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辅助化疗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肿瘤
  • 3篇腺癌
  • 3篇化疗
  • 3篇辅助化疗
  • 2篇动脉
  • 2篇直肠
  • 2篇置管
  • 2篇手术
  • 2篇受体
  • 2篇术后
  • 2篇内乳动脉
  • 2篇晚期
  • 2篇晚期乳腺癌
  • 2篇胃癌
  • 2篇胃癌根治
  • 2篇胃癌根治术
  • 2篇局部晚期

机构

  • 8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苗玲玲
  • 8篇陈金辉
  • 6篇蒋志斌
  • 6篇焦喜林
  • 4篇吴劲松
  • 3篇王振全
  • 2篇陈健
  • 1篇陈芸
  • 1篇申立中
  • 1篇贺屹巍

传媒

  • 4篇临床误诊误治
  • 4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直肠Dieulafoy病漏诊多次手术反思
2017年
目的探讨混合痔并直肠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漏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混合痔并直肠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68岁男性,因间断便血、肛门坠胀感1年余入当地肛肠专科医院,按混合痔在骶管麻醉下行外剥内扎术,术后反复便血,按术后出血再次手术2次,均未能有效止血及确定出血原因。入我院后仍按痔术后出血进行手术,术中补充诊断直肠Dieulafoy病,予缝扎处理,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直肠Dieulafoy病临床少见,病变微小,与混合痔并存时诊断困难;对反复下消化道出血而无其他症状者,应疑及本病,应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焦喜林王振全陈金辉苗玲玲
关键词:DIEULAFOY病手术后出血漏诊
直肠间质瘤长期误诊为前列腺肿物临床报告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长期误诊为前列腺肿物的直肠间质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9年前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肿物,期间曾反复就诊均误诊为前列腺肿物而长期观察,后因出现尿频及排尿、排便困难2个月就诊于我院。MRI检查发现膀胱后下部前列腺区巨大实质性菜花状肿物,行前列腺、膀胱、精囊、直肠全切术及乙状结肠造瘘、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直肠间质瘤(高度恶性)。术后患者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现已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结论直肠间质瘤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增强对其认识,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相关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掌握活组织病理检查的适应证,可减少或避免直肠间质瘤误诊误治。
陈金辉焦喜林吴劲松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直肠肿瘤间质瘤误诊前列腺肿瘤
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激活后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趋化作用
目的:观察血小板PAR1激活后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趋化作用。   方法:   1.以梯度浓度PAR1激动剂TFLLR-NH2(1μM、3μM、5μM、7μM、9μM、11μM、13μM、15μM、17μM、1...
苗玲玲
关键词:蛋白酶活化受体-1
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47例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内乳动脉置管给药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不宜一期手术、临床分期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7)和对照组(n=45),研究组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给药,对照组采取周围静脉给药,进行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FEC方案:环磷酰胺500 mg/m^2,D1;表柔比星100 mg/m^2,D1;氟尿嘧啶500 mg/m^2,D1、4。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对两组新辅助化疗疗效、毒性反应及预后进行分级评估。结果 研究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2个周期治疗即可接受手术者比例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静脉给药相比,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效果更好,待手术时间短,且不增加药物毒性反应,是临床优选的给药途径。
陈金辉焦喜林王振全吴劲松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局部晚期乳腺癌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
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8例临床认为不能一期手术,分期为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持续给药的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包括FAC、FEC、AC和TAC,以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对肿瘤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ER、PR检测。新辅助化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研究ER、PR不同表达状态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没有支持ER、PR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中对疗效有明显的预测价值。
陈金辉焦喜林吴劲松陈健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乳腺癌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恶变并肝转移一例临床报告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senomatous polyposis,FAP)恶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FAP恶变并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大便带血半年,伴腹痛及排便困难3个月入院。其父死于结肠癌。直肠指诊示:距肛缘4 cm直肠左前壁可触及不规则肿物,活动度差,指套血染。查血红蛋白92 g/L;癌胚抗原(CEA)>1000μg/L,癌抗原(CA)199>1000 U/ml,CA72-4 87 U/ml。CT检查示:直肠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盆腔增大淋巴结不除外转移,肝脏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转移癌)。结肠镜病理检查示:(直肠、肝曲结肠)黏膜绒毛状腺瘤样改变,部分腺体重度异型增生并癌变。诊断FAP恶变并肝转移。因失去一期手术机会,给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随访仍在化疗期间,症状明显减轻,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FAP临床少见,常于青少年期发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恶变倾向明显,早期发现并手术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陈金辉焦喜林苗玲玲陈健
关键词:肠息肉病肿瘤转移基因检测
胃癌根治术后出血性急性胆囊炎二例诊治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总结胃癌根治术后出血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例胃癌根治术后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2例均因行近端胃癌根治术并食管-残胃吻合术后1周左右出现右上腹疼痛伴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胆囊明显增大,囊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沉积及稍高回声团,边界欠清;1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胆总管上段略增宽。均考虑出血性急性胆囊炎。2例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右上腹胀痛立即缓解,出血随即停止,均痊愈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可能出现以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急性胆囊炎;超声检查提示胆囊内出血有助于本病诊断,确诊后行PTCD不失为本病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金辉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胆囊炎出血手术后并发症
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在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肿瘤部位选择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远端胃组30例,近端胃组14例和全胃组28例,分别予远端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联合改良式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观察各组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以及手术后1年癌转移情况。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住院时间9~25 d,进食及营养情况良好,术后恢复顺利。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6个月3组FPG、2h PG及Hb A1c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术后1年各组无死亡病例,远端胃组发生肝脏转移2例,近端胃组发生肝脏转移、肺转移各1例,全胃组发生腹腔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结论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焦喜林王振全陈金辉申立中吴劲松陈芸蒋志斌贺屹巍苗玲玲
关键词:胃肿瘤胃旁路术血糖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炎性乳腺癌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 DOC)联合表柔比星( EPI)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炎性乳腺癌(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的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和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的 IBC 53例,按化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应用 DOC 联合 EPI 治疗方案,对照组应用5-氟尿嘧啶(5-FU)联合EPI、环磷酰胺( CTX)方案,21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3~4周视情况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随访1年,评价预后。结果研究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1例、对照组2例因疾病进展未能接受手术治疗。随访1年,研究组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DOC联合 EPI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 IBC的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可耐受,可能是 IBC 新辅助化疗的优选方案。
陈金辉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表柔比星药物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