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 作品数:10 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SSR标记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改进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改良SSR标记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提高大规模SSR分子标记分析的工作效率。[方法]在利用SSR标记构建中国春/兰考大粒F2群体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对变性PAGE点样方法进行改进,并对中国春/兰考大粒筛选的122对差异引物进行组合分析。[结果]试验表明,引物扩增条带特异性强、覆盖范围不大即可采用两次点样法分析;两次点样和单次点样的凝胶扩增条带均清晰可辨;分析相同数量的样品,两次点样法较单次点样法节约了41%的试验时间,节约了50%的试剂用量。[结论]两次点样法简化了试验步骤,节约了试验成本,加速了试验进程,更适用于遗传作图。
- 李立群王培王小利郑锦娟马长珍
-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SR
- 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2
- 2011年
- 采用31对SSR引物对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25份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2530.889,平均0.552。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D〉B〉A,遗传多样性指数为D〉A〉B。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1〉7〉2〉5〉3=4〉6,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3〉6〉4〉2〉1〉7。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0.340.85,平均为0.61,SSR标记能将25份小麦品种相互区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GS)0.59处,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大类,其中80%的品种被聚在第Ⅰ类,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的品种大致聚在一个类群里。表明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
- 潘玉朋李立群郑锦娟王培冯毅李学军
- 关键词:黄淮麦区小麦品种SSR标记
- 微量面粉乳酸溶剂保持率在小麦育种后代选择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1年
- 面粉乳酸溶剂保持率(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SRC)是小麦品质检测的重要方法,为阐明其在小麦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的遗传规律,以8个小麦杂交组合不同世代单株为材料,测定微量面粉乳酸溶剂保持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与后代的微量乳酸SRC值相关联,且后代单株微量乳酸SRC具有超亲优势;不同小麦杂交组合间微量乳酸SRC值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在8个杂交组合中同一株系微量乳酸SRC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由第三代向第四代传递不稳定且分离幅度大,而由第四代向第五、六代传递稳定,可见微量乳酸SRC值在系谱法后代处理中适合在第五代进行选择。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优质小麦品种选育中杂交组合的配制及后代品质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李学军王培张艳张国权
- 关键词:小麦后代选择
- 小麦产量性状遗传分析及基于QTL定位的最优基因型预测
- 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性状。本研究以中国春、兰考大粒及其杂交产生的F2单株、F2:3家系为材料,对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并对最优株系基因型及...
- 王培
- 关键词:小麦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QTL
- 陕西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研究陕西不同历史时期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的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3对SSR引物,对31份陕西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3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3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为4.18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110~0.827,平均为0.481。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D>B>A,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则为D>A>B。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1>5=7>3>2>6>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6>3>5>2>7>1>4。20世纪90年代育成小麦品种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最高。在遗传相似系数(GS)0.55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31份小麦品种聚为2大类,其中27个品种均被聚在第Ⅱ类,第Ⅱ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又分为5个亚类。【结论】陕西大部分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小,近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有下降的趋势。
- 李学军潘玉朋王小利李立群王培冯毅王辉
- 关键词:小麦品种
- 黄淮麦区新选小麦品种(系)及农家种HMW-GS等位变异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比较分析黄淮麦区111个最新选育小麦品种(系)及39个农家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和等位变异,为黄淮麦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DS-PAGE方法,比较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和农家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组成,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新选育的小麦品种(系)中,Glu-1位点有10个等位变异,19个不同的亚基组合,其中3个主要的亚基组合分别为(1、7+9、2+12),(1、7+9、5+10)和(null、7+9、2+12),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0.7%,10.8%和9.9%,平均品质评分为6.9分;在小麦农家种中,Glu-1位点有7个等位变异,5个不同的亚基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亚基组合是(null、7+8、2+12),占90.0%,平均品质评分为6分。此外在农家种"半截芒"的Glu-B1位点发现了新的亚基7**+8**。【结论】通过50余年的品种选育,黄淮麦区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在Glu-A1位点的1亚基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在Glu-D1位点,亚基类型得到了丰富,而且出现了26.1%的5+10亚基。但该麦区含有优质亚基2*、13+16、17+18基因型的材料比较贫乏。
- 李学军李立群王培王小利郑锦娟王辉
- 关键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农家种小麦品种黄淮麦区
- 小麦单株穗数的遗传分析及基于QTL定位的最优基因型预测被引量:8
- 2012年
- 为给小麦育种提供参考,以种植于陕西杨凌、岐山、乾县三地的中国春(母本)×兰考大粒(父本)F2∶3家系为材料,对小麦单株穗数进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并对最优株系基因型及遗传效应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单株穗数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由一对加性和部分显性主基因(A-1模型)控制。(2)联合分析三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得到9个控制单株穗数的QTL位点,其中QPn4B-2为主效位点,具有增穗的加性效应,与遗传分析结果相吻合,同时还得到自身无主效应但存在较强上位效应的5个位点;单独分析得到具有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的7个位点,可见上位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对小麦单株穗数遗传有较大的影响。(3)在排除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分别考虑三地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4种情况下,单株穗数最优基因型预测效应值较中国春(P1)分别增加了1.45、1.45、1.9337和1.45,其中岐山地区预测效应值最高,达3.954 2,由此可推知此杂交组合后代在提高单株穗数这一性状上存在较大潜力;岐山地区最优株系QTL基因型在QPn2A、QPn6B位点上与杨凌和乾县两地不同,可见不同环境所对应的最优株系基因型存在差异。预测了普通最优株系的最佳基因型组合,同时讨论了在育种中获得最优株系的途径。
- 王培李晓林杨林吴青霞杨子博白志元李立群李学军
- 关键词:小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QTL定位
- 黄淮麦区部分主推冬小麦品种越冬及拔节期的抗寒生理研究被引量:25
- 2013年
- 【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WS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Pr)等抗寒生理指标,结合表型分析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在越冬期,冬性小麦陕229和半冬性小麦皖麦38、淮麦20的Pro、WSS含量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其冬季抗冻性表现最好,弱春性小麦小偃22则表现相反,其余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表现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且冬季抗冻性以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优于周麦18和小偃22。在拔节期,陕229、皖麦38、淮麦20、西农979的MDA含量低,SOD活性和WSS含量高,拔节早期Pro含量高,其春季抗寒性表现较好;在拔节期自然降温及药隔期低温处理条件下,郑麦366、陕麦139的SOD活性均较低,且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推测SOD活性可以作为小麦抗倒春寒能力的鉴别指标。小偃22在各阶段的SOD活性及WSS含量均较低,在药隔期前后Pro含量最高,而周麦18在雌雄分化期自然降温后的Pro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是二者拔节期抗寒性好于郑麦366、陕麦139的潜在原因。【结论】小麦品种春季抗寒性与冬季抗冻性表现不一致,说明小麦越冬期抗寒性与拔节期抗寒性的生理机理存在差异,春季抗寒性可能是在各生理调节物质的协同调控下进行的。
- 李晓林白志元杨子博王培钟丽洁李学军
- 关键词:黄淮麦区冬小麦抗寒生理
- TaGW2基因及其用途
- 本发明涉及TaGW2基因及其用途。本发明的TaGW2基因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其具有控制植物籽粒大小功能的变体。本发明还涉及所述TaGW<Sub>2</Sub>基因或其变体用于控制植物籽粒大小的用...
- 李学军杨子博李立群王培白志元李晓林吴青霞
- 文献传递
- 晚播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及GMP积累动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选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在Glu-B1位点等位变异的4个近等基因系材料,研究了在正常播期和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体(GMP)的积累动态及面团稳定时间。结果表明:在遗传背景相同的条件下,各材料籽粒谷蛋白在正常播期和晚播中积累动态均是从低到高,花后30~35d为快速积累期,含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材料在此时期积累较快。GMP在花后12d左右已大量积累,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快速下降,灌浆中期降到最低点,不同亚基材料降到最低点的早晚不同,亚基17+18出现最低点早,上升时的积累量较其他亚基大;在正常播期中上升直到成熟,在晚播中灌浆后期又有下降的趋势。晚播对Glu-B1位点等位变异的4个材料谷蛋白及GMP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都有较大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同,17+18最大,7+9次之,7+8最小。推测不同亚基材料谷蛋白及GMP积累动态的差异是导致其品质形成及稳定性的关键。
- 白志元杨子博李晓林王培李立群李学军
- 关键词:小麦近等基因系麦谷蛋白面团稳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