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祥睿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对世界发展理论的贡献
- 2003年
-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从哲学视角构建了其社会发展理论;西方学人则在寻求其国家政策的理论依据中提出了各种发展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脱颖而出,为解决长期困扰着发展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为理解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范式,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 彭祥睿
-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 场域的逻辑:五四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
- 作为规范性的知识分子概念,往往负载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诸多价值期待与规范要求。人们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必得以思想为生活,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作为其所在社会的批判者和新价值的创立者,道德担当和批判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共...
- 彭祥睿
- 关键词: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政治生活
- 政治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及其说服——《正处》一文的政治文化取向分析
- 2007年
-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客观上实现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但如何带动文化模式与文化主题的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和政治体制迈向全新的目标,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正处》一文的酝酿及出炉置于这一转型大背景之下,不难读出其确立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主导地位的取向及以“说服”为主要思路解决政治生活矛盾的祈望。然而过于依赖政治本身的“说服”实践,却使得政治权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刚性化特征。
- 彭祥睿
- 关键词:毛泽东《正处》政治文化
- 三农问题中的“边缘思维”现象探微
- 2002年
- 从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看,我国长期以来在三农问题中存在着“边缘思维”现象,将三农问题置于与其它产业的关系中或在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中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解决。这种“边缘思维”现象的逐步形成及定格,以思维惯性左右着三农问题的思考方式及路径选择,使农民这一关键因素长期游离于中心之外,进而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对“边缘思维”的突破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农民认识的深入,二是加强农民自发趋势与制度创新的研究。
- 孙蕾彭祥睿
-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思维惯性
- 论中共党史研究中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 2003年
- 中共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这一界定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共党史研究中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也即学术规范的确立问题。本文从学理层次和实践层次探究了二者统一的可能性,并认为这一实在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为现实性,关键在于中共党史学者对史学价值的追求及对“错误认同”的规避。
- 彭祥睿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政治性学术性
- 构建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若干问题被引量:6
- 2015年
- 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纯粹修辞意义上的话语策略与表达技巧,实质涉及学科话语形态与中共历史这一实体内容的本质联系。当前语境下构建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首要的问题是重返党史学科的历史学意义追问,开启变革中共历史研究取向与学科话语体系的可能;同时需要处理好党史学科阐释体系的凝练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关系,区别党史学科与中共政治理论在术语、符号运用上的不同风格,妥善融合其它理论学科的概念、范畴。
- 彭祥睿朱志敏
-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
- 当代中国现代化目标历史演进的反思
- 2009年
- 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初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到当前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大课题,较好地处理了确立现代化目标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及指标化与系统性等诸多关系,也开启了反思现代化目标与现代化实践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彭祥睿
- 关键词:后现代
- 《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评介被引量:1
- 2006年
- 彭祥睿
- 关键词:中共历史学邓小平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历史学社会进步史学理论
- 附地而生的困惑——农民遭遇现代化进程被引量:2
- 2003年
- 城乡二元制在客观构成城乡之间的差异,走出农村的农民在城市谋生时并不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生存的根基,他们在心理和生活的归宿认识上仍然是“附地而生”的。“附地而生”的形成原因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对于所介入的城市没有什么感情,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利益,不在乎自己的道德失范行为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进城后的民工在由于社群关系的缺失而丧失了来自于社群内部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由于市民的公民心态没有成熟,进城的农民无法从市民那里获得必要的人文关怀。综合造成农民“附地而生”的原因,笔者提出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体系。
- 孙蕾彭祥睿
- 关键词:城乡二元制人文关怀城乡差异
- 知识分子政治生活的可能与限度——以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为参照
- 2013年
- 基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政治介入与行动取向,学术界多以学术与政治分流的现代视野考察之,每每扼腕于知识分子陷入政治太深,不能潜心于学术文化研究;特定历史主体,如梁启超、胡适等,亦曾多方检讨政治对个人乃至整个时代文化建设路向的干扰。然而,这种让知识人全然退出政治场域回到知识世界的祈向,多少带有意念建构的色彩。理性的态度或许应是明了知识阶层自身的特性,尊重其政治生活的可能,警惕其政治生活的限度。
- 彭祥睿
-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治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