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伦仁
- 作品数:28 被引量:23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焦作地区初中电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 1998年
- 本文对焦作地区部分初中电化教学媒体(含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 蒋文昭郑伦仁赵同森
- 关键词:电化教学
- 煤炭高等教育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基本对策研究
- <正>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煤炭生产的建设与发展,煤炭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国内各行业中技术发展速度也...
- 邹友峰宫福满郑伦仁康全玉邓继恩
- 文献传递
-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
- 该研究以Super(1970)编制、宁维卫(1990)修订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为工具,对中国14所高校1044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诸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五...
- 郑伦仁
-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大学生
-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关键制约因素探讨被引量:5
- 2007年
-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教界近几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从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属性分析入手,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自由与制约的协调与平衡,并从政府、社会、大学等方面对影响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 邹友峰郑伦仁张开洪
-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
- 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爱精神被引量:2
- 2009年
- 大爱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超越本爱和人爱的理性之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大爱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弘扬大爱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大爱精神的主要举措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仁爱”和“兼爱”等思想;继承和弘扬人本主义思想;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郑伦仁
-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爱精神
- 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探析被引量:1
- 2008年
- 国际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使其成为一种教育新范式。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视角,为全人类提供适合社会需求和能够应对社会挑战的教育,这就呼唤新的课程观的产生,其特点就是国际化、相互尊重以及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课程的目的应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的视角。
- 郑伦仁
-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
- 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智能结构
- 1996年
- 青年教师成才的最佳智能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中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新兴学科知识,它是形成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基础;能力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它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知识、能力以及专业教育能力是教师素质的认知因素;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则是教师素质的非智力因素.两者对于青年教师的成才都是必须的.文章最后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高校青年教师智能结构的完善既关联着生理基础、工作兴趣、思想觉悟,工作作风等身心素质,又依赖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与提高.(2)青年教师的智能结构完善与否是以能否有效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服务为尺度来衡量的.(3)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虽各不相同,但它们是相互渗透和补充的.
- 沈小碚郑伦仁
- 关键词:青年教师智能结构知识结构
- 美国欠发达地区高校EPSCoR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路径及特点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EPSCoR协同创新计划,是一项推动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肯定性行动计划。基于其"卓越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追求,EPSCoR协同创新计划通过优化高校科研协同创新基础设施、支持跨学科协同研发、提供涉外信息服务等实施路径,有效地提升了美国EPSCoR地区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张艳萍郑伦仁武学超
-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
- 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 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有关理论,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1)大学。也称高等学校或高等院...
- 郑伦仁
- 关键词:学术权力
- 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目标模式的构建被引量:2
- 2008年
- 依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现实,提出重构我国理工科高等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认为这种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模式的构建应该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建设,主要通过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提供保证,创新方法几个途径;二是内部环境建设,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理想、创新信念、创新世界观几个方面来实现。
- 宫福满郑伦仁谢定均张开洪高峰
- 关键词:理工科高等教育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