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硬膜外阻滞的镇静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42
- 2002年
- 目的 通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和心率变异功率谱,评价硬膜外麻醉后对异丙酚镇静催眠剂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50例行全子宫切除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利多卡因组(GE,n=15);硬膜外盐水-静脉利多卡因组(GI=15);硬膜外盐水-静脉盐水组(GC=20)。硬膜外或静脉给利多卡因 20 min后,连续输注异丙酚至神志消失并记录异丙酚用量。所有病人同时监测脑电双频谱(BIS)、心率变异高频功率谱(HF)、低频功率谱(LF)、心电图和血压。输注异丙酚前抽取桡动脉血 2ml,测定血浆利多卡因浓度。结果 病人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用量分别为GE组(1.22±0.25)mg/kg;GI组(1.62±0.22)mg/kg;GC组(1.85±0.41)mg/kg(GE与GI和GC比,P<0.05)。GE组和 GI组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分别为 3.04 μg/ml和 2.45 μg/ml,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平均值分别为54.4、57.1、55.3。结论 硬膜外利多卡因阻滞可降低异丙酚用量约35%。其作用机制与利多卡因自硬膜外吸收后的中枢镇静作用无明显关系,而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后间接引起中枢兴奋阈值降低有关。
- 冯艺孙颖于德水杨拔贤
- 关键词:利多卡因异丙酚硬膜外阻滞
- 掌上彩超Vscan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 研究背景掌上彩超Vscan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可视性诊断工具,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目的:通过与台式/或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进行比较,评估Vscan的图像质量是否能够对疾病进行诊断,同时评价Vsca...
- 朱天刚汪芳边红智光李爱莉王廉一杨娅方理刚杨颖刘芳吕秀章冯新恒孙颖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图像质量
- 0.2%罗比卡因和0.15%布比卡因用于胸科手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评价 0 2 %罗比卡因加 2 μg/ml芬太尼与 0 15 %布比卡因加 2 μg/ml芬太尼用于胸科手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32例ASAⅠ~Ⅲ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 ,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R组 (n =16 )给予 0 2 %罗比卡因加 2 μg/ml芬太尼 ;B组 (n =16 )给予 0 15 %布比卡因加 2 μg/ml芬太尼。行PCEA ,持续镇痛治疗 72小时 ,由不知情观察者每 4小时记录一次安静及咳嗽时的疼痛VAS评分、血压、心率及SpO2 。每 2 4小时记录全天有效按压次数、所用药量、最痛时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 ,并由病人评价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 1天VAS评分分别为 :安静时R组 (1 1± 1 5 )分 ,B组为 (1 0± 1 4 )分 ;咳嗽时R组 (3 2± 2 0 )分 ,B组 (3 4± 1 3)分 ;最痛程度R组 (4 5± 2 6 )分 ,B组 (4 6±1 6 )分 ,满意度均为 3(2~ 4 )。术后第 2天和第 3天VAS评分及镇痛满意度与第 1天类似。两组安静、咳嗽及最痛时的VAS评分、患者自评镇痛满意度、总用药量及PCEA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第 2天最低平均动脉压R组 (83± 7)mmHg ,B组 (75± 11)mmHg ,第 3天最低心率R组(87± 8)次 /分 ,B组 (78± 9)次 /分 ,B组均低于R组 (P <0 0 5 )。?
- 孙颖冯艺杨拔贤武力民田伟曾广辉施英
- 关键词:自控硬膜外镇痛罗比卡因布比卡因胸外科
- 硬膜外阻滞对全麻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被引量:23
- 2002年
-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静脉复合胸部硬膜外麻醉时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的变化,探讨硬膜外麻醉对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24例因肺癌或食管癌需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病人,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全凭静脉组(GA,n=12,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和静脉复合硬膜外组(GE,n=12,异丙酚/维库溴胺/胸部硬膜外0.5%罗哌卡因麻醉)。连续监测MAP,MPAP,CO,ECG,HR,SpO2。分别于清醒时、双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5,15,30,和60 min、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抽取动脉、混合静脉血血样,测定血气和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单肺通气后,Qs/Qt进行性增加,至15~30min时达到高峰(分别为GA-33.4%和GE-32.4%),GA组和GE组各时间点肺内分流差异无显著性。GA组和GE组单肺通气时PaO2较双肺通气明显下降,至 15~30 min时最低(分别为 165.1mm Hg和 168.7 mm Hg),但两组各时间点PaO2差异无显著性。除GE组平均动脉压轻度降低外,两组心输出量和心率在整个试验中波动不明显。结论 胸部连续硬膜外阻滞不会影响静脉全麻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可安全有效用于开胸手术。
- 冯艺孙颖杨拔贤
- 关键词:肺循环胸部手术
- 胸段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对开胸单肺通气患者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通过比较吸入全身麻醉和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探讨硬膜外麻醉对全身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20例因食管癌需开胸单肺通气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全麻组(GI组)和异氟醚吸入复合硬膜外组(GIE组)。每组各10例。GI组采用异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GIE组采用异氟醚/维库溴铵/胸部硬膜外0.5%罗哌卡因麻醉。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外周血管阻力(SVRI)。分别于清醒时,侧卧双肺通气30 min,单肺通气15、30、60和120 min,侧卧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抽取动脉,混合静脉血血样,测定血气,并计算氧供(DO2)、氧耗(VO2),以及氧供氧耗比(DO2/VO2)。结果 GIE组MAP低于GI组(P<0.05),SVRI不但低于GI组,也低于基础值(p<0.05)。单肺通气后30、60、120 min两组CI均高于基础值(P<0.05),GIE组各时间点CI与G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各时间点DO2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肺通气15、30和60min时GIE组SvO2明显低于GI组(P<0.05),而VO2明显高于GI组(P<0.05),同时DO2/VO2明显低于GI组(P<0.05)。结论 以单纯全麻相比,胸段硬膜外联合全麻可能会使单肺通气早期全身氧耗增加,DO2/VO2降低。
- 冯艺孙颖杨拔贤
- 关键词:开胸胸段硬膜外麻醉全麻氧代谢氧耗VO2
- 全麻单肺通气过程中硬膜外阻滞对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通过观察在全麻开胸单肺通气 (OLV) 2小时后 ,给予胸段硬膜外 0 .5 %罗哌卡因阻滞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了解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2 0例ASAI~II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病人 ,均以静脉异丙酚维持麻醉 ,单肺通气 12 0分钟后随机分为 :静脉丙泊酚 (异丙酚 )组和静脉异丙酚加硬膜外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使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 44~ 5 5。两组分别于清醒状态 (Base)、OLV60、12 0分钟 ,OLV13 5、15 0、180分钟 (即硬膜外给药后 15、3 0、60分钟 )及恢复双肺通气 3 0分钟 (Da3 0分钟 )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 ,计算肺内分流率 (Qs/Qt)。结果 GPE组硬膜外给药后与给药前相比肺内分流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GPE组动脉氧分压 (PaO2 )在硬膜外给药后 3 0分钟 ( 2 3 9± 60mmHg)及 60分钟 ( 2 75± 45mmHg)高于给药前OLV12 0分钟 ( 170± 75mmHg) (P <0 .0 5 )。两组间各时间点分流率、PaO2 及循环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单肺通气过程中给予硬膜外阻滞不会增加肺内分流率和降低PaO2 。
- 孙颖冯艺杨拔贤
- 关键词:肺循环单肺通气
- 原位肝移植术中肺氧合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0
- 2001年
- 目的 研究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 (OLT)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的改变。方法 11例晚期肝病行OLT手术的病人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 ,无肝期使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放置Swan Ganz导管连续监测心输出量 (CO) ,测定肺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率。分别于手术开始、无肝前期 12 0min、无肝期 30min、6 0min、新肝期 5min、6 0min及术毕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血作血气分析 ,根据公式计算肺泡 动脉氧分压差 (A aDO2 )、肺内分流率 (Qs Qt)、氧供指数(DO2 I)和氧耗指数 (VO2 I)。结果 手术开始FiO2 10 0 %时 ,A aDO2 与Qs Qt高于正常值 ,分别为2 88± 134mmHg和 2 6 %± 11%。与手术开始相比 ,无肝前期 12 0min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无肝期PaO2 增高 ,A aDO2 与VO2 I降低 (P <0 0 5 ;新肝期CI、DO2 I明显增加 (P <0 0 1,Qs Qt在新肝早期明显增加 (P <0 0 5。与无肝期 6 0min相比 ,新肝期 5minPaO2 降低 (P <0 0 5 ,PaCO2 和A aDO2 增高(P <0 0 1;CI、DO2 I和VO2 I无显著变化。结论 OLT术前和术中有明显的肺氧合功能障碍。
- 张欢杨拔贤于德水孙颖姜燕赵欣武立民
-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外科手术肺氧合功能肺循环氧消耗
- 不同全麻药物复合胸部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比较静脉异丙酚和异氟醚吸入全麻复合胸部硬膜外麻醉时,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的变化。方法 24例ASAI-Ⅲ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静脉异丙酚组(GP组,n=12)和异氟醚吸入组(GI组,n=12)。两组均以0.5%罗哌卡因行胸部硬膜外阻滞。连续监测MAP,MPAP,CO,ECG,HR,SPO2。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或异氟醚吸入浓度使脑电BIS维持在44~55。分别于清醒仰卧位,侧卧位双肺通气30、单肺通气5、15、30、和60、再次双肺通气30min,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侧卧双肺通气后肺内分流均明显增加(P<0.01)。单肺通气5min后,肺内分流进一步增加,GP组15min达到高峰[(31.1±4.2)%],GI组30min达到高峰[(33.5±7.8)%」,GI组在30min和60min[(33.1±7.1)%」时肺内分流率显著高于GP组[30min:(28.4±4.6)%;60min:(28.4±3.6)%」。两组单肺通气时PaO2较双肺通气明显下降(P<0.05),至15~30min时达到最低,但两组间PaO2差异无显著性。除GI组 MAP略低于GP组外,两组间PvO2、MPAP、CVP、CI和 HR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胸部硬膜外阻滞下,静脉异丙酚麻醉比异氟醚吸入全麻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影响较小,但对PaO2影响无明显差异。
- 孙颖冯艺杨拔贤
- 关键词:全麻药物胸部硬膜外阻滞单肺通气肺内分流氧合异氟烷
- 前列腺素E_1与多巴胺对肝移植术患者术中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 比较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OLT)中持续输注前列腺素E1(PGE1)和多巴胺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OLT的患者18例,ASAⅢ-Ⅳ级,随机分为二组:前列腺素E1组(P组)和多巴胺组(D组),每组9例。P组和D组于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1(0.4-0.8μg·kg-1·h-1)和多巴胺(1-3μg·kg-1·min-1)至术毕。无肝期使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放置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及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前(T1)、无肝前期120min(T2)、无肝期40min(T3)、新肝期60min(T4)及术毕(T5)记录MAP,抽取静脉血并留取尿液,测定血清和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血清肌酐(Cr),记录术中总尿量、无肝期尿量及呋塞米用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与T1相比,P组术中各时点MAP、C-Cr和Cr差异无显著性(P>0.05),T5时血清β2-MG降低,T3-5时尿液β2-MG升高(P<0.05);D组术中各时点CCr和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T2-3时Cr降低,T2-5时血清β2-MG显著性降低,尿液β2-MG升高(P<0.01或0.05)。两组MAP、Cr、CCr、血清β2-MG及尿液β2-M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P组比较,D组术中总尿量及无肝期尿量增多,术中呋塞米用量减少(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中持续输注PGE1和多巴胺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张肾血管。
- 张欢乔青杨拔贤孙颖赵欣马瑞云苟淑琴张秀华
- 关键词:前列腺素E1多巴胺肝移植肾功能
- 不同麻醉长时间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被引量:3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四种常用麻醉方法用于长时间(180min)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40例ASAⅠ~Ⅱ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异氟醚吸入组(GI组,n=10),异氟醚吸入复合硬膜外组(GIE组,n=10),静脉异丙酚组(GP组,n=10)和静脉异丙酚复合硬膜外组(GPE组,n=10)。GIE组和GPE组均以0.5%罗哌卡因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输出量(CO)、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_2)等。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或异丙酚输注速率。分别于清醒仰卧位(T_1)、侧卧位双肺通气30(T_2)、侧卧位单肺通气5(T_3)、15(T_4)、30(T_5)、60(T_6)、120(T_7)、180(T_8)min及再次双肺通气30min(T_9)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各组肺内分流率及动脉血氧分压(PaO_2)T_2明显高于T_1(P<0.05),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率进一步增加,分别在T_4、T_5时达到高峰(GI组46%±14%,GIE组34%±4%,GP组34%±5%,GPE组27%±7%),之后逐渐降低。而PaO_2在单肺通气后明显下降,T_4~T_6时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回升。T_8的分流率及PaO_2已恢复到与T_9差异无显著性的水平。GI组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率高于其它各组(P<0.05)。
- 孙颖冯艺杨拔贤
- 关键词:肺内分流肺循环开胸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