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启之

作品数:33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0篇电影
  • 5篇中国电影
  • 4篇电影史
  • 4篇文化
  • 3篇中国电影史
  • 2篇导演
  • 2篇电影界
  • 2篇学术
  • 2篇人民
  • 2篇社会
  • 2篇阶级
  • 2篇口述
  • 2篇汉语
  • 2篇访谈
  • 2篇访谈录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主义
  • 1篇第六代导演
  • 1篇电视
  • 1篇电视暴力

机构

  • 18篇中国电影艺术...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21篇启之
  • 2篇吴迪
  • 1篇金大陆

传媒

  • 4篇电影文学
  • 4篇社会科学论坛
  • 4篇粤海风
  • 3篇当代电影
  • 2篇电影艺术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社会学家茶座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文化与传播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0
  • 1篇199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中国电影的奠基——兼论“第一波非主流”电影路线被引量:1
2012年
1949至1951年,新中国电影处于主旋律与多元化共存的格局之中,创作空间上新旧话语的百花齐放,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主张;文化取向上的反美亲苏姿态,延续了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思维;电影路线上的"非主流"书写,开创了十七年电影的三波"非主流"浪潮。
启之
关键词:新中国电影文化取向
“人民电影”探讨:十七年中的第二波“非主流”被引量:5
2007年
在十七年的电影创作中,先后产生过三波"非主流"浪潮。第二波"非主流"出现在提出"双百"方针的1956年,它放弃了第一波的反封建立场,将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为主要内容。第二波"非主流"是主流意识形态变化的产物。1958年发动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将本来属于主流的大批电影视为"非主流"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一批判使此后的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更加减少,人性人情被排斥,创作的天地更加狭窄。
启之
关键词:电影创作非主流小资产阶级人民思想感情
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一)被引量:2
2006年
近年来,我国电影研究尤其电影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影视专业或电影课程,而每年毕业的电影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是达到数百人之多,与之相应的,是电影学专著和论文等成果的急剧增长,单就数量而言,这几年电影研究的学术成果完全可以用“空前繁荣”来形容。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欣然的。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种令人担忧和警惕的现象和趋向,这就是抄袭剽窃等丑恶行径的日益猖獗,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了解,许多学校在学位论文中发现完全或部分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案例,而一些已经成名的教授、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专著和论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抄袭剽窃行为。这些现象虽然还只是局部的,但危害极大,影响恶劣,它严重败坏了学界的文风学风,混乱了科研的学术规范,降低了学人的人格道德,已然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公害。此害不除,学术界就无公平诚信可言,势必严重影响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决不可等闲视之。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着讲求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而抄袭剽窃更是文人所不齿之丑行。当前,党中央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身为文化工作者和教书育人者,学术界更应该以身示范,发扬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为树立正确的学术荣辱观,净化学术空气,营造公平和谐的学术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刊发表吴迪先生的《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一文,旨在引起电影学术界的警醒,大家共同努力来治理学术公害,端正学风,树立正气,使学术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本刊还将继续发表相关文章,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同时,如读者发现我刊以往发表的文章中有抄袭剽窃问题,亦欢迎来文批评指正,我�
吴迪启之
关键词:电影研究学术规范职业道德学术成果
电视:内容分析被引量:1
1995年
电视:内容分析约翰.弗克斯著(英).约翰.哈特莱启之,区永峻编译一屏幕上是什么:电视研究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屏幕实际播放的内容上,这是任何电视内容分析应该确立的规则。这种研究以一种并无选择的监视为基础,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将电视播出节目的内容由一组研...
启之区永峻
关键词:电视剧电视研究信息系统社会价值暴力行为电视暴力
余倩访谈录
2010年
余倩简历:1927年11月生于四川万县,教授,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1954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学校电影编剧班。先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处工作。1957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启之
关键词:访谈录电影剧本创作中国电影电影制片厂电影文学
审美趣味的变与不变——从蓝苹到江青
2012年
杨银禄说,在他给江青当秘书的时候,江青哭过三次:一次是看程砚秋演的《荒山泪》,一次是谢富治之死,一次是看到内参上登的陈景润的事迹。江青还有一次哭,杨没有看到,维特克看到了。那就是1972年夏,江青请这位年轻的美国副教授看嘉宝演的《瑞典女王》,影片演完了,维特克发现,眼泪蒙住了江青的眼睛。
启之
关键词:江青变与不变审美趣味《荒山泪》维特克副教授
影史启示录——“歌颂”与“暴露”溯源
2010年
“歌颂与暴露”是中国文艺史上的老大难问题。在这里,我只想查一查这两派的“谱系”,理一理两派的兴衰史。在健忘症流行、举世“向钱看”的时代,这种“向后看”的努力或许有助于我们真正的“与时俱进”。
启之
关键词:歌颂文艺史兴衰史
人民电影探讨:电影界的第一次文艺整风被引量:5
2007年
从1951年底至翌年上半年,在《武训传》受到批判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艺整风。其重点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认真地进行思想改造,学习马列主义,与工农兵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批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明确文艺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整顿文艺事业的领导和文艺团体。北京电影界的整风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进行个人思想检查,着重以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错误的性质和思想根源。后一阶段分析、批判了《刘胡兰》、《红旗歌》等12部影片,讨论了深入生活的问题。上海整风的重点是名利思想、单纯技术观点和平均主义观点。在领导的带头下,电影人就人生观(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和艺术观(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做了深刻检查。私营公司"非主流"的电影路线和创作在整风中遭到了彻底的清算。这次整风深刻地改变了电影人和电影创作。整风统一了电影界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结束了思想、审美和风格的多元局面。
启之
关键词:电影史
从“批判”到“批斗”
2014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晚报》开了一个《燕山夜话》的专栏,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人民日报》社长、主编的邓拓,以马南部之名为这个专栏写杂文。其中有一篇《“批判”正解》,文章开头说,他的几个无话不谈的老朋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久前来看他,谈话中提到了那年头盛行不衰的思想/学术批判,主客双方各持一说,吵得脸红脖子粗,直到夜深也没吵清楚。邓拓认为,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于是继晷焚膏、挑灯夜战,以公开信的形式,阐述了他对“批判”的意见——
启之
关键词:学术批判《北京晚报》《燕山夜话》《人民日报》高级知识分子
关于于丹“心得”的心得——兼评《百家讲坛》及媒介体制被引量:1
2007年
于丹从《论语》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天地人之道是“神于天、圣于地”;心灵之道是“三省吾身”;处世之道是“不抱怨社会不公,不抱怨处世艰难”;君子之道是“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启之
关键词:《百家讲坛》媒介体制处世之道《论语》社会不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