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嘉
- 作品数:26 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癌组织中CD2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CD26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Super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9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CD26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26在胃癌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为67.8%(61/90),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0%(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旁正常胃黏膜腺上皮中均不表达;CD26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r=0.248,P=0.015)和pTNM分期(r=0.255,P=0.012)呈正相关。CD26在胃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及间质细胞中均无表达。Kaplan-Meier及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26表达、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pTNM分期为胃癌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和pTNM分期均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细胞中CD26表达、浸润深度并非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D26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作为胃癌侵袭能力、远处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早期诊断及负性预后因子的重要参考指标。
- 王文军何雷李佳嘉徐国祥徐五琴卢林明
-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CD26预后
- 卵巢交界性肿瘤中b-F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FGF-2)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BOTs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并与17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1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检测BOTs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b-FGF在BOT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4%,而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及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24.0%和77.4%。与BOTs相比,卵巢癌组织中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中b-FGF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FGF阳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高于阴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P<0.01)。b-FGF的表达与BOTs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分期、腹腔种植和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b-FGF可能参与BOTs新生血管形成,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BOTs的早期诊断、治疗,为判断BOTs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 李小飞张帆顾倩汪向明刘银华马少平李佳嘉
- 关键词:卵巢交界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合并腹膜神经胶质瘤1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OIT)合并腹膜神经胶质瘤病(G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OIT合并GP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CT示腹盆腔内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术中见肿瘤23.0 cm×12.0 cm×10.0 cm,呈囊实性,有蒂,且与左附件粘连,盆腔、网膜表面布满直径0.1~0.3 cm灰白色小结节。镜下肿瘤由3个胚层分化而成的成熟和未成熟组织组成,含大量神经胶质组织。盆腔、网膜和肿瘤包膜上密集的粟粒样结节,镜下均为成熟的神经胶质组织,边界清楚,无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腹膜神经胶质结节GFAP(+)、S-100(+)和vimentin(+),结节表面被覆的间皮细胞CK(+)。临床行大部分大网膜和肿物切除,术后未予治疗,随访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OIT合并GP罕见,腹膜种植分化成熟的神经胶质提示OIT可能有分化成熟的趋势,其预后好。治疗主要根据OIT的分期及分级,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和/或化疗。
- 汪向明张帆顾倩蔡兆根李佳嘉
- 关键词:畸胎瘤卵巢病理
- FISH和SISH技术在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中对比性研究
- 目的: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银增强染色原位杂交(Silver-enhanced in situ hybridization,SISH)两...
- 李佳嘉
- 关键词:乳腺癌HER2检测
- 文献传递
- 防止免疫组化染色组织脱片的处理方法被引量:2
- 2008年
- 徐国祥何雷李佳嘉梅晶晶
-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抗原修复防脱片
- Fibulin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甲基化检测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检测Fibulin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59例NSCLC患者术后病理蜡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提取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DNA,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Fibulin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59例NSCLC标本中,25例(42.4%)Fibulin3表达水平比相应癌旁组织下调(P<0.05);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甲基化22例和5例检出Fibulin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其阳性率分别为37.3%和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P<0.001),并与临床分期(P=0.035)及淋巴结转移(P=0.011)相关。结论: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Fibulin3基因失活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成为NSCLC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记物。
- 焦南林徐国祥李佳嘉张帆
- 关键词:甲基化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标记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7例原发性乳腺DLBCL,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7例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1岁;左乳5例,右乳2例。乳腺及同侧腋窝无痛性包块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镜下见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大,弥漫一致浸润分布于乳腺小叶间、导管周围、间质及脂肪组织中,部分呈单行条索状排列。1例为ALK-1阳性DLBCL,6例为DLBCL,非特殊类型。免疫表型分型:5例为非生发中心型,2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60%-95%;Ann Arbor分期:I EA期2例,II EA期5例;IPI评分:4例0分,3例1分。7例患者中1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包块切除术,2例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2例未行化疗而死亡,5例行4-6周期( CHOP/R-CHOP)化疗或联合放疗,4例获得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 CR),1例进展死亡。随访1-1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1年总生存期( overal survival, OS)为57.1%,5年OS为14.3%。结论原发性乳腺DLBCL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分型以非生发中心型为主,治疗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预后需多因素综合评价。
- 刘银华王素芬徐洪海李佳嘉徐国祥卢林明
- 关键词:乳腺肿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 内质网应激分子XBP1S在1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探讨
- 2015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tau蛋白和内质网应激通路关键分子XBP1S在糖尿病大鼠海马表达的变化,探讨XBP1S在糖尿病大鼠脑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注射STZ16周末,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s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大鼠海马组织中XBP1S和Tau的变化.结果:注射STZ16周,Western Blots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海马组织中XBP1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au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DM大鼠海马CA1区Tau阳性细胞数较多,颜色深;DM大鼠海马CA1区XBP1阳性细胞数较少,颜色浅.结论 :XBP1S在DM大鼠海马区表达比正常大鼠减少,提示XBP1S在可能参与糖尿病大鼠认知损伤.
- 邵德翠李佳嘉黄顺国孔亚丽
-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学习记忆TAU
- 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2年
- 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对送检组织行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检测观察,综合相关文献总结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D34 positive fibroblastic tumor,SCP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和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特点。患者男,54岁,于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下腹部包块1枚,切除肿块行组织活检,肿块边界清,无包膜,镜下肿块位于真皮深层,边界相对清楚,肿瘤由梭形细胞、胖梭形细胞及多边形细胞组成,呈束状或片状排列,局部可见奇异形或多形性细胞核,部分瘤细胞细胞质呈空泡状及黄色瘤样;核分裂罕见,间质内淋巴细胞散在或局灶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CD68(少数+)、Desmin(灶区+)、SMA(-)、β-catenin(细胞质+)、MyoD1(-)、Ki-67(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出PRDM10易位。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类新报道的纤维母细胞肿瘤的新亚型,其典型的特点为CD34弥漫阳性,但组织学形态与其他间叶性肿瘤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需要结合PRDM10基因易位与非典型性黄色纤维瘤、上皮样肉瘤和其他软组织肿瘤所鉴别,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并准确诊断出该类疾病,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 巫永志张琴琴孙国敏毛国梁李佳嘉徐国祥刘银华
- 关键词: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 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合并腹膜胶质瘤病1例
- 汪向明张帆李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