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勇
- 作品数:50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学术圆桌笔谈之二
- 2024年
- 多年来侨易学研究一直围绕理论批评、案例互释、概念构建持续推进相关讨论,得到了学界支持与学者的呼应,本期七篇文章既在宏观理论层面、微观案例层面、中观方法概念层面展开笔谈,又体现出各学科学者共“侨易学理论”、跨“研究领域”、统“思维方式”所进行的持续阐发。从侨易学草创到方法观念的推衍、再到案例融合与思想互通,当下的侨易学研究逐渐显现出横向铺陈和纵向构架的清晰思路,这更与全球视野、通观视域、文明共生等学者的基本立场相生,笔谈也为验证侨易学方法和探求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机会。本刊将继续支持学界的相关讨论,促进构建开放、自由、严谨的公共学术平台建设,推动侨易学学理构建的稳步、踏实、渐进式发展。
- 刘耘华张华李莉薇王纹刘春勇丰景林盼顾年茂吴礼敬
- 关键词:学术平台实证研究
- 《夏季台风》:余华转型的钥匙
- 2020年
- 普遍的观点认为余华的转型以《活着》为标志。但其实余华的转型要早得多,标志着这种转型的两个关键性文本是《夏季台风》和《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创作中的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甚至是开启余华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其中前者是余华先锋时期“绝望与美”的集大成之作。
- 刘春勇
- 关键词:《活着》金钥匙台风余华夏季
- 日本文学与文化中樱花意象的流变
- 2022年
- 樱花是日本栽种最为广泛的观赏植物,其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代表日本的“国花”。在此情境下,以日本典型的文学形式,如和歌、物语、俳句为例,来考察日本文学与文化领域中樱花意象的流变,通过结合日本特殊的生命哲学与美学意识分析樱花意象在日本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并追寻日本文学审美表现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以期为后续相关文本研究提供参考。
- 刘澄澄刘春勇
-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学意象
- 大萧条与茅盾的江南书写被引量:2
- 2021年
-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标志着整个世界从持续了100多年的亚当·斯密主义自由放任的世界体系向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统制主义体系转变的开始。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金本位制,而中国因为使用的是银本位制,因此在大萧条最初阶段经济不但未受到冲击,反而因为国际银价的下跌而小有繁荣,但随着各国国币制度的调整,1931年,国际银价上涨,同时又由于日本政府转嫁大萧条对本国的冲击而发动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加之本年度的长江大洪水等诸多因素,最终被卷入大萧条当中。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一些列小说对这个时期的大萧条重灾区"江南(包括上海)"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学描写,十分准确地记录了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地区——江南的真实面貌。由于大萧条对世界各国及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都在关注和讨论大萧条及世界与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但代表不同阶层的知识人所持的主张各不相同,茅盾由于其左翼身份,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苏联模式和苏联道路,在《子夜》等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充分接受了瞿秋白、沈泽民等左翼文艺领袖的指导意见。因此,其小说显现出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同茅盾对大萧条的实际调查之间往往又会形成某种非常有意思的悖论性,从而形成了诸多文本缝隙。本文就是企图从这些文本缝隙入手,从经济史学的角度将茅盾的文本放置于全球史的视野当中重新审视,希求某种新的解读的可能性。
- 刘春勇
- 关键词:大萧条银本位缫丝业
- 新潮散文回顾之叶梦:抗争与宿命
- 2007年
- 从新时期至当下的女性散文创作中,上个世纪末叶的新潮散文作家扮演了一种过渡的角色,她们一方面反抗传统,另一方面又不得已回归传统,这就决定了她们散文的主题:抗争与宿命,而其代表作家就是叶梦。在叶梦的散文中充斥着抗争与宿命的矛盾,而这矛盾的结果便造成了叶梦散文中无处不在的透脊入髓的孤独气质。叶梦散文有四个关键词:益阳/资水、女人、月亮和巫,其中前三者是其作品的母题,但凡其佳作都不是对那一个单独母题书写的结果,而是女人母题与益阳/资水母题或女人母题与月亮母题相结合书写的结果,而巫则是弥漫于其主要作品的一种独特氛围,这种"巫"性氛围正是叶梦的独特之处,它与叶梦生长之地紧密相关。
- 刘春勇
- 关键词:抗争女人
- 辨进化论与历史进步观——兼谈其在中国传播之初的混用与剥离
- 2007年
- 进化论与历史进步观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现代理论,然而它们在中国现代之初的传播过程中被长期混用,这种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思想界在思考诸多现代问题,甚至在考虑中国现代化道路时出现思维混乱的局面。这种局面下,鲁迅在上个世纪初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其对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剥离就显得弥足珍贵,他甚至已经为我们的现代化指明了某种道路。
- 刘春勇
- 关键词:进化进化论历史进步观主体形而上学
- 鲁迅的仇猫被引量:1
- 2007年
- 在鲁迅的私生活中,他的仇猫是有名的。他曾经就仇猫写过好几篇文章,来反复解释他仇猫的原因,言语迂回而曲折。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鲁迅的仇猫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心态隐秘的一面。由于婚姻的不幸,鲁迅长期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性格上的某种缺陷,譬如说多疑、敏感。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性格缺陷又未始不是鲁迅的长处之所在。
- 刘春勇
- 关键词:多疑
- 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阅读史视野下的《三体》写作考论
- 2022年
- 阅读史不仅呈现了刘慈欣的阅读资源与阅读偏好,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刘慈欣文学风格的生成,以及《三体》的诞生前史。在刘慈欣从“科幻迷”成长为科幻作家的过程中,阅读偏好、特殊感受能力、对话愿望产生了重要作用。他偏爱那些用科学描绘想象世界、展现宇宙科学美的作品,以凡尔纳、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作家的科幻作品为学习资源,塑造了壮丽雄浑的三体世界。
- 刘春勇黄音琪
- 关键词:阅读史
- 再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史”
- 2007年
- 从史学史的角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秉持历史叙述所必须的史笔精神,同时,作者应具非凡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要力求找出新文学发展中的具有民族品质的内容。
- 刘春勇
-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史治史艺术性
- “杂”之于鲁迅:论鲁迅的晚期写作——以《故事新编》为中心被引量:5
- 2018年
- 鲁迅于1920年代中后期放弃以小说为重心的"纯文学"创作而转向"杂"文写作。"杂"之写作对于鲁迅而言,是相对于现代"文学"之"纯"而言的,其实质是避免因"文学"之"纯"而带来的美学与生活伦理的"窄化",以及重新找回写作的"实用性"与"行动性"。另一方面,"文学"之"纯化"所带来的"认真"与"紧张"也是鲁迅所警惕的。晚期《故事新编》中的"不认真"的"油滑"写作在叙事方面实践了鲁迅的"杂"之写作的理念。"杂"之于鲁迅不仅是一种写作美学,更成其为一种生活与政治的伦理,"杂"之理念是一种"留白/有余裕"的战斗生活/政治。
- 刘春勇
- 关键词:行动性留白《故事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