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远
- 作品数:73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以通信对象为核心考察彼特拉克的交游圈:一位知识精英如何建构和调动社会关系网络
- 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创始人彼特拉克,其作为'桂冠诗人'的成就、对复兴古典文化的贡献等向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相对而言,对这位人文主义者与其所处时空环境中不同领域人士的交流互动与关系网络的专门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一环。...
- 王倩朱孝远
- 关键词:彼特拉克知识精英
- 文献传递
- 中西方文化与文化兴国
- 2013年
- 从内涵上来看,文化有文化表象、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这也是我们讲的国民性的要素。如何把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区分开来,从文化上来讲,首先就是文化表象。中国有佛学,有民乐,有书法,外国有交响乐,有芭蕾舞。这些是文化表象。价值观也非常重要,判断事物的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都取决于价值观。
- 朱孝远
-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国民性
- 欧洲文化强国如何由衰及兴
- 2013年
- 在世界历史上,文艺复兴(1350—1650)是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完成这一转折的重要前提是文化转型和提倡创新。正因为抓住了'文化强国'这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欧洲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速期。反思文化强国的欧洲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欧洲危机的深刻认识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是再生的意思。这关系到欧洲的危机与拯救。
- 朱孝远
-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艺复兴
- 研究型世界史的要素和展望
- 当代中国见证了研究型世界史的崛起.它对知识型的世界史进行改造、升级,使之适应于当今社会的需要.研究型世界史的特征是学术性、有用性、前沿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呼吁中国学者在国际高端学术平台提出重大世界史学术命题,呼吁史学研...
- 朱孝远
- 关键词:史学思想
- 农民革命与政治变迁——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时期传单研究被引量:1
- 1990年
- 1525年德国农民革命其政治目标是民众的参政。参政的本质是自下而上地建立政治秩序,用公正、非特权的地区自治政府取代封建权贵的专横统治。革命所揭示的政治改革的方向是抑制贵族的权势,使社会朝着更大的社会、经济及政治平等走,或朝着更广大的社会和政治参与的方向走。广大民众——农民、矿工、知识分子、僧侣。
- 朱孝远
- 关键词:德国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政治秩序政治目标政治变迁传单
- 理想美与希腊艺术的意境被引量:1
- 2008年
- 希腊艺术的显著要素就是理想美,那种美的特殊魅力,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展现出人类全部的活力,让人在审美喜悦中走向高尚。它既甜蜜又可爱,经由它,最自然、最质朴的语调就道出了艺术家内心的秘密。这是希腊艺术家与人们交谈的惯用方式,他们能让艺术品直接说话,其情感的坦率程度让我们吃惊。
- 朱孝远
- 关键词:希腊艺术理想美意境抒情艺术家
- 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纪念专栏主持人语
- 2017年
- 1500年前后,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剧变.中央政府的软弱、地方诸侯的强大、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内部的两级分化、农村经济秩序的危机、对天主教正统神学的普遍怀疑-所有这些,都使其时的德意志处于暴风骤雨的前夜.时人并没有忽视这些变化的重要性:那时的传单和小册子常常显现出人们对于基督教福音的期盼和对当前动荡时局的忧虑.它显然是在传递-个非常清晰的信号:人们对于动荡的社会普遍不安,除非出现某种巨大的变化,否则,充满不安和竞争的状态将持续下去.
- 朱孝远
- 关键词:宗教改革主持人商业经济思想文化经济秩序
- 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被引量:1
- 2017年
- 1517年,德国爆发了一场由僧侣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运动的最显著成果是重申了"因信称义",确立了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马丁·路德突破了天主教会的传统界限,为近代的欧洲宗教确立了新模式。其宗教改革得到民众的支持,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旨在建立近代社会秩序和近代政治的革命,对德国和欧洲的历史产生了长远影响。
- 朱孝远
-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新教农民战争
- 中国世界史阐释学的构建:路径与方法被引量:3
- 2019年
-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西方阐释学理论引介进中国,阐释学也日益成为各学科的方法论基础,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阐释学传统或语境中探讨问题。中国学者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在吸收和借鉴西方阐释学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当代阐释学。为打造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中国阐释”,并在阐释学领域做出“中国表达”,2018年1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阐释学建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此次研讨会从文学、史学、哲学三个学科视角,深入讨论了中国阐释学建构中的路径与方法,并着重探讨了中国阐释学建构何以可能的问题。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文艺的阐释理论、世界史中的宏大叙事、历史阐释中的概念创造、阐释的公共性、中国解释学被忽视的路径、中国经典诠释的转向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根据研讨会主题,选定了部分学者发言,经作者本人修订形成论文,冠以“开启中国阐释形成中国学派”之名的专题文章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 朱孝远
- 关键词:中国学者世界史传统文化资源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评价
- 中西方文化与文化兴国
- 2013年
- 从内涵上来看,文化有文化表象、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这也是我们讲的国民性的要素。如何把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区分开来,从文化上来讲,首先就是文化表象。中国有佛学,有民乐,有书法,国外有交响乐,有芭蕾舞。这些是文化表象。
- 朱孝远
-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