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义
-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曲美他嗪对老年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不全康复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室壁运动积分指数(VMI)、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LVEF 为32±8%)30例,分为2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曲美他嗪60 mg/d,分3次服用,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曲美他嗪治疗后 VMI 显著下降(下降22.61%),LVEF 显著升高(升高18.98%),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升高13.29%);对照组分别下降8.21%,4.94%,升高2.70% (P 均<0.01)。心率×收缩压乘积、周围血管阻力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 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改善老年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 VMI 和 LVEF。
- 李静芝王永义
-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肌梗塞心室功能
- 超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72例UAPⅢ级患者被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量组,于入院后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ΔD%)。并于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服药2周后血脂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肱动脉ΔD%明显增高(P<0.01),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62.86%,常规量组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83.78%,较之大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Ⅲ级患者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 孙淑梅王建华王永义金海珠凌巍山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内皮
- 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进行首次PCI的患者86例,被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41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除进行PCI治疗外,均采用常规疗法。运动疗法组于PCI术后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运动康复训练。分别于PCI术后第10d、3个月后,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经运动疗法治疗3个月后,运动疗法组患者的总运动时间,最大运动负荷量,最大代谢当量均有显著提高(P〈O.05~〈O.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运动疗法有助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体能的提高。
- 孙淑梅田野王永义金海珠杨连峰宁英奇
- 关键词:运动疗法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
- 急性心肌梗塞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心梗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5例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35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40例行静脉内溶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梗塞相关动脉开通率:冠脉内支架术组100%,显著高于溶栓组的60%,P<0.05。90dLVEF:支架术组(57.5±6.7)%明显高于溶栓组的(42.0±4.3)%,P<0.05。结论:心梗后冠脉动内植入支架治疗可有效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明显改善左心功能。
- 宁国贤王永义王建华杨连锋毛红岩
-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室功能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治体会(附54例报告)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54例老年AMI病例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治愈48例,死亡6例。治愈率88.8%。结论:老年AMI临床床表现、心电图不典型者偏多,近期和远期预后差,死亡率偏高,治疗也相对复杂。
- 虞德忱李尚文霍淑馨王永义
-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AMI
- 心肌梗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
- 2004年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心肌梗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肌梗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主要与心搏出量减少有关,以脑血栓形成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结论:对于心肌梗死病人应及时防治休克,控制心律失常等,以减少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
- 张晓明王永义霍淑馨
- 关键词:心肌梗死合并症神经系统损害发病机制
- 倍他乐克对心室晚电位阴转作用的临床研究
- 1997年
- 本文探讨β阴滞剂倍他乐克对心肌梗塞后心室晚电位的阴转作用。心肌梗塞后第22±9天检测心室晚电位阳性103例,随机分为组Ⅰ(56例),予倍他乐克口服,组Ⅱ(47例)予安慰剂口服。服药后四周、一年查心室晚电位,Holier、心脏超声。结果组Ⅰ四周、一年的晚电位阴转率分别为51.8%(29/56),和60.7%(34/56),组Ⅱ分别为12.8%(6/47)和19.1%(9/47);组Ⅰ的阴转率均明显优于组Ⅱ(P<0.01)。一年后持续性室速、室颤发生率组Ⅰ14.3%(8/56);组Ⅱ34.04%(16/47);猝死的发生率组Ⅰ3.6%(2/6),组Ⅱ14.9%(7/47)、组Ⅰ与组Ⅱ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倍他乐克对MI后心室晚电位有阴转作用,对持续性室速、室颤和猝死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王永义霍淑欣虞德忱姜亚东岳育新
- 关键词:倍他乐克心室晚电位药物治疗心肌梗塞
-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分析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逆转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的病人,停服原用药1周再服用安慰剂1周后,随机均分为两组。第一组服用缬沙坦80mg/d;第二组服用缬沙坦160 mg/ d。疗程12周,监测血压每周1次,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第一组根据血压情况可加用氨氯地平2.5 mg/d。用药前、后测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浓度均下降显著(P<0.01),缬沙坦160mg/d 组的比缬沙坦80mg/d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上述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有明显降压作用及降低尿中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水平作用。缬沙坦160 mg/d的疗效更明显优于缬沙坦80 mg/d组。
- 李静芝王永义
- 关键词:高血压微量蛋白尿
- 心电图表现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分析
- 1998年
- 李尚文张晓明王永义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预后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血管病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脑血管病的机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老年AMI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MI并发脑血管病发病率14.1%,其中并发脑梗死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例,脑出血1例;并发脑血管病死亡5例。结论:老年AMI合并脑血管病是老年AMI特有合并症之一,并成为老年AMI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 李尚文王永义虞德臣
-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