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源
- 作品数:17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被引量:2
- 2009年
-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袁广亮杨源冯广海
-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
- 废弃耐火材料再生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07年
- 对废弃耐火材料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危害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 黄世谋杨源薛群虎
- 关键词:废弃耐火材料环境保护
- 一种砌筑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用保温粘结剂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砌筑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保温粘结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粉煤灰为主原料,并在粉煤灰中加入CaO和Na<Sub>2</Sub>O作为激发剂,其中,加入CaO调整粉煤灰的CaO含量至10%-15%;加入NaOH,...
- 薛群虎杨源邓少霞王科颖
- 文献传递
- 红硅石粉用于熔铜炉衬的试验研究
- 2010年
- 采用特级矾土熟料、一级矾土熟料、活性α-氧化铝粉及红硅石粉为原料,硼酐为矿化剂,研究分别加入5%、10%、15%、20%、25%和30%红硅石粉对熔铜炉炉衬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了加入红硅石粉前后物相组成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分析了试样烧成后的晶体形貌。结果表明:红硅石粉的加入能显著提高炉衬材料内莫来石的生成量,从而提高材料的抗侵蚀性能及其他性能,适宜作熔铜炉炉衬原料,但其加入量有上限,最佳加入量为20%。
- 武志红杨源薛群虎徐长海
- 关键词:红硅石感应炉抗侵蚀性
- 粉煤灰粒度组成对烧结空心制品泥料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粉煤灰的颗粒组成、粒度分布是影响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空心制品坯料成型工艺的重要参数。对3个电厂粉煤灰的颗粒组成、粒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泥料的可塑性与粉煤灰平均粒径的大小无关,受其中粗颗粒含量影响较大,而与粉煤灰中DM与D50差值有关,且与细颗粒(5~2μm)和黏粒(<5μm)含量的大小密切相关,DM与D50差值愈小,细颗粒、黏粒含量愈大,混合泥料的可塑性越好。
- 杨源袁广亮薛群虎
- 关键词:粉煤灰粒度分布烧结空心制品
- 高掺量粉煤灰烧结制品泛霜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通过泛霜试验,结合XRD衍射图谱分析对掺入不同造孔剂制品的泛霜物质进行了研究,得出:制品干燥室"泛白"主要是由Na2SO4结晶引起的,可实施快速干燥加以消除;以CaCO3作造孔剂制品烧成后泛霜是由其中可溶盐硫酸钙结晶引起的,不易彻底消除。
- 杨源薛群虎袁广亮
- 关键词:造孔剂
- 粉煤灰理化性能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利用化学及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蒲白、秦岭和灞桥3个电厂的粉煤灰样品进行分析。根据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微观特征及其他测试指标,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和文献,对粉煤灰的类型进行了判断,并指出粉煤灰的特点及综合利用途径。
- 薛群虎杨源袁广亮彭凯
- 关键词:粉煤灰理化性能综合利用
- 红硅石对化铜感应炉炉衬性能的影响研究
- 2010年
- 采用特级矾土熟料、一级矾土熟料、活性α-Al2O3粉及红硅石粉为原料,硼酐为结合剂,研究分别加入10%、15%、20%、25%和30%红硅石粉对化铜感应炉炉衬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检测了加入红硅石前后的物相组成变化,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分析了试样烧成后的晶体的形貌。结果表明:红硅石的加入能显著提高炉衬材料内莫来石的生成量,从而提高材料的抗侵蚀性能及其它性能,适宜作化铜感应炉原料,但其加入量有上限,最佳加入量为20%。
- 武志红杨源薛群虎徐长海
- 关键词:红硅石感应炉抗侵蚀性
- 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高温工业用后废弃耐火材料资源浪费的重视,那些含有Cr6+、SiO2微粉、耐火陶瓷纤维等有害物质的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已成为高温工业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对不同来源的废弃耐火材料进行分析,并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对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 杨源黄世谋薛群虎
- 关键词:废弃耐火材料环境保护
- 面向新工科的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被引量:9
- 2019年
-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聚焦新工科建设要求,分析了材料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多元化组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和模式优化调整,以实际课题任务为依托的专业实验课程设置,顶岗毕业实习和设计,外部资金支持保障等方面,构建了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 宋强胡亚茹杨源尚晋谦郭进平肖国庆
-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