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姚宇

姚宇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下颌
  • 3篇少年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青少年
  • 3篇颌关节
  • 3篇颞下
  • 3篇颞下颌
  • 3篇颞下颌关节
  • 3篇下颌关节
  • 3篇机体
  • 3篇计算机体层
  • 3篇计算机体层摄...
  • 3篇计算机体层摄...
  • 2篇牙合
  • 2篇细胞
  • 2篇后牙
  • 2篇骨面型
  • 2篇错(牙合)
  • 1篇牙槽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口腔医...
  • 1篇广州市红十字...

作者

  • 8篇姚宇
  • 5篇王大为
  • 5篇麦理想
  • 4篇蔡斌
  • 4篇张志光
  • 3篇谢彬
  • 3篇翁嘉华
  • 2篇何旭顺
  • 2篇冯志才
  • 1篇郑有华
  • 1篇朱双林
  • 1篇于潇楠
  • 1篇刘文静
  • 1篇陈悦娜
  • 1篇张晟
  • 1篇张弘
  • 1篇潘桂芬
  • 1篇孙佳栋

传媒

  • 5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Twin-block和Ⅱ类牵引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 比较Twin-block和Ⅱ类牵引对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髁突形态的影响,探讨二者颞下颌关节改建机制的异同,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0例替牙列晚期至恒牙列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利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随机分为Twin-block组、Ⅱ类牵引组与对照治疗组(采用固定矫治且过程中不采用Ⅱ类牵引或固定功能矫治措施),每组各20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拍摄锥形束CT,比较各组髁突形态及关节间隙的治疗前后差异及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后3组髁突短轴与髁突上部高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n-block组[(8.51±1.48)和(7.39±1.42) mm]和Ⅱ类牵引组[(8.44±1.03)和(7.24±0.89)mm]均显著大于对照治疗组[(7.47±1.27)和(6.47±1.56) mm](P<0.05),而Twin-block组与Ⅱ类牵引组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win-block组和Ⅱ类牵引组髁突短轴、髁突上部高度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其余各组关于髁突、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关节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关节间隙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和Ⅱ类牵引均可使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髁突短轴和髁突上部高度增加,但二者对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效果类似,治疗前后髁突与关节的位置关系并无显著变化.
麦理想姚宇张晟王大为张志光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颅面结构中腔内压力测量技术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颅面部中含有众多液腔性结构,腔内压力的平衡是维持生理功能的基础。组织腔内压力监测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针对包括颅内压及颞下颌关节内压在内的颅面部结构腔内压力的测量方法,并对颞下颌关节测压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姚宇张志光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青少年下颌后牙区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测量青少年下颌后牙区颊舌侧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的密度,探讨各部位间骨密度的大小关系。方法随机选择90例(男、女各45例)12~16岁的青少年CBCT扫描图像来测定其右侧下颌后牙区(从尖牙到第二磨牙的牙槽间隔)的颊舌侧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的密度。结果下颌颊侧牙槽骨骨皮质密度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加,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最高;下颌颊侧基骨骨皮质密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颊侧基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高于颊侧牙槽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舌侧基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高于舌侧牙槽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男女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密度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加,下颌基骨骨皮质密度比牙槽骨骨皮质密度高。该资料为选择种植支抗的部位和种植方法的评估提供了参考信息。
谢彬麦理想蔡斌姚宇翁嘉华何旭顺王大为
关键词:青少年牙槽骨基骨
NELL-1调控RUNX2的P1启动子诱导成骨分化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骨生长因子Nel样蛋白1(NELL-1)与骨核心转录因子RUNX2之间的调控机制。方法构建并产生含RUNX2的P1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系M2-10B4细胞,通过流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细胞记数值,观察不同浓度外源NELL-1蛋白对RUNX2的P1启动子的调控作用。茜素红染色半定量法检测NELL-1促进M2-10B4细胞成骨作用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ELL-1蛋白对小鼠M2-10B4细胞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结果当加入800和1600 ng/ml NELL-1蛋白时,NELL-1蛋白组绿色荧光蛋白细胞记数值分别较对照组增高82.09%、92.3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N800)=26.979,P_(N800)<0.05;F_(N1600)=28.410,P_(N1600)<0.01)。茜素红染色定量检测结果表明,800 ng/ml NELL-1组小鼠M2-10B4细胞较对照组产生的矿化结节升高约7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_(N800)=31.179,P_(N800)<0.01)。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NELL-1蛋白促进成骨相关基因骨核心转录因子RUNX2、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和碱性磷酸酶(ALP)表达上调。结论 NELL-1蛋白可以通过调控RUNX2的P1启动子促进RUNX2表达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
张弘姚宇孙佳栋于潇楠张志光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小鼠成骨分化
锥形束CT测量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腭部骨厚度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潘桂芬麦理想蔡斌姚宇陈悦娜王大为
关键词:锥形束CT矢状骨面型腭部
应用Mini Uni-Twin托槽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应用Mini Uni-Twin (MUT)托槽按Begg矫治技术理念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评估其临床矫治效果并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 选取16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MUT托槽早期结合Begg矫治理念和后期应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平均疗程为(16.3±2.6)月.治疗后U1-SN角减小17.94°,U1-NA和L1-NB距离分别减小6.83 mm和1.98 mm,前牙覆(牙合)和覆盖分别减小1.94 mm和6.84 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MUT托槽结合Begg矫治技术的理念可高效应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冯志才翁嘉华蔡斌朱双林麦理想姚宇谢彬王大为
关键词:MINI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
人颞下颌关节中滑液碎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关节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姚宇孙养鹏刘文静郑有华张志光
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种植钉的植入角度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1)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0.05,低角型最大,高角型最小);(2)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0.05);(3)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0.05)。结论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骨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姚宇蔡斌麦理想冯志才翁嘉华谢彬何旭顺王大为
关键词:植入角度垂直骨面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