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华
- 作品数:103 被引量:181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目的分离培养足月新生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用0.25%Ⅱ型胶原酶和含有10%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消化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将细胞转移至75mm~2培养瓶中,再加入10%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
- 乔淑敏陈广华王易吴德沛
-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本研究探索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对32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性AML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移植前未缓解(NR)17例,完全缓解(CR)15例,比较两组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白血病复发和无白血病生存率(LF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移植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除NR组中1例移植失败,1例死于重症肝静脉阻塞病以外,其余30例均获得造血重建。NR组与CR组aGVHD发生率分别为47.1%(8例)和33.3%(5例)。在可评估的患者中,NR组9例中5例发生cGVHD,CR组11例中4例发生cGVHD,两组发生aGVHD(P=0.335)和cGVHD(P=0.2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组治疗相关死亡率(29.4%vs 14.3%,P=0.392)及移植后复发率(42.9%vs 26.7%,P=0.300)较CR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3(1-124)个月,至今NR组和CR组各有6例无病生存,2年LFS两组相近(35.3%vs 40.0%,P=0.267)。对32例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P=0.044)及发生cGVHD(P=0.046)的患者总生存率(OS)显著延长。结论:单中心样本研究结果显示,allo-HSCT是挽救性治疗难治复发性AML的有效手段,移植前NR的患者预后与CR患者相比,allo-HSCT疗效及预后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对NR状态的难治复发性AML患者实施allo-HSCT,并通过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产生cGVHD,以期获得长期生存是可行的。
- 周倩兰唐晓文孙爱宁仇惠英金正明苗瞄付铮铮赵丙瑞施晓兰陈广华吴德沛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
- 无血清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 李丹陈广华王易
-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分泌型成熟B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分泌型成熟B细胞表面抗原(sBCMA)表达水平和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sBCMA的水平并和正常范围比较,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年龄、疾病类型、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肾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7岁(31~73岁),男86例(54.5%)、女72例(45.5%),以IgG型为主,占51.2%(81例)。初诊患者治疗前sBCMA值M(Q1,Q3)为76.50(55.50,94.40)μg/L,100%高于正常值上限(14.5μg/L)。按照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组、较好缓解(VGPR)组、部分缓解(PR)组及无效组,结果显示,CR组[80.10(58.05,96.90)比15.70(9.85,28.65)μg/L]及VGPR组[74.60(52.20,93.00)比17.20(13.30,38.80)μg/L]sBCM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R组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sBCM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诊患者血清完整蛋白型M蛋白含量与sBCM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2,P=0.040),骨髓浆细胞占比与sBCMA表达无相关性(r=0.07,P=0.449)。初诊时sBCMA水平与MM类型[IgG型、IgA型与轻链型分别为(78.6±3.5)、(72.4±5.4)与(83.8±6.9)μg/L]、年龄[≥65岁比<65岁:(73.6±5.5)比(79.3±3.1)μg/L]、R-ISS分期[Ⅰ、Ⅱ期比Ⅲ期:(80.2±3.1)比(69.4±6.1)μg/L]、肾功能[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比Ccr>30 ml/min:(81.6±4.8)比(76.5±3.4)μg/L]及高危核型[高危比标危:(73.6±5.7)比(80.2±3.2)μg/L]均无相关性(均P>0.05)。sBCMA的表达水平与MM患者IgM水平负相关(r=-0.39,P=0.002),而且治疗后sBCMA表达水平与MM患者IgM水平负相关(r=-0.25,P=0.015)。结论MM患者血清中sBCMA表达变化是MM临床判断疗效的可靠指标并且与MM免疫缺陷发生及治疗后恢复相关。sBCMA可作为一种监测和预判MM患者�
- 严治陈广华姚卫芹颜灵芝金松商京晶施晓兰吴德沛傅琤琤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免疫缺陷
- PHLPP1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 目的:研究PHLPP1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等细胞生物学的影响及PHLPP1在CML原代细胞中的表达.方法:Q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急性髓系白血...
- 杨小飞孙爱宁尹佳蔡成森陈广华国风陈苏宁吴德沛
- 关键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AKT
- 索拉非尼治疗伴FLT3-ITD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总结索拉非尼治疗伴FLT3-ITD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探讨该亚型急性白血病的有效疗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MICM分型(M、I、C、M分别代表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确诊的42例伴FLT3-ITD突变AML患者资料,其中32例为化疗后未缓解或复发,10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前者给予索拉非尼或联合化疗再诱导治疗,后者给予索拉非尼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或化疗再诱导治疗。化疗后未缓解或复发的32例患者中,13例后续桥接allo-HSCT治疗,其余19例给予索拉非尼或联合化疗巩固治疗。结果42例患者给予含索拉非尼方案再诱导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73.8%,其中4例(9.5%)获得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CMR),9例(21.4%)获得完全缓解(CR),8例(19%)获得伴有不完全血液学恢复的完全缓解(CRi),10例(23.8%)获得部分缓解(PR),11例(26.2%)为未缓解(NR)。化疗后未缓解或复发的32例中,17例给予索拉非尼单药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0.6%,而15例联合化疗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6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5)。13例后续桥接allo-HSCT治疗,其中移植前获得CMR/CR/Cri者共6例,PR者4例,NR者3例。42例患者的2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36.9%、28.7%,中位OS、PFS时间分别为18和9个月;其中索拉非尼联合allo—HSCT治疗组与索拉非尼或联合化疗治疗组的2年OS率分别为45.5%和23.9%(P=0.041),2年PFS率分别为44.0%和9.7%(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疾病复发进展(12例);另有4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化疗能有效提高伴FLT3-ITD突变AML的诱导缓�
- 顾斌陈广华沈宏杰马骁傅琤琤韩悦唐晓文苗瞄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造血干细胞移植FLT3-ITD索拉非尼
- H28.小鼠硬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 陈广华吴德沛杨婷乔淑敏田竑刘慧文乔曼顾斌冯宇锋朱子玲
- 文献传递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的研究
- <正>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比较骨髓或外周血嵌合度、GVHD发生与MSC嵌合度的相关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
-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 文献传递
- 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比较无血清及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生物学特性,寻求无血清的UC—MSC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脐带小块。分别采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UC—MSC。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的早期UC-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分化潜能、核型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26(18—39)μm,含血清完全培养基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35(20—61)μm。早期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时连续传代可倍增(5.2±0.2)倍,而采用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时传代可倍增(3.5±0.1)倍,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传代倍增数明显高于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的传代倍增数(P〈0.05)。UC—MSC表达CD29、CD44、CD90、CD73、CD105、HLA—ABC抗原,不表达CIM5及CD34等造血细胞抗原。无血清培养的UC—MSC按MSC:T细胞比例为1:100、1:10及1:5共培养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计数(CPM)值分别为(4.57±0.14)×10^4、(2.04±0.16)×10^4和(0.42±0.04)×10^4,含胎牛血清制备的UC—MSC共培养对应的CPM值分别为(5.29±0.18)×10^4、(2.55±0.15)×10^4和(0.52±0.03)×10^4,无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较含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与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的人UC—MSC细胞直径小、早期传代增殖潜能增加、无异种蛋白。无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
- 杨婷陈广华薛胜利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陈志哲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异种蛋白
-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输注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分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输注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44例采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输注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结果 44例白血病患者回输的单倍体供体移植物中CD34+细胞中位数为3.14×106/kg(1.68×106/kg ~ 8.32× 106/kg),回输的第三方脐血中CD34+细胞中位数为1.03×105/kg(0.31×105/kg~5.32×105/kg).42例(95.45%)患者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造血重建时间为14d(10~29 d),血小板造血重建时间为23d(11~89d).对42例植入成功的患者长期监测供受体嵌合率(STR),除5例(11.90%)患者在移植后3~13个月复发,其余37例(88.10%)患者STR均≥95%.17例(40.47%)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共8例(19.05%),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为4例(9.52%).23例(54.76%)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局限型17例(40.47%),广泛型6例(14.29%).1年总生存(OS)率为70.84%,1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3.34%.结论 初步研究证实单倍体造血于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输注治疗白血病安全有效,从而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提供了新的方法.
- 马超李彩霞刘红叶璐吴小津陈广华余晓马金凤吴德沛
- 关键词:白血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脐血移植物抗宿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