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厦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西式教育模式发轫被引量:1
- 2008年
-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艰难探索对华传教之路过程中,认知引荐西方教育模式能够改变中国"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与"停滞不前的文化",并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有利于基督教传播。他们逐步探索出改造中国教育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具体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对后来的教会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在客观上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 周岩厦
- 关键词:中国教育现状
- 中国早期英语教育评述被引量:10
- 2008年
- 中国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前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开创的对华义学活动。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自中国社会底层造就了一批学贯东西的英语专业人才,迎合了晚清中西文化与贸易往来的客观需求,开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
- 周岩厦
- 关键词:英语教育新教传教士英华书院
- 新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学译介的开启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史料挖掘与整理的方法,就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西学传播的途径与内容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其西学译介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促进中国士人"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形成,启迪其民主意识,引导国人开启西学翻译的历史并助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这些符合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客观需要。
- 周岩厦商颖张光琪
-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中国近代化
- 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中国西式教育发轫述评被引量:4
- 2008年
-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能有助于推进传教事业。其教育活动始于南洋英华书院,后经马礼逊学校十多年成功运作,逐渐形成以西式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基本思路,开创了在华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 周岩厦
-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英华书院
- 早期新教传教士以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促进传教事业述论——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 本文以《中国丛报》刊登的论述新教传教士在华从事的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的文章为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就早期新教传教士在对华文化传播活动的整体情形和演变趋势,进行探讨与论述,并阐明其在传教过程中探索出的以教育、知识传播与...
- 周岩厦
-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
-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论中国教育与西式教育模式传华被引量:1
- 2007年
-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可借此将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以此影响一代中国新人,而利于基督教在华传播。基于此目的,他们以西方近代教育理念为标准,就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管理等方面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对西方教育模式在华的施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创了近代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 周岩厦
-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
- 中德文化交流溯源被引量:3
- 2004年
- 中德文化交流自《马可·波罗游记》来,至今已历经五百余年,前后经历了由莱布尼茨掀起的"中国热",德国传教士及学者进行的德意志文化东传,中国学者及留学生的主动参与西学传播,中德学会的文化传播纽带及新中国的中德文化双向交流。两国间文化交流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久远的由衷钦佩,以及中国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的彻底性一向推崇。同时,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也是相互交流的必要基础,为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动力。
- 周岩厦
- 关键词:莱布尼茨汤若望文化交流天文学
- 早期新教传教士以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促进传教事业述论
- 本文以《中国丛报》刊登的论述新教传教士在华从事的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的文章为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就早期新教传教士在对华文化传播活动的整体情形和演变趋势,进行探讨与论述,并阐明其在传教过程中探索出的以教育、知识传播与...
- 周岩厦
- 关键词:英华书院马礼逊伯驾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