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韬帅

作品数:48 被引量:205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1篇动脉
  • 24篇冠状
  • 24篇冠状动脉
  • 20篇动脉旁路
  • 20篇动脉旁路移植
  • 20篇旁路移植
  • 20篇冠状动脉旁路
  • 20篇冠状动脉旁路...
  • 19篇动脉旁路移植...
  • 19篇移植术
  • 19篇旁路移植术
  • 19篇冠状动脉旁路...
  • 16篇外科
  • 14篇心脏
  • 14篇手术
  • 13篇心病
  • 13篇冠心病
  • 11篇心肌
  • 10篇疗效
  • 9篇二尖瓣

机构

  • 47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武汉华中理工...
  • 1篇邹城市人民医...

作者

  • 48篇刘韬帅
  • 42篇董然
  • 30篇郑居兵
  • 26篇李扬
  • 23篇赵洋
  • 17篇张魁
  • 12篇陈宝田
  • 11篇宋跃
  • 10篇华琨
  • 6篇曹剑
  • 6篇周宁
  • 5篇屈正
  • 4篇吴立松
  • 4篇黄琦
  • 3篇党海明
  • 3篇刘东
  • 3篇许斌
  • 3篇裴金凤
  • 2篇孟旭
  • 2篇芮宏亮

传媒

  • 14篇心肺血管病杂...
  • 6篇中国医药
  • 5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激光医学...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3±8.3)岁。结果 43例(71.7%)穿孔位于心尖部,11例(18.3%)位于后间隔,6例(10.0%)位于前间隔。单支冠状动脉病变24例(40.0%)。术前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23.3%),室间隔穿孔至外科手术时间为48.3(3~217)d。所有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其中53例(88.3%)患者同期行室壁瘤缝闭或切除,49例(81.7%)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为2个)。术后在院并发症包括8例(13.3%)死亡、8例(13.3%)心力衰竭、5例(8.3%)心室颤动、3例(5.0%)心脏压塞、11例(18.3%)二次开胸以及11例(18.3%)残余分流。除8例在院死亡患者以外,其余52例治愈出院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患者2年和5年生存率为95.8%,8年生存率为89.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包括3例(5.8%)死亡、5例(9.6%)心力衰竭、2例(3.8%)心肌梗死、4例(7.7%)脑血管事件。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外科手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术期死亡率虽高,但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仍可达到满意的远期疗效。
刘韬帅刘卫业黄柱辉赵洋郑居兵董然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外科修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估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远期效果,以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822例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治疗,其中750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72例同期行二尖瓣修复(MVP)或二尖瓣置换术(MVR)(CABG+MV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5:1匹配),共有3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CABG组320例,CABG+MV组64例。通过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外科治疗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19例,其中CABG组17例(5.3%),CABG+MV组2例(3.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围术期发生MACCE事件21例,其中CABG组18例(5.6%),CABG+MV组3例(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3)。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1.48±21.59)个月,期间死亡59例,其中CABG组50例(15.6%),CABG+MV组9例(1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随访期间发生MACCE事件80例,其中CABG组67例(20.9%),CABG+MV组13例(20.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1)。累积生存率(P=0.88)及MACCE事件免除率(P=0.77)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单纯行CABG术与CABG+MV术相比,近远期疗效相当。
许士俊刘韬帅付威张魁董然
关键词: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中长期临床结果比较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中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治疗的252例大于8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OPCABG组。选择同期1∶1匹配252例实施PCI的大于80岁冠心病患者作为PCI组。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入院、再发心绞痛、再次接受血运重建、再次PCI。结果2组患者术前主要临床基线资料和病变血管数量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随访6(1,10)年后,2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但是在再次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入院、再发心绞痛、再次接受血运重建、再次PCI发生率等临床研究终点方面,OPCABG组明显低于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3/252)比7.1%(18/252)、1.3%(3/252)比4.8%(12/252)、11.4%(27/251)比15.9%(40/252)、8.4%(20/252)比17.1%(43/252)、1.3%(3/252)比4.4%(11/251)、1.3%(3/252)比4.4%(11/252)](均P〈0.05)。结论在大于80岁的冠心病患者中,OPCABG与PCI的中长期生存率相似,而生存质量上OPCABG获益更大。
刘韬帅陈宝田董然郑居兵赵洋李扬华琨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16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药物组56例(48.3%),手术组60例(51.7%)。与手术组患者相比,药物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比例高(69.6%vs.50.0%,P=0.038)、BMI高[(25.8±3.7)vs.(24.0±2.8)kg/m^2,P=0.032]、穿孔时间短[11.0(2.3,24.8)vs.45.0(26.5,69.5)d,P=0.001]、休克状态比例高(57.1%vs.11.7%,P=0.001)、急性左心力衰竭比例高(75.0%vs.31.7%,P=0.001)、呼吸机支持比例高(23.2%vs.3.3%P=0.002)、药物使用率高[血管活性药物(73.2%vs.31.7%,P=0.001)、心律失常药物(28.6%vs.3.3%,P=0.001)]、利尿药物(98.2%vs.76.7%,P=0.001)、硝酸酯类(92.9%vs.68.3%,,P=0.001)。药物组和手术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85.7%和13.3%。随访结果显示,药物组MACCEs(50.0%vs.19.2%)、死亡事件(25.0%vs.5.8%)高于手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心力衰竭事件(13.5%vs.零)和心肌梗死事件(3.8%)发生率高于药物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赵洋刘卫业黄柱辉李扬刘韬帅董然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药物外科手术
VEGF基因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联合疗效的实验研究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NL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作为因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等原因不直接受PTCA或CABG的晚期重症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而且,不少研究者相继开展了TMLR联合生长因于/...
刘韬帅
关键词: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慢性缺血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血管密度
文献传递
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对肺动脉高压及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PPM)的发生情况,及PPM对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及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11.7)岁,均为持续性房颤心律。手术方法为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加Cox-mazeⅢ°房颤射频消融术,使用的人工瓣膜包括机械瓣22例,生物瓣7例。术后计算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IndexedEOA,EOAI),并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将EOAI≤1.2cm2/mm2定义为瓣膜不匹配,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肺动脉高压。结果:无手术及随访期死亡。随访12~36个月,平均(21.3±7.6)个月。29例患者中17例手术后有效瓣口面积(EOAI)≤1.2cm2/mm2,PPM发生率为58.6%,无PPM(Non-PPM)12例。PPM组与Non-PPM组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为(51.4±9.8)mmHg及(35±6.7)mmHg(P<0.01);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分别64.7%(11/17)及33.3%(4/12),P<0.01;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35.3%(6/17)及25%(3/12),P<0.05;左心房经线分别减少到(50.7±11.2)mm及(42±10.4)mm,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术后PPM的现象较为常见。二尖瓣位PPM对患者术后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及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
董然陈宝田孟旭刘韬帅宋跃郑居兵裴金凤
关键词:二尖瓣替换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瓣膜病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056例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基本资料、手术过程、围术期合并症、住院费用及出院情况,并完成中远期随访。结果入组患者术前肌酐浓度为(184.56±145.93)mmol/L,肾小球滤过率为(34.57±12.61)mL·min^-1·1.73m^-2,其中CKD 3期739例、4期226例、5期91例。左主干病变183例(17.3%),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3.02±0.73)支。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936例(88.6%),平均完成冠状动脉吻合数(2.92±0.82)支。围术期病死率为64例(6.1%),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需透析患者83例(7.9%)、二次开胸止血率73例(6.9%)、围术期心肌梗死134例(12.7%)、新发房颤155例(14.7%)。术后随访率为92.2%,随访时间6(1,11)年,长期生存率93.6%,其中全因死亡58例,232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术后新增长期透析患者34例。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急诊手术、术前透析史、脑梗史、左主干病变与围术期死亡成正相关(P=0.039,0.037,0.020,0.009,0.000),而非体外循环手术与围术期死亡呈负相关(P=0.002);术前透析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及三酰甘油浓度控制不佳,随访期间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0.003,0.031)。结论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搭桥手术的风险高于普通患者,其中女性、急诊手术、术前透析史、脑梗史及左主干病变是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非体外循环可能是患者围术期恢复的保护性因素。此外,术前透析史、COPD病史及三酰甘油控制不佳则是术后中远期发
李扬董然芮宏亮刘韬帅郑居兵徐晓宇赵洋宋邦荣张魁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慢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AMI合并MR患者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42~75岁,平均(61.5±10.4)岁。EuroScore评分4~12分,平均5.8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无法行介入治疗。心功能平均3.1级(NYHA),心源性休克2例,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体表超声Doppler检查,根据反流面积及缩流径宽度,将MR分为1+~4+级,其中1+~2+级12例,3+级16例,4+级6例;根据反流部位及室壁运动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Carpentier二尖瓣反流功能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b型22例;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及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梗死对心脏结构造成的损伤程度,34例左心室舒张末径37~70 mm,平均(51±7.8)mm,其中>65 mm 6例。综合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径线决定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本组采用以下标准:(1)CarpentierⅠ型患者,如MR达到4+级;(2)Carpentier II型,MR为3+~4+级患者;(3)CarpentierⅢb型、MR为4+级同时左心室舒张末径>65 mm患者,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余均采用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本组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8例,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20.5±8)个月。结果:全组死亡2例(5.9%),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亡1例。搭桥根数平均为2.3根/例。完全再血管化27例(79.1%),不完全血管化7例(21.9%)。心功能分级平均1.06级(NYHA)。二尖瓣反流随访结果:28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组,12例MR完全消失或微量,13例MR为3+级患者手术后减少为微量到少量,MR矫正成功率为89.3%;3例MR无改善或恶化,均为不完全血管化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1例术后为MR 2+级,4例MR消失。结论:通过综合分析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决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
董然陈宝田何怡华侯晓彤刘韬帅党海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反流心脏外科手术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及远期疗效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疗效,讨论对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4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11~50岁,平均年龄(29.0±11.5)岁。破口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4例,无冠状动脉窦9例。破入右心室30例,右心房8例,右心室及右心房3例,破入室间隔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三尖瓣反流6例,房间隔缺损4例,二尖瓣反流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赘生物1例。全部患者于心肺转流下行窦瘤修补及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5例,包括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随访6~120个月,平均(68.0±17.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第6、8年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进展为Ⅱ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早期手术,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并长期随访。
董然陈宝田孟旭刘韬帅宋跃郑居兵何怡华
关键词:VALSALVA窦心脏外科手术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成新生心肌的能力被引量:1
2003年
刘韬帅屈正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冠心病生物学特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