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雄
- 作品数:16 被引量:24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子束CT在健康国人心血管正常径线测量及功能值分析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被引量:24
- 1998年
- 目的用电子束CT(EBCT)测量国人心血管正常解剖径线及心功能值。方法50例健康人(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7.7岁),利用EBCT横断和心脏短轴电影扫描,分别测量主动脉、肺动脉、左心房和左心室径线,以及左心室心肌厚度、心肌增厚率等;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walstudy),计算左、右心室各功能指标。结果得到EBCT心脏电影扫描各主要参数;正常国人主、肺动脉、左心房室及心肌径线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心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和心指数(CI),男性大于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肌块重量(MyM),男性大于女性,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EBCT是心血管解剖和心功能值计算的准确定量方法。
-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白桦荆宝莲曹程何沙任力
- 关键词:电子束CT心血管系统心室功能
- 心血管病CT诊断的系列研究
- 戴汝平吕滨何沙白桦杨有优张少雄曹程崔炜
- 2001年12月~2005年8月,由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进行了研究。在引进和使用电子束CT(EBCT)以前,普通CT不能用于临床上对心血管病的检查和诊断。该项目总结了EBCT临床应用于3.4万...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血管病CT诊断冠状动脉成像血管三维重建血流分析
-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被引量:4
- 1997年
-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曾筝徐仲英谢若兰凌坚赵世华张岩张少雄崔炜朱杰敏郑宏白桦杨玉萍郝宝健荆宝莲刘玉清我院自1982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以来,至1995年12月共为1231例16种心血...
- 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曾筝曾筝谢若兰徐仲英赵世华谢若兰张少雄凌坚朱杰敏赵世华白桦张岩张岩张少雄刘玉清
- 关键词:介入疗法
- 先天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电子束CT诊断被引量:15
- 1999年
-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tomography,EBCT) 对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 例EB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连接进行回顾性分析。EB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为3 mm ,扫描时间为100 毫秒,所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所有患者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进行三维重建。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8 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有2 例尚有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EBCT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10 例,其中心上型6 例,心脏型4 例;心血管造影漏诊3 例,超声心动图漏诊5 例。EBCT诊断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4 例,心上型及心下型各1 例,心脏型2 例,均未作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漏诊2 例。完全型及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各有1 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EBCT结果完全相同。结论 EBCT较常规心血管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可明显提高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检出率,对本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张少雄戴汝平白桦何沙荆宝莲
- 关键词:肺静脉异位连接CT电子束先天性心脏病
- 电子束CT心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2000年
- 电子束CT(EBCT)是心血管影像学新技术,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引进设备的条件下,大力开发和探讨EBCT检查心血管病的最佳成像技术和心血管造影方法,在实验基础上开发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优选三维重建方法,提高图象质量,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重点对冠心病,包括EBCT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随访;对大血管病、先天性管造影及图像重建,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取代有创性心算管造影的可能性,探究其实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戴汝平白桦张少雄吕滨何沙曹程荆宝莲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电子束CT三维重建
-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9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 ,并有心血管造影和 (或 )手术结果的 2 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16例行心血管造影。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5个月至 70岁 ,平均 15 5岁。除 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 ,19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 ,其中 1例同时行单层平扫和电影序列 ,1例加行电影序列。结果 2 0例中 ,EBCT提示 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征象并做出正确诊断 ,包括 5例起源分布异常、6例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和 8例冠状动脉瘘 ;造影 16例确诊 15例。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经 χ2 检验 ,χ2 =0 32 ,P >0 0 5 )。
- 杨有优戴汝平荆宝莲何沙曹程张少雄白桦陈瑶
-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电子束CT
-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2
- 1998年
-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方法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血管显示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CABG术后患者,平均术后17个月(7天~120个月)接受了EBCT检查;80例中,男72例,女8例,年龄32~76岁,平均56±8岁。搭桥血管共204支,其中乳内动脉桥(IMA)46支,大隐静脉桥(SVG)158支。扫描方法均采用单层增强扫描(SSM)和血流扫描;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三维图像均与手术结果做了对照,其中6例有术后造影检查结果。结果80例E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根据搭桥血管三维图像及其血流曲线,204支搭桥血管中有163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79.9%;其中,46支乳内动脉桥中42支通畅(占91.3%),158支大隐静脉桥中121支通畅(占76.6%)。6例有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1支桥有5支发生了阻塞,与其EBCT结果一致。结论(1)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状动脉搭桥血管解剖结构,是评价搭桥血管通畅的有效的无创方法;(2)EBCT血流扫描,可以提供搭桥血管血流的定量数据,是评价血管三维重建定量诊断的补充;(3)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搭?
- 戴汝平吕滨张少雄曹程何沙白桦荆宝莲
-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电子束CT血管造影术
-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5
- 1998年
- 目的建立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ngiography)常规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5年7月至1996年12月经EBCT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共189例,男152例,女37例,其中68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增强扫描方法(SSM),心电门控采像;腹主动脉扫描采用连续容积扫描方法(CVS),无心电门控。三维重建方法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多层面或曲面重建法(MPR/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结果189例主动脉病变包括各型夹层动脉瘤97例,真性动脉瘤26例,假性动脉瘤8例,马凡综合征39例,大动脉炎5例,各种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14例。68例与手术对照,EBCT诊断符合率为97%。结论EBCT血管造影图像时间分辨率高,消除了呼吸及运动伪影,可以明确诊断各种主动脉病变;三维重建图像利于整体直观地显示病变,帮助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方面,可望取代有创的常规血管造影。
-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白桦何沙荆宝莲曹程任力
- 关键词:主动脉病变血管造影术电子束CT
- 电子束CT在肺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评价(附五例报告)被引量:36
- 1999年
-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溶栓或手术治疗前后电子束CT(EB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3例急性PE行静脉溶栓治疗,2例慢性PE行肺动脉血栓及内膜清除术,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2周内行EBCT增强连续容积扫描,慢性PE尚作EBCT心脏电影。结果3例急性PE中2例在溶栓后EBCT复查示病灶基本消失,另1例首次溶栓后EBCT示病变无显著变化,遂更改治疗方案而奏效,血栓消失;2例慢性PE经手术治疗,EBCT证实病灶基本清除,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EBCT对PE溶栓及手术治疗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也是治疗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 张少雄戴汝平程显声吴清玉杨有优何建国荆宝莲何沙白桦吕建华曹程
- 关键词:肺栓塞电子束CTCT血栓切除术
- 人尿激酶原cDNA在牛内皮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 1996年
- 本实验将人的尿激酶原(Pro-UK)cDNA导人体外培养的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EC),得到了表达该基因的转化细胞,以期覆盖血管内支架或小口径人工血管(<4mm)等移植物达到防止血栓形成,提高移植物通畅率的目的。利用磷酸钙盐沉淀法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N2-CMV·UK导人包装细胞PA317,获得了含有重组逆转录病毒(Pro-UKRNA序列)的培养上滑。用机械刮取胎牛主动脉内腔面分离EC,进行常规培养。用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7代以内的牛EC,并经G4l8筛选得到抗性细胞。Southernblot分析表明ProUKcDNA已整合进EC基因组。以鼠抗人的Pro-UK单克隆抗体为一抗,作细胞免疫组化分析(L5A8法),抗性细胞胞浆中出现阳性棕色颗粒,对照细胞为阴性结果。溶圈实验测得尿激酶原分泌量约为23U/106细胞/24小时。上述结果证明人Pro-UKcDNA已整合入牛EC基因组,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作用。
- 康宁玲赵秀文张少雄杨芳丁金凤
- 关键词:内皮细胞血管成形术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