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伟
-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3
-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兔髌骨-髌腱复合体中骨-骨愈合和骨-腱愈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比较髌骨 -髌腱复合体中骨 -骨连接和骨 -腱连接愈合。方法 6 0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 1/ 3处横行截骨 ,在骨 -骨连接组中 ,将两髌骨骨折块重新连接 ;在骨-腱连接组中 ,切除远端 1/ 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 8、12和 2 4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的拉断载荷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骨 -骨连接组第 8周和第2 4周的极限拉应力明显大于骨 -腱连接组 (P <0 .0 5 )。组织学研究表明骨 -骨愈合可通过愈合界面的软骨内化骨 ;在骨 -腱连接组中 ,大量瘢痕组织形成桥接愈合界面 ,并逐渐塑型重建 ,但没有形成典型的骨腱接点中的纤维软骨层。结论 髌骨 -髌腱复合体手术修复时 ,解剖学重建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应尽可能采用骨折 (骨 -骨 )固定 。
- 秦岭陈俊伟符立勤梁国穗
- 关键词:骨折愈合生物力学试验
- 现代生物影像方法评价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实验性骨坏死被引量:54
- 2008年
- 目的建立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激素性骨坏死家兔模型,同时应用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方法评价涉及骨坏死发病的血管内、外机制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方法取14只28周龄雄性新西兰白兔以10μg/kg静脉注射脂多糖(内毒素)。24h后,每隔24h以20mg/kg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糖皮质激素)。另取6只作为对照于相应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应用动态核磁共振于内毒素注射前后检查双侧股骨近端骨内灌注功能,并且进行血液学检查;切下双侧股骨脱钙进行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骨坏死病灶、血管内血栓和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坏死家兔标本中均观察到血管内血栓。骨坏死家兔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尺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基值比较,骨坏死家兔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及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显著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动态核磁共振检查显示骨坏死家兔局部灌注指数"最大信号增强"显著减少(P<0.05),同时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堵塞。实验组93%家兔在接受内毒素与激素联合诱导下发生骨坏死,且未出现死亡。结论?血管内外病变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参与了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该诱导方法在不导致家兔死亡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高坏死发生率,适合作为未来评价干预激素性骨坏死方法的临床前效能的实验模型。
- 秦岭张戈盛辉杨家威杨晓恩陈俊伟张颖凯高士进梁国穗
- 关键词:激素性骨坏死血管内血栓灌注缺血
- 骨髓脂肪细胞在激素性骨坏死发生过程中的时序变化特点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血管外脂肪堆积如何参与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本课题应用建立的激素性骨坏死家兔模型研究骨髓脂肪细胞在骨坏死发生过程中组织病理形态学上的时序变化特点。方法32只28-32周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n=16)和激素处理组(n=16)。激素处理组动物接受1次耳静脉内毒素注射和连续3次肌内糖皮质激素注射诱导骨坏死,正常对照组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在最后一次注射糖皮质激素2周(早期)和4周(晚期)以后分别处死8只动物,获取双侧近端股骨,应用组织形态计量学技术分别测定股骨髓内脂肪细胞密度、脂肪细胞直径和脂肪细胞面积,同时进行骨坏死的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激素处理早期组和晚期组骨髓脂肪细胞密度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7.1%和54.4%,但是早期组与晚期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激素处理晚期组骨髓脂肪细胞直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早期组骨髓脂肪细胞直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减小趋势;激素处理早期组和晚期组骨髓脂肪细胞面积都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和83.6%,且晚期组亦显著高于早期组;脂肪细胞直径的频数分布显示,正常对照组峰值介于40-50μm,激素处理早期组较正常对照组增多的脂肪细胞直径介于30-40μm,晚期组较正常对照组增多的脂肪细胞直径介于50-60μm。组织病理学评价显示早期组骨坏死发生率为25%(2/8),晚期组骨坏死发生率为87.5%(7/8)。结论在激素性骨坏死发生过程中,早期血管外脂肪堆积表现为大量生成的小脂肪细胞,后期血管外脂肪堆积表现为脂肪细胞出现肥大。
- 盛辉张戈张颖恺陈俊伟李广文王洪复梁国穗秦岭
- 关键词:激素性骨坏死脂肪细胞
- 利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快速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是否能促进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快速扩增。方法将MSCs细胞放入盛有MyelocultTM培养液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培养,并在MyelocultTM培养液中补充一些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素3和6(IL-3,IL-6)。检测和比较经反应器处理前后的MSCs的表型,增生和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8d,总细胞数、Stro-1+CD44+CD34-间充质干细胞和CD34+CD44+Stro-1-造血干细胞分别增加了9、29和8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反应器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了原始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物内皮因子(SH2)和波形蛋白,却没有发现与细胞系的分化有关的标记物,包括骨钙素(成骨指标),II型胶原(成软骨指标)和C/EBPα(成脂指标)。生物反应器组的细胞集落生成效率(成纤维细胞集落/天)是对照组(无生物反应器组)的1.44倍。经诱导后,生物反应器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其分化能力与未经生物反应器处理的MSCs无区别。结论旋转式生物反应器结合改良的MyelocultTM培养液可用于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
- 倪明谢慧琪陈俊伟杨志明秦岭李刚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生物反应器分化
- 两种接种密度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TCP对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效果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接种密度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成骨诱导分化后复合β-TCP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的术后融合效果。[方法]应用BMSCs/β-TCP复合体对随机分为两组(低密度接种组和高密度接种组)的实验兔进行腰椎横突间非去皮质骨脊柱融合术,观察两组动物术后大体腰椎融合率、影像学特征、骨矿含量(bone mineralization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ization density,BMD)和矿化组织体积(bone mineralization tissue volume,BMV)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低密度接种组比较,高密度接种组术后融合率明显提高,可达到71.4%(P<0.05)。显微CT图像结果显示高密度接种组横突间不仅新骨形成量多,而且融合稳固,且其BMC、BMD和BMV及新骨生成率均高于低密度接种组(P<0.05)。[结论]使用接种密度为10×106cells/ml的人工骨具有较好的融合效果,融合率可达到71.4%,这一点为临床应用BMSCs复合生物材料体外构建人工骨应用于非去皮质骨脊柱后路融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潘玮敏胡蕴玉陈俊伟郑芬芳郑振耀毕龙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Β-TCP脊柱融合
- 对兔髌骨部分切除后剩余髌骨与髌腱愈合中髌腱“钙化”现象的研究
- <正>对部分髌骨切除术后剩余髌骨与髌腱愈合中出现的X光髌腱"钙化"与其组织学特性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对24只未成年新西兰雌性白兔进行了部分髌切除术。分别在术后8、12和24周取材(每组样本n=8),拍摄样本的正位X光片用于...
- 秦岭梁国穗符立勤陈俊伟陈启明
- 文献传递
- 两种接种密度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TCP对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影响
- 目的:观察两种接种密度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在成骨诱导分化后复合β-TCP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的术后融合效果。
方法:应用MSCs/β-TCP复合体对随机分为两组(低密度接种组和高密度接种组)的新...
- 潘玮敏胡蕴玉陈俊伟郑芬芳郑振耀毕龙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脊柱融合诱导分化人工骨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