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西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190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沟壑
  • 5篇土壤质量
  • 4篇黄土高原
  • 4篇黄土高原沟壑...
  • 4篇高原沟壑区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质量评价
  • 3篇果园
  • 2篇园土
  • 2篇耕地
  • 2篇果园土壤
  • 1篇氮分布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养分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碳库
  • 1篇玉米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海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1篇岳西杰
  • 10篇王旭东
  • 9篇葛玺祖
  • 4篇黄婷
  • 3篇王彩霞
  • 1篇和文祥
  • 1篇郝明德
  • 1篇陈鲜妮
  • 1篇孙汉印
  • 1篇王勇
  • 1篇姬强

传媒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现代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微团聚体分布以及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旋耕、秸秆覆盖深松处理提高了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而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对特征微团聚组成比例的影响较小。与传统耕作比较,旋耕、深松处理均能提高较大粒级微团聚体中(0.050-0.25 mm和0.010-0.05 mm)有机碳及全氮含量,而免耕使0.010-0.05 mm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所降低;旋耕、深松和免耕对小粒级微团聚体(〈0.01 mm)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0.050-0.25 mm和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全氮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与〈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含量不相关;土壤全氮与0.05-0.25 mm粒级的全氮、有机碳显著相关。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0.050-0.2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间显著正相关,而〈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其它粒级的碳、氮间不相关。从土壤微团聚体中碳、氮的分布考虑,旋耕、深松是当地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黄婷王勇王旭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团聚体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形态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和活性的影响,以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历时7 a不同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高、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松结态、稳结态、紧接态有机碳含量,并计算了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松/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在小麦秸秆高留茬情况下,无论玉米秸秆是否还田,旋耕、深松和免耕处理均既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能提高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和松结态有机碳含量,并提高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而深松和旋耕的效果比免耕明显,是关中地区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活性有机碳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沟壑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以长武县耕地土壤为例被引量:83
2010年
以陕西省长武县所处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活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粘粒、CE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等12项指标,建立了黄土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采用客观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两种类型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了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发现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把由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与利用偏相关系数法计算出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两者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在该地区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是客观可行的。各因子的隶属度表明,活性有机质是该地区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全氮次之。几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土壤质量表明,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的,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比较发现,塬面的土壤质量相对最高,坡地(梯田)次之,河滩地相对最低。
黄婷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黄土沟壑区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被引量:8
2012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葛玺祖岳西杰孙汉印姬强王旭东
关键词:有机碳果园有机碳储量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被引量:7
2009年
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果园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现状,运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分析果树种植中土壤质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质量标准。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以5~15年果园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果园0~2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优于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
黄婷王旭东王彩霞岳西杰
关键词:果园黄土高原沟壑区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形部位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介于东经107°38′~107°58′,北纬34°59′~35°18′,为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海拔高达1200m,年均降雨量578.5mm,年均气温9.1℃,无霜期171...
岳西杰
关键词: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质量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农田果园
文献传递
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44
2012年
在关中平原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上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用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低秸9 375 kg.hm-2,中秸18 750 kg.hm-2,高秸37 500 kg.hm-2)、间接还田(厩肥,37 500 kg.hm-2)的长期定位试验21 a,观测和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氧化稳定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2%(低秸)、24%(中秸)、41%(高秸)和39%(厩肥)。施用秸秆和厩肥21 a,土壤有机碳累积系数平均分别为5.6%和7.2%。秸秆直接还田和厩肥均使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胡敏酸的能态升高且保持相对稳定。以上结果表明,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也能明显改善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质量,是提高农田固碳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
陈鲜妮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塿土玉米秸秆还田
改进AHP模型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陕西省长武县耕地为例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土壤酶活性、粘粒、阳离子交换量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权重系数,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以指数标度法作为改进应用于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有效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避免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过程。与用偏相关系数确定权重相比,层次分析模型使土壤质量各指标的权重区分度更加明显,避免权重平均化的趋势。根据两种权重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进行方差检验(P=0)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评价结果显示,长武县土壤质量受地形部位影响较大,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19~0.71之间,有75.2%的土壤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有17.9%的土壤质量处于贫瘠状态。
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及坡位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2g·kg-1,属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平均为0.9g·kg-1,达到中等偏高的水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在地形部位上表现出塬面>坡地>河滩地的变化趋势。农田和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相当,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下降趋势。土壤速效磷达到中等偏高水平,速效钾达到了高肥力水平,在不同地形部位上表现为河滩地>坡地>塬面。土壤速效钾、速效磷为果园土壤高于农田土壤,且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有累积趋势。
黄婷葛玺祖岳西杰和文祥王旭东郝明德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养分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被引量:10
2011年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土壤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包括土壤养分、环境因子、微量元素和生物酶活性等在内的14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以GIS为平台,划分并绘制了长武县土壤质量等级分布图,实现了县域土壤质量的可视化表达,对整个县域的果园和农田土壤质量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结果显示:在同一地形部位上,果园的土壤质量总体上优于农田;在同一种植方式上,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的依次循序为塬地〉河滩地〉坡地.从整个县域尺度上来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布在0.195~0.710之间,处于Ⅲ、Ⅳ、V等级的土壤仅占27%,而处于Ⅱ等级的土壤却占到总面积的59.7%.该地区的土壤质量状况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受地形部位影响比较大,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质量.对长武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县域土壤质量状况做了分析与评价.
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GIS黄土丘陵沟壑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