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曾昭美

曾昭美

作品数:10 被引量:29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增暖
  • 4篇全球增暖
  • 3篇云量
  • 2篇温度
  • 2篇环流
  • 2篇海面
  • 1篇东亚气候
  • 1篇振荡周期
  • 1篇日较差
  • 1篇日照时数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暖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象
  • 1篇气压
  • 1篇区域气候
  • 1篇准两年振荡
  • 1篇温度分布
  • 1篇温度距平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曾昭美
  • 4篇章名立
  • 4篇严中伟
  • 2篇符淙斌
  • 2篇季劲钧
  • 1篇叶笃正
  • 1篇马柱国
  • 1篇华丽娟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大气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0年我国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统计被引量:32
1993年
近百年来的全球增暖可能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微量成分浓度的增加有关,但目前人们对于气候系统内部的各种反馈机制尚无充分的认识。利用现有的气候记录分析不同要素变化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云和辐射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云量增减会直接影响到达地面的日辐射,从而云与日照间存在紧密联系。Angell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总云量和日照百分率两者年平均相关系数达—0.92,这意味这两者可互作检验对方资料是否合理的依据。本文用我国云和日照资料考查二者及其它们与温度、日较差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曾昭美严中伟章名立
关键词:云量日照时数温度大气浑浊度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被引量:29
1996年
用实测资料分析东亚(20°-55°N,70°-140°E)气温变化,发现100年来在全球增暖的过程中,该区的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主要特点为冬季变暖,夏季略变冷。高纬度增温明显,中国的中部和中亚细亚到新疆一带降温,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控制因子不同有关,高纬度的变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有较大的关系,而副热带纬度的变化可能与副热带大型环流的长期变化有关。
章名立曾昭美季劲钧
关键词:区域气候全球增暖东亚气候温室效应气候变化
本世纪海洋云量变化与全球增暖问题被引量:10
1996年
本文分析了1900~1990年间全球海洋总云量。为消除资料序列中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序列被分为3个时段进行讨论。发现本世纪内与气候增暖的同时全球海洋云量有明显增加,但云量变化落后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4年,落后于全球平均海温1~2年,且云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气候带不同,这可能是不同气候带上主要云型不同,以致产生的辐射强迫效应不同。
曾昭美章名立
关键词:云量全球增暖海面温度海洋气象
本世纪全球增暖的显著性分析被引量:59
1999年
用Jones、Walace等人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和全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气温距平格点资料,通过相关和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趋势检验(以下简称MKT检验)发现:本世纪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暖是显著的,而热带、副热带海洋,尤其是印度洋近百年来增暖最稳定.北大西洋近几十年来的显著降温导致了西半球30°N以北大部分地区增暖趋势明显下降.与之相反,东半球欧亚大陆近几十年来冬季的强烈增温使地球增暖趋势大大增高。
曾昭美严中伟
关键词:全球增暖
最近530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旱涝指数之联系被引量:31
2005年
用Glueck 等人建立的1429~1983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简写为NAOI)序列, 分析了它与我国东部100个站1470~1999年共530年夏季旱涝等级序列(简称旱涝指数)的联系. 发现NAOI与我国东部几个区域平均旱涝指数(缩写为FDI)有很好的滞后相关. 北区及整个东部平均旱涝指数在滞后NAOI 2~3年时, 最大相关系数接近0.001的显著性水平. 中、南区负相关也达0.05~0.01的显著性水平. 最佳相关时段在1636~1742年(小冰期), 北区及整个东部地区两者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远超过0.001; 其次是1951~1999年, 北区、中区平均FDI与NAOI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在0.00~0.002之间. 功率谱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发现, 北区及东部的区域平均FDI与NAOI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年际、年代际乃至世纪尺度的振荡周期, 即4~5年、准10年、20~30年、50年左右、80~100年等. 用Mann-Kendall Rank Statistc方法检测发现, 在最近530年中, 北区及东部地区平均旱涝序列, 在不同时期存在非常显著的旱涝趋势变化及明显的年代际突变, 但NAOI在最近400余年中却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变化, 其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突变较我国FDI频繁得多. 这可能与NAOI重建序列极端值振幅较器测序列的振幅偏小有关.
符淙斌曾昭美
关键词:旱涝指数相关系数功率谱振荡周期
近百年来全球不同冷、暖期温度分布及环流特征被引量:10
1995年
本文用全球格点气温、海面温度、海平面气压等资料分析了本世纪以来四个不同冷暖时段(1906-1915,1936-1945,1966-1975及1979-1988年)的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着重讨论了不同冷、暖期之间温度距平场的分布特点、区域和季节差异以及海、陆变化的不同步性等。在温度的纬向谐波分析中发现冬季暖期,中、高纬度超长波活动盛行,表明10年尺度冷、暖的环流机制与天气尺度是一致的。
曾昭美章名立季劲钧
关键词:海面海平面气压温度距平环流特征
近40年中国云量变化的分析被引量:46
1993年
本文以中美气候合作研究采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长期性仪器记录的气候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了1950—1988年我国云量变化之概况.近40年来,除华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云量有所减少.ENSO时间尺度和QBO的年际振荡在大部分地区有所反映.我们发现,3—4年尺度的振荡信号在60和70年代特别微弱,80年代又开始增强,和北半球60年代降温及80年代增温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了某些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动和长期气候变化之间的一种可能联系.
曾昭美严中伟
关键词:云量厄尔尼诺准两年振荡
中国东部地区大城市和小城镇极端温度及日较差变化对比分析被引量:45
2006年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1961-2000年61个大城市站点和169个小城镇站点的逐日最高、最低温度资料,对比分析了大城市和小城镇的最高、最低温度和日较差极端值以及相对极端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城市最高、最低温度的极端值均高于小城镇。二者最高温度的极端最大值在90年代后显著升高,极端最小值40年来均显著增加;二者最低温度的极端值也随时间明显升高。在所分析时段,大城市和小城镇暖日和暖夜天数均显示出增多趋势;二者冷日和冷夜天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就总体而言,大城市暖日、暖夜、冷日、冷夜天数均多于小城镇。大城市日较差的极端值均比小城镇小,并且二者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大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较长日较差(日较差超过第95个百分位数)出现的天数显著下降,但相对较短日较差(日较差低于第5个百分位数)出现的天数明显上升。
华丽娟马柱国曾昭美
关键词:大城市小城镇
20世纪两次全球增暖事件的比较被引量:8
2003年
20世纪 2 0年代和 70年代全球出现了两次突变增暖 ,本文分析比较了这两次全球增暖的起源地 ,空间分布特点 ,影响范围 ,以及北半球增温和降温最大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等。发现 ,第一次全球增暖始于北半球新地岛西北、冰岛及以北的极地地区 ,主要增暖区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冰岛和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 ,主要增暖季节是夏季。第二次全球增暖最早可能始于南半球南印度洋海盆及南极大陆地区 ,增暖中心有明显向北半球方向移动的倾向并广泛影响到全球热带、副热带海洋 ,没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增暖差异 ;北半球第二次增暖比南半球约晚 1 0年 ,主要增温区在东亚大陆和北美西部 ,主要增暖季节在冬季。分析还发现 ,2 0世纪北半球增暖最强的东亚大陆、北美西北部和降温显著的冰岛、格陵兰岛、北大西洋以及中北太平洋等地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
曾昭美严中伟叶笃正
关键词:全球增暖大气环流
季风区——全球降水变化率最大的地区被引量:30
1997年
季风气候是全球一种主要的气候类型。全球低纬度带大约有一半以上地区盛行季风气候,有些地方还向中纬度有一定伸展。季风区是全球生物量最大的地区,同时居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季风区的气候变化对那里的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季风气候这个古老的科学问题近年来又受到了新的关注。
符淙斌曾昭美
关键词:降水季风生态系统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