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敏 作品数:73 被引量:1,301 H指数:2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历史地理 更多>>
13万年以来地磁极性事件在大同黄土剖面的记录 Gothenburg,Mono Lake和Laschamp地磁极性漂移以及Blake极性事件是迄今发现的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主要地磁极性事件。它们分别记录于不同地区的沉积物或熔岩中,目前对这些地磁事件分布特征即全球性还是区域... 石采东 孙继敏 刘青松文献传递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被引量:54 1996年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孙继敏 刘东生 丁仲礼 刘嘉麒关键词:毛乌素沙漠 中国黄土事件地层学 丁仲礼 杨石岭 孙继敏 余志伟 熊尚发 研究目标为:确定260万年来黄土记录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得到事件地层学的完整序列,同时综合多个剖面的气候记录,给出类似于深海Specmap的古气候曲线;研究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的旋回、振幅、周期、相位、转型事件等特...关键词:关键词:黄土高原 古气候 黄土高原过去130ka来古气候事件年表 被引量:56 1998年 在我国沙漠_黄土过渡带分别研究了榆林蔡家沟、横山石峁、会宁李家塬和定边姬塬 4个黄土剖面 ,得到过去 130k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 ,并从中识别出轨道尺度、万年左右尺度、千年尺度和千年至百年尺度这 4类古气候事件 ;运用最新研制的“自动轨道调谐时间标尺” ,分别估计了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时代 ,并由此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过去 130ka来古气候事件年表 . 丁仲礼 孙继敏 余志伟 刘东生关键词:黄土高原 古季风 土壤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992年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分解、合成、迁移和累积等过程都留有气候变迁的记录。近几年来,土壤碳酸盐(特别是成壤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作反演古气候、古植被演替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理在于土壤碳酸盐与成壤环境之间达到同位素平衡。但要求土壤碳酸盐形成后未受后期的成岩作用改造, 孙继敏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组成 古气候 黄土风化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风化淋滤模拟实验 孙继敏关于点苍山“大理冰期” 被引量:9 2007年 云南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通过文献查询明确了大理冰期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基于多次的实地考察,对云南点苍山冰川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冰川活动可靠的年代序列,明确了冰川发育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点苍山最早的冰川活动发生于30~40 ka BP,之后经历了末次冰期晚阶段、晚冰期、新冰期等各次冰川前进,直至1.2~1.5 cal ka BP前后冰川最后消失.空间上,该地区的冰川活动仅局限于海拔3600m以上的主体部分,低海拔及其周边山体上没有冰川发育. 杨建强 崔之久 易朝路 孙继敏 杨利荣关键词:冰川地貌 绝对年龄 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被引量:49 1995年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明,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不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土之下的古风成砂。如果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孙继敏 丁仲礼 袁宝印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历史时期 沙漠化 2.6Ma前后中国北方大气环流格局的重组:黄土-红粘土序列的粒度证据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晚第三纪红粘土沉积与其上覆黄土一样,也为风成成因。因此,中国北方连续风成沉积已从2.6 Ma下推到7.0 Ma前后。为比较中国北方晚第三纪与第四纪时期大气环流格局的差异,我们对黄土高原9个黄土剖... 丁仲礼 杨石岭 孙继敏关键词:黄土 红粘土 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新生代地层年代、古环境与古高度研究综述 2024年 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显著的地貌变化就是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长期以来,关于碰撞的起始时间、碰撞方式与过程以及古高度等均有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针对近年在古高度重建方面最受关注的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年代学、古环境演变以及古高度重建方面的进展和分歧.首先,伦坡拉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年代近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和丁青组地层陆续发现了10层左右的凝灰岩,为限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很好的绝对年龄约束,牛堡组的时代已经从此前的古新世-始新世调整为始新世-早渐新世,丁青组则为晚渐新世至晚中新世.其次,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植物化石揭示了早始新世晚期(47 Ma)为热带亚热带湿润的森林环境,始新世晚期(39 Ma)则为亚热带开阔森林环境.丁青组的植被类型以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丁青组中、下部地层记录了40万年准周期的干湿旋回,表明地球轨道的长周期偏心率波动驱动了该时期伦坡拉盆地的古降水变化;而丁青组上部的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4 Ma以来高原中部发生的降温与干旱增强事件,而且该事件是对14 Ma以来东南极冰盖扩张、全球持续变冷事件的响应.此外,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中段及丁青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近年,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证据(包括植物大化石与孢粉)表明,伦坡拉盆地在晚始新世的古高度基本在2000~2700 m左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初期(26~20 Ma)的古高度为3000~3200 m.即便到晚中新世早期的12 Ma,水生浮叶植物的证据表明,伦坡拉盆地古湖面的最大高度为3400 m,由此表明伦坡拉盆地的海拔高度很可能在晚中新世以后仍有1200 m左右的上升. 孙继敏 李建国 李建国 刘卫国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伦坡拉盆地 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