向阳
  • 2篇丁俊彩
  • 1篇冯淑芳
  • 1篇梁锦胜
  • 1篇陈简
  • 1篇卢贤秀
  • 1篇曹建伟
  • 1篇潘一宁

传媒

  • 3篇临床医学工程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药学进展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东南亚研究
  • 1篇现代电生理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199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崎病患儿红细胞补体受体1数量基因多态性及红细胞免疫的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川崎病患儿外周血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分子在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表达,初步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与ECR1数量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30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和2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ECR1活性与ECR1数量基因多态性并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儿急性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病例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接近对照组(P>0.05)。川崎病患儿HL和LL基因型的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儿童(P<0.01),两组CR1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是患儿CR1数量基因呈中低度表达所致,提示CR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川崎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邓向红林茹珠何庭宇刘迪辉黄良锦刘哓真赖文英阮兢李明
关键词:川崎病红细胞免疫基因多态性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分为大剂量IVIG治疗组(HD-IVIG)、中剂量IVIG治疗组(MD-IVIG)和对照组,HD-IVIG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大剂量IVIG[400mg/(kg.d),连用5d],MD-IVIG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中剂量IVIG[200mg/(kg.d),连用3d]并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的时间以及后遗症的发生率。结果HD-IVIG组及MD-IVIG组在急性期症状(抽搐、意识障碍、发热等)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评估预后,大剂量IVIG组分别与中剂量IVIG组及对照组比较后遗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剂量IVIG组与对照组比较后遗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能减轻急性期症状,缩短病程,临床疗效好;大剂量IVIG治疗病毒性脑炎还能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刘迪辉邓向红
关键词:儿童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寻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能否运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方法对出生24h以内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取其动脉血样,静置离心后去血清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研究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相关。结论动脉血乳酸的测定标本稳定性更高,容易测定,结果敏感并且准确。因此,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程度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袁安辉刘迪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乳酸
颅内感染患儿血及脑脊液β-内啡肽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儿联合检测血及脑脊液(CSF)β-内啡肽(-βEP)及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确诊颅内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病毒性脑炎组(病脑组)48例,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12例,结核性脑膜炎组(结脑组)5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及CSF中-βEP及CRP含量;另外24例有神经系统表现但非颅内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感染早期观察组血及CSF中-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上述指标明显下降。化脑组与病脑组、结脑组及对照组比较,血清CRP浓度在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而病脑组和结脑组始终在正常范围;各组CSFCRP浓度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无明显变化。结论测定血及CSF中-βEP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颅内感染,同时检测血清CRP有助于早期鉴别化脓性及非化脓性感染。
邓向红林茹珠赖文英刘迪辉李明阮兢梁锦胜陈简
关键词:颅内感染脑脊液C-反应蛋白Β-内啡肽
BDNF在癫痫儿童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BDNF在不同治疗时期、不同发作类型、不同抽搐持续时间、不同治疗效果的癫痫儿童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将癫痫患儿分成治疗前组,控制不佳组及控制良好组,并测定其血清BDNF浓度。结果癫痫组血清BDN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不同治疗时期、不同发作类型、不同治疗效果的癫痫患儿中,BDNF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抽搐持续时间大于5分钟者,血清BDNF浓度显著高于抽搐持续时间小于5分钟者。结论癫痫儿童血清BDNF浓度高于正常儿童,BDNF参与了儿童癫痫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邓向红刘迪辉罗向阳黄春晖冯淑芳
关键词:癫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左乙拉西坦治疗耐奥卡西平的部分性癫痫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对耐奥卡西平的部分性癫痫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9例耐奥卡西平的部分性癫痫儿童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按不同的耐药模式(从头耐药组与进展性耐药组)及发作类型(简单部分性发作组、复杂部分性发作组...
刘迪辉邓向红刘美玲李莹莹
视频脑电图在儿童难治性多发性抽动症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2012年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儿童难治性多发性抽动症(,I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0例普通TS患儿及28例难治性TS患儿视频脑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难治性TS组V—EEG异常率明显高于普通TS组,异常率分别为67.9%及13.1%(P〈O.01)。V—EEG异常组患儿发展为难治性TS的比例明显高于V—EEG正常组,(P〈0.01),结论:V—EEG可作为评估T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客观依据之一。
刘迪辉邓向红刘美玲李莹莹陈敬国
关键词:儿童视频脑电图多发性抽动症
利巴韦林颗粒剂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颗粒剂 (同欣颗粒 )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4 4 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随机分为同欣颗粒治疗组 ( 组 )和利巴韦林注射剂 (病毒唑注射液 )治疗组 ( 组 )。 组共有病例 2 35例 ,每日 3次口服同欣颗粒 ,用药剂量为 10 mg/ (kg· d) ; 组为 2 11例 ,每日 2次肌肉注射病毒唑 ,剂量为 10 m g/ (kg·d)。用 χ2检验评定两组间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结果 ] 组有 194例为显效 ,显效率 82 .6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 .7% ; 组显效人数为 180例 ,显效率 85 .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 .2 %。两组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同欣颗粒在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 ,与病毒唑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基本相同。
邓向红刘迪辉林茹珠李明郑铠军夏荣华周勇霞赖文英阮兢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MS-PCR监测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与外周血的微小残留病
2012年
目的检验用外周血监测AML患儿MRD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AM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甲基化的降钙素(calcitonin,CT)基因作为检测AMLMRD的目的基因。提取骨髓液、外周血的DNA,用MS-PCR方法扩增甲基化的CT基因,产物用电泳的方法检测,为定性检测。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治疗前骨髓液组CT甲基化阳性14例,阳性率77.7%,外周血组阳性14例,阳性率77.7%,两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诱导28天骨髓液组CT甲基化阳性4例,阳性率22.2%,外周血组阳性3例,阳性率16.7%,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18例中13例(非M37例,M36例)完成巩固治疗,巩固结束后骨髓液组与外周血组CT甲基化阳性均有2例,阳性率均为15.4%,无统计学差异。另外,12例非M3组在诱导15天的CT甲基化检测,骨髓液组阳性11例,阳性率91.7%,外周血组阳性9例,阳性率75%,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在治疗前、诱导15天、诱导28天和巩固结束分别用MS-PCR检测甲基化CT基因,骨髓组和外周血组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别,提示外周血可能可以替代骨髓液用定性MS-PCR方法监测儿童AML的MRD。②用定性MS-PCR检测甲基化CT的方法监测AML的MRD,灵敏度为10-3。
伍红星赖文英邓向红刘迪辉李明阮兢黄良锦罗学群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聚合酶链反应儿童
CD19^+、CD3^+、CD4^+、CD8^+细胞对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预警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150例,分为重症组50例和普通组100例,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外周血CD19^+、CD3^+、CD4^+、CD8^+的表达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共检测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100例为普通手足口病患儿,50例为重症患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CD3^+、CD4^+以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低于普通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CD19^+B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较普通组及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患儿监测其CD19^+、CD3^+、CD4^+、CD8^+细胞表达有对重症倾向的患儿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曹建伟丁俊彩刘迪辉冯淑芳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