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力生
- 作品数:51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卫生局科技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K562/AS2细胞株对三氧化二砷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K562/AS2细胞株对三氧化二砷(ATO)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细胞内柔红霉素(DNR)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聚合酶、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多药耐药基因1(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以及肺耐药相关蛋白基因(lrp)表达水平的检测采用RT-PCR法。结果:K562和K562/AS2细胞表面P-gp任意荧光强度、K562/AS2细胞内DNR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K562/AS2细胞株MRP1和TopoⅡ表达明显高于K562细胞(P<0.05),DNA多聚酶,mdr1和lrp表达与敏感细胞株K562细胞相同(P>0.05)。结论:ATO耐药细胞K562/AS2高表达MRP1,并产生低倍数的多药耐药。K562/AS2细胞TopoⅡ基因表达增高,其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 卓家才游伟文蔡力生陶小梅李明聂李平刘焕勋汪明春
- 关键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砷
- 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被引量:1
- 1996年
- 本组10例重症ITP患者,均有严重的粘膜出血,BPC〈20×10^9/L。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具体用药为:丙种球蛋白0.4g/kg.d。静脉滴注边续5天,结果完全反应5例,占50%,部分反应2例,占20%,无反应3例占30%。结果还显示疗效与病程及既往治疗史有关,病程长者疗长如病短者,既往用公治疗无效者疗效也差。
- 蔡力生张税发
- 关键词:特发性紫癜丙种球蛋白
- 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应用培门冬酶方案对3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在培门冬酶治疗前ld及治疗后4、9、14d,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监测,并对纤维蛋白低于1.0g/L的患者输注适量的冷沉淀。结果33例患者经培门冬酶治疗后,31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占93.9%),以FIB下降为主:除治疗后4dP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T、AFTT、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注适量冷沉淀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皮肤散在瘀斑,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出血现象。治疗后2周FIB逐渐恢复,但仍未达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培门冬酶时需密切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培门冬酶对FIB影响明显,必要时补充冷沉淀治疗。
- 罗畅如陈伟红杜新蔡云蔡力生张晓瀚
- 关键词:培门冬酶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冷沉淀
- 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对三氧化二砷耐药白血病细胞的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三氧化二砷(As2O3)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S2)的毒性作用。方法:细胞毒实验采用MTT法,二药合用时细胞毒性作用采用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分析,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和细胞内柔红霉素(DNR)浓度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K562/AS2细胞对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鬼臼乙叉苷(VP16)、三尖杉酯碱(H)、米托蒽醌(NVT)和阿糖胞苷(AraC)的耐药倍数分别为7.4、2.9、3.8、3.6、2.8和1.1。K562细胞和K562/AS2细胞的细胞表面Pgp或细胞内任意荧光强度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As2O3与DNR、VP16、H或NVT联合应用时,对K562、K562/AS2和Pgp表达的白血病细胞(K562/A02)细胞的联合指数均大于1。异搏定与DNR联合应用时,对K562和K562/AS2细胞的联合指数均大于1,但是对K562/A02细胞的联合指数均小于1。结论:K562/AS2细胞对As2O3、DNR、VP16和NVT耐药,其机制与Pgp表达无关。异搏定联合应用DNR可以逆转K562/A02对DNR的耐药性,不能逆转DNR对As2O3耐药细胞的耐药性。As2O3与DN、VP16、H和NVT联合应用时,对K562、K562/AS2和K562/A02细胞的毒性均为拮抗作用。
- 卓家才汪明春陶小梅李明游伟文蔡力生刘焕勋
-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足叶乙苷三尖杉酯碱米托蒽醌
- 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3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诱发脑出血的相关原因,寻找预防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2例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诱发脑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结果:32例患者中,6例抢救成功,26例死亡,病死率81.25%。16例可以找到诱发脑出血的相关原因。结论: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预后差,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不能完全阻止脑出血的发生,控制和消除诱发脑出血的其他相关原因可能是减少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 汪鹏程蔡力生刘焕勋卓家才汪明春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脑出血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13例
- 2001年
- 目的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 13例 ,中位年龄 19( 7~ 40 )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6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7例。CR1后移植 9例 ,CR2后移植 4例。预处理选用以MAC(Melphalan 14 0~ 180mg/m2 × 1d ;Ara C 1 0~ 2 0mg/m2 × 2d ;CTX 60mg/kg× 2d)为主的方案 ,其中 6例在经典MAC的基础上改用马法兰口服为静注 ,并有 3例同时加用CCNU( 5mg/kg× 1d)及VP16( 60 0mg/m2 × 1d)。另 3例次采用TACC为主的预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平均存活时间为 2 9个月 ( 2~ 132个月 )。 9例CR 1期移植者 3年无病生存为 4例 ,5年DFS为 3例。结论 :为降低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 ,无骨髓供者的CR 1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适合接受ABMT。
- 蔡云汪明春李明蔡力生汪鹏程陈俊雄卓家才杜新叶选海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
- 亚砷酸和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比较亚砷酸(As2O3)与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ua,AP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1994-2010年)。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12月。获取比较As2O3和ATRA治疗APL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和临床对照试验文献,以完全缓解率(CR)、治疗相关副反应为结局评价指标,使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鉴定并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和6项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非RCT)共包括614例APL患者。目的均为比较As2O3和ATRA治疗APL的疗效和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结果显示,As2O3和ATRA治疗APL比较,针对CR结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局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CI为1.81(0.87,3.77)。针对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结局指标比较的OR及其95%CI为1.01(0.25,4.06),提示亚砷酸和维甲酸对肝功能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As2O3治疗APL患者与ATRA疗效相当,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相当。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 凌燕蒲祖辉卓家才殷军明蔡力生
- 关键词:亚砷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
- MOLD方案治疗成人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
- 2000年
- 刘焕勋蔡力生卓家才陈俊雄张锐发汪明春
- 关键词:白血病ALL药物疗法成人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按危险度分层治疗及效果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按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ET患者按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治疗的情况。结果 8例为高危 ,其中 5例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2例合用血小板分离术清除血小板 ,2例合用干扰素。 1例中危 ,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1例低危患者单用干扰素治疗。结论 以上病例中 8例符合分层治疗原则 ,2例不符合。在分层治疗原则中灵活掌握各种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实践 。
- 卓家才刘焕勋蔡力生游伟文蔡云汪鹏程杜新陈俊雄汪明春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危险度分层细胞毒药物药物治疗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改变及临床意义
- 2008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外周血DC亚群的影响。方法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35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DC前体细胞亚群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结果35例ITP患者中,6例外周血pDC缺乏,其余29例患者外周血pDC1/pDC2比值为0.77±0.16,低于对照组(1.94±0.44)(P<0.05);治疗后无外周血pDC缺乏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27例,pDC1/pDC2比值为1.83±0.4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8例,pDC1/pDC2比值为1.17±0.24,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数量缺乏或pDC1相对减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完全或部分纠正DC亚群失衡。
- 史敦云张琼丽游伟文蔡力生许蕴汪明春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树突细胞糖皮质激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