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
-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30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MRA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50例(42.0%)TIA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比〈50%的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MRA检查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磁共振血管成像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
- 目的分析ABCD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 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12~2009-10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John...
- 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
- 文献传递
- 18例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 2011年
- 相对动脉性卒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慢性发病者(1个月以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漏诊、误诊。我们对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强对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 侯岚王志红夏红段卫晓黄小静刘恒
-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慢性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动脉性
- 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 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2
- 2010年
-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19例住院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发生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50例(42.0%)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10min、ABCD2评分≥4分是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是TIA后30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颅内动脉狭窄重和"ABCD2"评分高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有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性。
- 王志红刘宏顺张祥建芮汉臣夏红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磁共振血管成像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与其临床因素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报道TIA患者临床特征与DWI表现相关性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32项研究纳入分析,发现与DWI(+)存在相关性的因素包括症状持续时间≥60min(22项研究;OR:2.44;95%CI:1.72~3.47;P<0.001)、运动障碍(18项研究;OR:2.43;95%CI:1.97~2.99;P<0.001)、失语(15项研究;OR:2.29;95%CI:1.33~3.95;P=0.003)、构音障碍(10项研究;OR:1.85;95%CI:1.28~2.68;P=0.001)、房颤(16项研究;OR:2.24;95%CI:1.64~3.06;P<0.001)和大动脉粥样硬化(17项研究;OR:1.84;95%CI:1.28~2.64;P=0.001)。而与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心脏病以及血脂异常等不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脑缺血损伤的DWI表现与TIA的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可能的病因存在相关性。
- 芮汉臣王志红刘宏顺夏红郭力
- 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预后META分析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D^2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ABCIY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张祥建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梗塞
- 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比较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6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全身抗凝组86例。其中联合治疗组在全身抗凝的基础上,接受改良溶栓方案介入治疗,即脑动脉及静脉窦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机械性破栓及吸栓术,于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尿激酶微量泵点接触性溶栓。采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出院时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30例,男9例;全身抗凝组86例,男23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联合治疗组0—19分,全身抗凝组0—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636);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出院时mRS评分较低,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治疗较全身抗凝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侯岚王志红夏红段卫晓黄晓静刘恒
- 关键词:窦血栓形成颅内血栓溶解疗法
- 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的准确度;采用2χ检验分析不同ABCD2评分、MRA表现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TIA后50例(42.0%)患者在TIA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ABCD2评分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0.839)高于30d(0.697)。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TIA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23.7%,30d脑梗死发生率44.7%,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分别为0%和17.6%,前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刘宏顺王志红芮汉臣夏红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梗死ABCD^2评分磁共振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