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嵩午

作品数:108 被引量:1,136H指数:2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领域

  • 96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6篇小麦
  • 42篇冷型小麦
  • 29篇温度
  • 19篇稻米
  • 19篇冠层
  • 19篇冠层温度
  • 16篇叶片
  • 15篇水稻
  • 13篇灌浆
  • 12篇干旱
  • 11篇气候
  • 11篇结实期
  • 10篇育种
  • 9篇稻米品质
  • 9篇性状
  • 8篇蒸腾
  • 8篇生物学
  • 8篇小麦育种
  • 7篇生理特性
  • 7篇施肥

机构

  • 8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2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铜川职业技术...

作者

  • 106篇张嵩午
  • 42篇王长发
  • 22篇苗芳
  • 20篇冯佰利
  • 18篇周春菊
  • 11篇刘党校
  • 9篇王林权
  • 7篇严菊芳
  • 6篇贾志宽
  • 6篇张宾
  • 5篇高小丽
  • 5篇程方民
  • 5篇许秀娟
  • 4篇吴永常
  • 4篇朱碧岩
  • 3篇周德翼
  • 3篇郝彦宾
  • 3篇高金峰
  • 3篇姚有华
  • 3篇张荣萍

传媒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西北农业大学...
  • 7篇生态学报
  • 7篇西北农业学报
  • 6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3篇中国科学基金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7篇2005
  • 8篇2004
  • 6篇2003
  • 7篇2002
  • 7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胚乳充实特性研究初报被引量:7
2002年
通过剪叶去穗试验探讨了小麦籽粒从乳熟始到面团期不同小穗位、不同粒位籽粒胚乳的容积扩充和物质填充特性以及源库改变对不同小穗位、不同粒位籽粒胚乳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部位相同粒数的小穗间,下部小穗籽粒胚乳的容积扩充量和物质填充量大于上部小穗同一粒位;不同类型小穗的相同粒位间,3粒小穗大于2粒小穗,2粒小穗又大于1粒小穗;同一小穗不同粒位间,3粒小穗的第2粒位最大,基部粒位次之,最上粒位最少;2粒小穗相应粒位的籽粒胚乳相差不大;胚乳充实量大的小穗位、粒位,更突出表现在胚乳的容积扩充量上,这导致胚乳充实比的下降,相反则导致上升。(2)剪叶去穗后,籽粒胚乳的各种参数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去穗处理籽粒胚乳容积扩充量和物质填充量均变大,但胚乳充实比变小;剪叶处理籽粒胚乳,与上面各种参数的变化相反。这是因为容积扩充量更为敏感,变化幅度更大。
张荣萍王长发张嵩午
关键词:小麦粒位
冷型小麦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冷型小麦的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开花前功能叶片和穗部具有较高的磷素积累量;开花后的吸收积累量也较大,比暖型小麦高24.4%;成熟期冷型小麦子粒中磷素积累量在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分别比暖型小麦高6.3%、11.1%、18.5%和50.6%;植株磷素总积累量趋势与子粒一致。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属于高效吸磷基因型,暖型小麦属于低效吸磷基因型;而且冷型小麦磷素积累量对氮、磷肥均有较高的响应度,属于高效高响应吸磷基因型。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
关键词:冷型小麦施肥
冷型小麦的表观特征及其和代谢功能的关联被引量:36
1999年
冷型 小麦 是一 种冠 层温 度持 续偏 低的 小麦, 于80 年代 后期 发现 。此 种类 型小 麦的 叶片功能期 较长,时 间距较短 ,麦芒转 黄速 度 较慢 。上 述表 观特 征 和内 部代 谢 功能 有着 密 不可 分 的关系,表现 在蛋白 质氮含量 、气孔传 导、蒸腾速 率、过氧 化氢酶 活性、丙二 醛含 量和 净光 合率 等方 面均较优越 。根据冠 层温度 和表观特 征可较准 确地识 别具有良 好代谢 功能的冷 型小麦材 料。
张嵩午王长发周纯菊刘正辉刘小勤
关键词:冠层温度冷型小麦代谢功能小麦
小麦低温基因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被引量:11
2008年
小麦低温基因型是一类具有偏低冠层温度(株温)的小麦,国内外已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证实自然界确有冠层温度偏低的小麦基因型存在;这些具有冷温特征的小麦基因型和其它一般小麦材料相比在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上占有优势,尤其代谢功能和细胞结构方面较为突出;在受到干旱、高温或连阴雨胁迫时,它们的一些重要性状的优势地位能够继续保持,具有广幅生态适应性;这些基因型的冠温所以偏低和第二热源温度偏低、植株活力较好密切相关;它们偏低的株温可以遗传,通过和其它小麦材料杂交,能对后代的温度状态产生较好影响,尤其小麦冷温供体——冷源的发现,更为产量又高又稳且质优质稳的小麦低温品种的培育创造了良好条件。小麦低温基因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前途十分广阔。
张嵩午王长发
关键词:小麦生物学特性育种
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研究被引量:45
1992年
在全国13个点、19个品种多播期试验基础上,对稻米垩自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天的日均温是影响稻米垩白大小的主要气象因子。经对稻米垩白与齐穗后15天内均温关系的动态分析可知,稻米垩白随该时段温度提高而增大的拐点温度约为29℃(品种间略有差异),接近或超过该点温度,稻米垩白会突发性地增加。
贾志宽高如嵩张嵩午
关键词:水稻垩白形成气象生态
不同种质材料对杂交后代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遗传效应被引量:4
2003年
以具有不同温度类型的种质材料为亲本,采用6×6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宜杂交组合,对其杂交F_1、F_2代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冷型小麦为亲本配置的杂交组合,其F_1、F_2的CAT活性均表现出相对于以高温种质为亲本的F_1和F_2的优势,特别是灌浆成熟后期至末期更为明显。F_2代是一个分离世代,以冷型小麦为亲本的F_2代CAT活性总体水平表现较优,也意味着F_2代中生理性能较优的单株比较多,从而在F_2代中选出生理活性和抗逆性较优的单株的几率较大。
郝彦宾王长发张嵩午张宾
关键词:种质材料杂交后代过氧化氢酶小麦冷源
水稻结实期米质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34
1997年
通过对9个水稻品种、3个播期连续4年灌浆结实期中,稻米粒重和13个单一品质性状的观察分析表明,稻米综合品质在齐穗后先有一个近乎线性的快速增长期,30d以后品质变化(品种和播期间稍有差异)趋于稳定,用二次或三次回归曲线模拟效果最好,综合品质与粒重的变化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
唐永红张嵩午高如嵩王长发
关键词:结实期米质水稻
冷型小麦理论概述
2022年
冷型小麦是基于Ⅰ级和Ⅱ级气候系统背景下对Ⅲ级气候系统的一种适应性响应。本文从小麦Ⅲ级气候系统、小麦温度型和冷型小麦概念出发,概括介绍了冷型小麦理论基础,从小麦潜在库容、冷温状态、叶片逆向衰老、含有动力因素的小麦高产稳产模式等,剖析了冷型小麦抗逆增产的生态生理机制,意在逐步实现小麦对环境的深度适应,并从根本上提高小麦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水平。
张嵩午
关键词:冷型小麦
小麦温型现象研究被引量:109
1997年
通过多年来用红外技术对不同品种小麦群体温度进行连续观测 ,结果发现 ,小麦具有温型现象 .不同温度型的小麦在外部和内部性状上各有一些鲜明特点 .冷型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较暖型小麦为优 .功能叶的功能期长 1 0 .8% ,每株根数多 2 0条 ,旗叶的叶绿素含量、蒸腾率和净光合率分别高出 0 .1 389g·1 0 0 g- 1 ·FW、0 .0 0 35mol·m- 2 ·s- 1 和 4.71μmol·m- 2 ·s- 1 .由此可以认为 。
张嵩午
关键词:小麦性状
叶色倒置小麦的一些生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叶色呈倒置状态小麦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高产小麦育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具有叶色倒置现象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叶色倒置小麦中叶色正置茎和叶色倒置茎顶三叶的叶色、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千粒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叶色倒置小麦正置茎顶三叶叶色、源活性指标及千粒质量的变化规律与普通小麦相似;倒置茎顶三叶在接近乳熟后期时旗叶叶色等级高于倒二叶;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倒二叶>旗叶>倒三叶,并持续到小麦成熟;倒置茎籽粒的千粒质量均高于正置茎,且增幅明显。【结论】自然界存在叶色倒置小麦,倒置茎上旗叶的衰老先于倒二叶,且与此现象有关的生物学参数均发生了异常变化。
姚有华王长发张嵩午
关键词:小麦生物学参数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