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慧寒

作品数:20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卒中
  • 8篇面肌
  • 8篇脑卒中
  • 8篇肌电
  • 8篇表面肌电
  • 7篇电图
  • 7篇肌电图
  • 7篇表面肌电图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卒中患者
  • 5篇脑卒中患者
  • 4篇康复
  • 3篇电信号
  • 3篇偏瘫
  • 3篇脑梗死患者
  • 2篇信号
  • 2篇血清
  • 2篇皮质

机构

  • 14篇顺德第一人民...
  • 5篇兰州军区兰州...
  • 4篇浙江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福建省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0篇戴慧寒
  • 7篇蔡奇芳
  • 5篇谭炎全
  • 4篇王健
  • 3篇林金来
  • 3篇吴志英
  • 3篇林奕
  • 2篇孙栋
  • 2篇邱文克
  • 2篇韩筱玉
  • 1篇刘健
  • 1篇张毅
  • 1篇杨红春
  • 1篇梁耀基
  • 1篇杨金升
  • 1篇黄如训
  • 1篇尹宗信
  • 1篇罗晓红
  • 1篇劳溢权
  • 1篇欧阳同伟

传媒

  • 7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宁夏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现代康复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第五次全国中...

年份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3
  • 1篇1992
  • 3篇199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DE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戴慧寒王健杨红春李天骄蔡奇芳林金来
关键词:表面肌电脑卒中运动控制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在动态运动负荷下对协同收缩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谭炎全蔡奇芳林奕戴慧寒
关键词:脑卒中膝关节拮抗肌表面肌电图
高压氧配合针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智能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针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智能的影响,试图寻找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改善智能的途径。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老年性痴呆患者48例,其中24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加高压氧治疗,每天一次,20次为一...
戴慧寒付微
文献传递
癲痫大发作持续状态242例抢救体会被引量:8
1991年
癫痫持续状态(SE)为神经科常见急诊之一,如不及时抢救将导致残废或死亡。本文总结癲痫大发作持续状态242例,现将抢救体会报道如下。
宋文英尹宗信戴慧寒杨金升吴志英张祥海
关键词:抢救体会部分性发作脑穿通畸形抽搐发作代谢性脑病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变化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MF和MPF值的变化特征,为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并在康复治疗前采集健侧及患侧下肢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时股直肌和半腱肌的肌电信号,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收集MF和MPF值,经过30d至45d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再次采集相同条件下股直肌和半腱肌的MF和MPF值。结果:股直肌和半腱肌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时M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动运动时MF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MP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信号可反映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MPF值优于MF值,sEMG可作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蔡奇芳孙栋谭炎全林金来戴慧寒
关键词:脑梗死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脑皮质功能的改变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皮质功能改变的规律,及其与康复效果间的关系。方法:60例累及上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35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5例,并与20例健康者做对照。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后2周和1个月时,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被动运动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并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对照组和2组脑梗死患者正常肢体被动运动时均为对侧MCA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且3次结果类似。患侧肘关节被动运动时,治疗前除对侧MCA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外,同侧血流速度也明显增快(P<0.05)。但治疗2周和1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同侧血流速度逐渐减慢,而康复治疗组则一直维持在较快的水平。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得分,单纯药物治疗组与同侧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89341,P<0.05),康复治疗组则与双侧流速均呈正相关(r=0.99139,0.88812,P<0.05)。结论:正规的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机理可能与募集皮质范围加大有关。
戴慧寒高庆春黄如训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过程
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观察不同强度静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上肢肘关节屈肌和下肢膝关节伸肌收缩,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上肢三角肌前部的AEMG和MPF均值明显小于健侧,运动负荷对各组观察肌肉MPF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变化均无明显实验效应。结论:静态运动负荷条件下脑卒中患者患侧肌肉sEMG信号活动的振幅降低,频率下降。
戴慧寒王健杨红春张海红
关键词:脑卒中四肢肌肉表面肌电图
35例老年人急性脑出血时血清皮质醇含量的探讨
1993年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老年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清皮质醇测定。与对照组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对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出血量越大,意识障碍越重,并显示丘脑出血时浓度升高明显,随治疗好转其浓度下降。提示对皮质醇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了解预后,掌握老年人脑出血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恢复的时间和速度。
戴慧寒吴志英张毅
关键词:脑出血皮质醇老年人
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在被动、助力和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明显减小,平均肌电值(AEMG)均值显著增大(P<0.001);活动侧的MF、MPF显著小于非活动侧(P<0.001),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P<0.05),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P<0.01);健侧活动侧MF、MPF均值明显增高,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活动侧MF、MPF均值股外侧肌(VL)最大而非活动侧股内侧肌(VM)最大,活动侧、非活动侧AEMG均值股二头肌(BF)最大;偏瘫组双下肢四组肌肉MF、MPF均值减小,患侧以股直肌(RF)最小,健侧以BF最小(P<0.01),双下肢的AEMG均值明显增大,尤以BF增高最明显,特别是健侧下肢;四组肌肉AEMG均值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BF始终是最大,而VM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增大最明显。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MF、MPF均值明显减小,而AEMG均值增大;活动侧的MF、MPF小于非活动侧,其中健侧活动侧明显增高,而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
谭炎全戴慧寒林奕蔡奇芳王健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图
神经生长因子在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为降低致残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38例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并比较2组数据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功功能、生活能力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三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巴氏指数治疗组由34.86±11.87升高到57.98±11.54,对照组由33.68±10.33升高到52.14±12.75,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劳溢权戴慧寒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运动功能恢复偏瘫患者FUGL-MEYER脑梗死偏瘫量表评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