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脂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被引量:4
- 1998年
- 血脂异常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减退,这种血管功能的改变发生在脂质条纹形成之前。因此,在有血脂异常和其他危险因素而没有血管形态学改变证据的患者中,广泛开展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对损伤因素的干预治疗中,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查也是评价治疗效果十分敏感的方法。
- 李向平
- 关键词:血管内皮血脂过多内皮功能异常
- 维生素C对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维生素C对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74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禁食 12h后进食高脂餐与维生素C 2g(A组 ,n =37)或单纯的高脂餐 (B组 ,n =37)。分别采集餐前及餐后 2、4、5、7h静脉血标本 ,用以测定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浓度。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餐前及餐后 4h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冠心病患者空腹状态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服用维生素C 2g(A组 )餐后 4h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餐前无显著变化 [(3.6 3± 0 .5 9) %∶(4 .5 1± 0 .49) % ,P =0 0 6 4];未服用维生素C 2g(B组 )餐后 4h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餐前相比严重受损 [(3.5 8±0 6 3) %∶(0 .5 8± 0 .40 ) % ,P <0 .0 0 1]。高脂餐后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A组 :(19.48± 1.38) %∶(2 0 .2 5± 1.2 1) % ,P =0 .498;B组 :(18.71± 1.5 3) %∶(16 .36±1 5 3) % ,P =0 .135 ]。两组受试者餐后 2~ 7h血清TG浓度均显著升高。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B组受试者的餐后 2h血清TG浓度增高值与餐后
- 赵水平刘玲高梅李向平周启昌李玉玲夏冰
- 关键词:膳食脂肪类血管舒张维生素C
- 血浆铁蛋白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 1996年
- 测定106名冠心病患者和73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匹配的健康者的血浆铁蛋白、雌二醇、睾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的血浆铁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铁蛋白水平与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不支持体内铁储存增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向平赵水平李炎升罗琳周宏年
- 关键词:冠心病铁蛋白
-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的无创性检测被引量:1
- 1998年
- 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了17例无症状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17例血浆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对照者在基础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结果显示,前者血流介导性肱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5.9%±2.3%比14.5%±3.4%,P<0.001);血流介导性肱动脉舒张与血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2及-0.623,P<0.00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显著性(24.5%±4.3%比23.0%±7.0%,P=0.49)。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LDL-C升高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主要的独立危险的因素。
- 李江赵水平李向平周启昌高梅
- 关键词:舒张功能高胆固醇血症血管内皮超声检查
- 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水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71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相对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和 34例对照者的血脂水平以及在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均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6 1± 2 91) %比 (8 0 1± 4 72 ) %和 (17 2 2± 6 76 ) %比 (2 3 13± 8 6 1) % ,P均 <0 0 0 1]。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与血清HDL C水平呈正相关 (r=0 32 4,P =0 0 0 2 ) ,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关 ;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也与上述血脂水平无关。根据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将两组受试者合并再分为A、B两组 ,A组肱动脉舒张≤ 4% ,B组肱动脉舒张 >4%。结果显示 ,A组HDL C水平明显低于B组 [(1 15± 0 2 6 )mmol/L对 (1 38± 0 5 0 )mmol/L ,P <0 0 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均受损。HDL C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
- 李向平赵水平张湘瑜高梅周启昌
- 关键词: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及治疗(附42例分析)被引量:3
- 2000年
- 刘晓松赵水平李向平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IE病死率
- 小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0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降脂治疗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法检测 39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和 31例无心肌梗死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应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 ,将 39例AMI受试者随机分为单纯常规治疗组和加服辛伐他汀 5mg/d或 10mg/d治疗组 ,治疗 2个月后复测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然后交叉 ,即单纯常规治疗组加服辛伐他汀 5mg/d或 10mg/d ;原服辛伐他汀治疗组停用 ,仅接受常规治疗 ;第 4个月再次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 AMI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n =39,(2 .44± 3.31) % ]较对照组 [n=31,(8.13± 4.77) % ]明显降低 (P <0 .0 0 1)。AMI患者服用 5mg/d辛伐他汀 (n =19)治疗 2个月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4 .2 9± 2 .91) %与治疗前基础水平 (2 .5 4± 2 .5 2 ) %、常规治疗后 (2 .89±3.71) %相比差别无显著性 ;而服用 10mg/d ,辛伐他汀 (n =2 0 )治疗 2个月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6 .2 4± 4.14) % ]与治疗前基础水平 [(2 .35± 3.92 ) %P <0 .0 1]、常规治疗后 [(2 .5 7± 3.5 7) %P <0 .0 5 ]相比 ,有显著性改善。同时还观察到 ,与常规治疗相比较 ,辛伐他汀 (5mg/d或 10mg/d)治疗后血总胆固醇水平有明显降低。
- 赵水平张湘瑜高梅李向平周启昌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辛伐他汀内皮功能
- 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00年
-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与某些心血管疾病 (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广泛开展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多年来 ,心血管领域最大的进展之一是证明了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和稳定内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现已成功地运用冠状动脉造影法、超声法和体积描记法等对血管内皮舒缩功能进行测定 ,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
- 李向平赵水平
- 关键词:血管内皮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舒缩功能
- 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害被引量:5
- 1999年
- 李向平张湘瑜赵水平高梅周启昌
- 关键词:冠心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病理
- 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和近期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1996年
- 对639例男性和247例女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期间女性AMI患者病死率为21.8%,男性为13.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女性组AMI患者与男性比较,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病史者较多,前壁梗塞较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较低,血糖水平较高,心脏破裂者较多。上述因素可能是构成女性AMI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此外,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心绞痛史、血尿素氮水平、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心源性休克是女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因素。
- 李向平王钟林袁彬彬赵水平
- 关键词:女性急性心肌梗塞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