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新
- 作品数:80 被引量:44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体育游戏与江西苏区少儿的社会心理变迁被引量:3
- 2008年
- 本文通过对苏区游戏文本的深度剖析,客观呈现了苏区体育游戏的生动场景及其对少儿社会心理带来的嬗变,揭示了体育游戏对苏区少儿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加速作用,进而寻求在检视苏区体育教学史的同时,可以为今日少儿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某种借鉴。
- 许金华周建新
- 关键词:游戏政治社会化苏区
- 从民间信仰看粤闽赣山区开发和客家族群发展被引量:11
- 2005年
- 客家民间信仰不仅是客家人精神信仰层面的体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地区的开发历史以及后来的发展,是客家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展现。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为基础,试对民间信仰与客家地区开发,以及客家族群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 周俐周建新
- 关键词:客家民间信仰
- 天真的人类学家与人类学的“天真”——民族志反思的反思被引量:9
- 2004年
-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翅膀和根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学内部出现了学术反思潮流,传统民族志进入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天真的人类学家》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文学性民族志作品,它以轻佻嘲讽的口吻,幽默辛辣的手法,开启了对人类学深沉、严肃的反省。本文试以《天真的人类学家》为分析文本,揭示出当前人类学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其提出的问题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 周建新
-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志田野工作
- 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与客家社会被引量:12
- 2005年
- 祖先崇拜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客家传统社会的重要载体,是观察分析、深入理解客家文 化的在地化及其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关键点。本文以个案材料为基础,详细介绍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与特 点,进而重点分析客家祖先崇拜再生形态与客家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所反映的客家传统社会特质。
- 周建新
- 关键词:客家祖先崇拜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间立场与现代化传承——以赣南客家太平堡龙船盛会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9
- 2015年
-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很多还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许多民俗渐趋式微。太平堡龙船盛会是江西省龙南县客家人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一项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它在近年来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地客家人利用民间智慧,依靠宗族权威,发挥精英力量,采借国家符号,凝聚商人资本,在汲取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多元互动,共同推动了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经营与智慧,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应坚持民众主体化、传承活态化。
- 周建新肖艳平
- 同姓联宗类型研究:兼论族群认同视野下的联宗被引量:1
- 2016年
- 联宗在共祖的最低限度下建立起了地缘联盟,以世系的追溯范围、地缘利益、姓氏族源作为其考察的依据,由此有三种联宗类型的划分。将联宗放入具有人群性背景的客家聚居区考察,族群认同会对联宗产生影响,并且形成一种以客家认同为前提的同姓联宗类型,赣闽粤毗邻区因此存在着四种联宗类型。
- 张勇华周建新
- 关键词:同姓族群认同
- 客家服饰的艺术传唱和真实再现——以客家山歌为分析文本被引量:2
- 2012年
- 客家服饰凝聚着客家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走热,学术界对客家服饰文化的研究也越发深入。郭丹、张佑周从客家的民情风俗人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客家服饰文化。’柴丽芳考察了客家民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客家服饰风格的影响。
- 周建新钟庆禄
-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客家山歌服饰文化唱和历史文化背景
- 客家民间信仰生态述论:以神明信仰为重点的考察
- 不是比较那些文化现象的表面性,而是深入分析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比较方法主要有二:一是本族群或本地域文化与其他族群或其他地域文化进行比较;二是本族群或本地域文化内部进行比较,前者是区分、辨别己文化与他文化的关...
- 周建新陈文红
- 关键词:民族文化
- 客家地区碑刻研究述略被引量:1
- 2011年
- 碑刻是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其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广大客家地区特别是客家大本营的赣闽粤边区,留存有大量碑刻碑文。这些碑刻,从内容上看,丰富多元,类别繁多;从时间上来看,大部分为明清至民国时期。通过系统整理、利用这些客家碑刻资料,可以加深理解客家社会史,深入揭示民间文化的传承机制,亦有利于开展多学科整合的综合研究。
- 周建新
- 关键词:客家碑刻
- 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学研究——以客家围龙屋保护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4
- 2012年
- 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周建新
- 关键词:集体行动民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