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立

作品数:13 被引量:168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大肠
  • 5篇肿瘤
  • 4篇肠癌
  • 4篇肠肿瘤
  • 4篇大肠癌
  • 3篇基因
  • 3篇大肠肿瘤
  • 2篇预后
  • 2篇术后
  • 2篇突变
  • 2篇脑血
  • 2篇APC基因
  • 1篇大学生
  • 1篇单链
  • 1篇单链构象
  • 1篇单链构象多态...
  • 1篇单链构象多态...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多态

机构

  • 13篇山西医科大学
  • 7篇山西省肿瘤医...
  • 2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上海市计划生...
  • 1篇中北大学
  • 1篇太原市杏花岭...

作者

  • 13篇韩晓立
  • 6篇梁小波
  • 6篇李佩珍
  • 4篇刘志贞
  • 3篇王金桃
  • 3篇郑金平
  • 3篇王国栋
  • 2篇李耀平
  • 2篇刘田福
  • 2篇张悦红
  • 2篇牛勃
  • 1篇杨艳芳
  • 1篇成艳萍
  • 1篇丛娟
  • 1篇张丕逊
  • 1篇何奇光
  • 1篇高尔生
  • 1篇张乃珍
  • 1篇薛淑莲
  • 1篇赵淑芳

传媒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预防医学文献...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 4篇1998
  • 1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血栓与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选太原市八大医院脑血栓148名和脑出血132名首发病例,分别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脑血栓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病史、打鼾、收缩压高和接触噪声有关,而喝奶和较高文化水平为其保护性因素;脑出血的发生主要与喜吃肥肉、舒张压高和打鼾有关,而人均收入较高为其保护因素。
王金桃邢立英韩晓立
关键词:脑血栓脑出血
大肠癌病人粪便和组织中APC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寻一种无创伤性的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大肠肿瘤病人粪便脱落细胞和组织APC基因突变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肿瘤组织突变率为44%(19/43)。患者粪便脱落细胞APC基因的突变率为37.75%(16/43),腺瘤和大肠癌APC基因突变分别为25%(2/8)和40%(14/35)。组织粪便APC基因突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两者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为0.8449,一致性极好。正常组织APC基因未发现有突变。[结论]在粪便能够检测出APC基因突变,且与组织检测到的突变一致性极好,所以大肠肿瘤粪便的APC基因检测有望成为大肠肿瘤早期诊断和人群筛检的最优方案。
刘志贞李佩珍韩晓立梁小波牛勃
关键词:大肠肿瘤粪便APCPCR-SSCP
大肠腺瘤及癌组织APC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腺瘤、大肠癌组织与AP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41例大肠癌与腺瘤组织标本,采用银染单链构相多态性技术分析A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有16例发生APC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5.7%。8例腺瘤组织检出突变3例,突变率为37.5%。APC基因在散发性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还表明,APC基因突变与年龄、性别、肿瘤性质、位置、类型、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APC基因突变在大肠腺瘤阶段就出现,属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检测APC基因突变能预测腺瘤的癌变倾向,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刘志贞李佩珍韩晓立梁小波张悦红王国栋
关键词:大肠肿瘤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不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优化模式研究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评价不同肿瘤标志物与 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 (PHC)的诊断价值 ,建立肝癌诊断的优化联检模式。方法 :选择目前临床常用于诊断肝癌的四种肿瘤标志物 (AFP、AFU、FER和 GA) ,在考虑其单独和联合检测对 PHC诊断价值的基础上 ,结合不同权重系数 ,采用综合权重评分法 ,对不同联检模式进行等级评分。结果 :四项肿瘤标志物的平均水平及阳性率均为肝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0 1)。 AFP、 AFU、 FER及 GA的灵敏度分别为 75 .0 0 %、 73.91%、82 .80 %及 84 .4 4 % ,特异度以 AFP最高 (97.4 1% )。AFP与其余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 ,其灵敏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达 94 %以上 ,特异度则以 AFP+ GA为最高 (84 .2 1% )。在不同权重系数标准下行等级评分 ,无论从灵敏度、特异度方面 ,还是从预测值角度分析 ,均以 AFP+ GA的综合评分为最高 (99分以上 ) ,其次为 AFP+ AFU。本次研究评选出 AFP+ GA为 PHC诊断的最佳模式。结论 :AFP为诊断肝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甘胆酸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对 PH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尤其是与 AFP联合检测 ,在诊断的真实性和效益方面均显示出较好效果 ,值得在实践中推广使用。
王金桃闫建文赵淑芳韩晓立张乃珍高尔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
对科研基金申报项目的评估和筛选被引量:16
2000年
对科研基金申报项目进行初步评估和筛选 ,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为此 ,我们在探讨了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后 ,就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的基本思想、评估过程及步骤进行论述 ,还阐述了项目筛选和分类等 。
郑金平刘田福韩晓立张晋昕
关键词:科研基金
大肠癌病人术后复发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1998年
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对364例术后大肠癌患者进行肿瘤复发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有侵犯周径、大体类型、Dukes分期、术后转移、B血型和浸润深度等7个因素有显著性意义(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有Dukes分期、B血型、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及侵犯周径依次进入模型,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57、0.57、1.28、2.16、1.23.并对其复发因素进行了讨论.
李佩珍韩晓立郑金平梁小波李耀平
关键词:大肠肿瘤COX模型术后复发
P16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P16蛋白在89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16蛋白表达缺失45例,缺失率为50.6%,P16蛋白随着Duke分期级别升高,缺失率越来越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组P16的缺失率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16的缺失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P16缺失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P16表达与Duke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生存时间有关。P16基因表达可能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志贞李佩珍王国栋韩晓立梁小波牛勃张悦红
关键词:肠肿瘤预后
英语课堂焦虑对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6
2007年
本文通过试验对大学生英语课堂口语表达方面焦虑的程度、焦虑与口语表达的关系、焦虑的性别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交际教学法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口语锻炼机会、创造轻松的课堂交流环境来降低学生的焦虑,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成艳萍何奇光韩晓立
关键词:课堂焦虑口语表达外语课堂外语教师
大肠癌P16基因异常表达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大肠癌 P16基因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 ,将从山西省 4所综合性医院随机选取 110例原发性大肠癌手术病人 ,病例划分为 P16缺失表达组 (阳性组 )和未缺失表达组 (阴性组 )。应用病例 -病例研究方法及 SAS软件包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P16基因表达缺失率为 5 1.8% (5 7/ 110 ) ;单因素分析结果 ,有两个因素与 P16异常表达有联系 ,分别是好吃肥肉 (OR=2 .0 4 81) ,癌家族史 (OR=13.80 92 ) ;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有 3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 ,分别是吸烟年数 (OR=1.0 6 0 ) ,好吃肥肉 (OR=3.5 36 ) ,癌家族史 (OR=37.815 ) ;趋势 χ2检验发现吸烟年数与 P16基因表达缺失无明显剂量反应关系 ,但吸烟 4 0年以上组的 OR值是吸烟 2 0年以下组的 2 .9倍 ,家族患肿瘤人数与 P16基因表达缺失有明显剂量反应关系 (χ2 =15 3.38,P<0 .0 0 1)。结论 :在暴露于危险因素至癌变过程中 ,P16基因表达缺失可能与吸烟年数、好吃肥肉、癌家族史危险因素有关。
刘志贞李佩珍王国栋梁小波韩晓立
关键词:大肠癌P16基因基因表达基因缺失
心、脑血管疾病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3
1998年
为了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2例心血管病人、51例脑血管病人和71例健康对照,进行了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在年龄、性别等因素均衡的基础上,显示心、脑血管病例组的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16mg/L和083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43mg/L)。进一步将两病例组分为心肌梗塞、非心梗性冠心病、脑梗塞和脑出血亚型后,发现除了脑出血组外,其余三组的DD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果揭示D二聚体的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含量可作为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此外,根据D二聚体水平鉴别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实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王金桃张丕逊韩晓立薛淑莲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D-二聚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