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秀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
- 2009年
- 目前,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药物。为解决视网膜损伤的修复问题,有研究者用胚胎干细胞、胚胎视网膜祖细胞、成体哺乳动物眼干细胞等进行了实验,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伦理学和移植学上的不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进行BMSC移植,为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就BMSC生物学特征、体外的分离和纯化、向神经元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在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群秀刘学政
- 关键词:视网膜病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细胞移植
- 人血管生成素-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构建人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ng-1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血管渗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提取人胎盘组织中的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特异性扩增Ang-1编码区序列,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将pEGFP-N1-Ang-1导入UC-MSCs,然后应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对人UC-MSCs进行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ng-1在人UC-MSCs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体的表达。结果 RT-PCR法成功克隆人Ang-1基因编码区序列,纯度为1.82;PCR扩增的片段长度为1.5 kb,与预期片段大小相近。双酶切鉴定法可识别重组pEGFP-N1-Ang-1转染质粒,目的基因与预期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人UC-MSCs转染的pEGFP-N1/Ang-1质粒能够表达Ang-1蛋白,呈现绿色荧光。转染pEGFP-N1的人UC-MSCs和对照组人UC-MSCs均未见相应的Ang-1蛋白表达。结论成功地克隆出人的Ang-1基因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Ang-1,为将Ang-1基因转染至人UC-MSCs治疗DR奠定了基础。
- 萧鸿刘帅李群秀张克剑侯阳宋慧娟刘学政
- 关键词:人血管生成素-1PEGFP-N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视网膜细胞联合bFGF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体外诱导分化效率低及存活状况不佳等问题.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免疫组化检测CD31、CD44、CD45、CD105表达并对细胞进行鉴定.按照诱导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视网膜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组、bFGF组、不加诱导液组,分别诱导大鼠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于诱导后第3、第7、第14天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微管蛋白-βⅢ(Tui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分析阳性细胞率:采用MTT法检测诱导后BMSC增殖状况,比较细胞存活率.相同时间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形态学观察:视网膜细胞+hFGF组诱导BMSC 12 h后出现形态变化,逐步形成典型的神经样细胞:bFGF阳性对照组也可见形成突起结构,但无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处理组诱导3 d后即可检测到阳性细胞,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Tui1、NSE和GFAP阳性细胞率增加,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存活率:各组BMSC存活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但不同诱导方法对BMSC存活无显著影响.结论 模拟视网膜微环境配合bFCF能够诱导大鼠BMSC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继续存活.
- 李群秀刘学政张克俭侯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样细胞视网膜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