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劢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污染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动态膜
  • 1篇液位
  • 1篇液位控制
  • 1篇液位控制器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建设
  • 1篇水处理
  • 1篇水环境
  • 1篇水头
  • 1篇排污
  • 1篇排污量
  • 1篇培养创新型人...
  • 1篇曝气
  • 1篇曝气器
  • 1篇清洁生产

机构

  • 8篇山东省环境保...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财经大学

作者

  • 8篇李劢
  • 1篇王菁
  • 1篇张鹏飞
  • 1篇慕金波
  • 1篇李丽君
  • 1篇徐宝刚
  • 1篇彭岩波
  • 1篇沈浩松
  • 1篇王秀刚
  • 1篇刘燕
  • 1篇李岩
  • 1篇唐国斌
  • 1篇彭海昀
  • 1篇王忠训
  • 1篇谢刚
  • 1篇王勃
  • 1篇张亚峰
  • 1篇董超

传媒

  • 1篇科学与管理
  • 1篇山东科学
  • 1篇山东环境
  • 1篇资源节约与环...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科技与生活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被引量:1
2010年
发展低碳经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李劢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识别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很多国家和组织都把创新型人才资源视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不断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创新实践也表明,开发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然后运用大量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如何识别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张鹏飞李劢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一种可控动态膜生物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动态膜生物反应装置,包括池体、水泵、曝气器、液位控制器、动态膜组件和PLC可编程控制器,水泵与伸入池体内的进水管连接,曝气器设置在池体底部,曝气器与池体外部的空气压缩机相连,两者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流...
徐宝刚唐国斌王菁李劢张哲奇李丽君刘燕
文献传递
论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能够正确的把握规划及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状况,且对已经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而做出的评价。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劢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山东省环境形式预测与污染减排对策研究
谢刚沈浩松李劢王忠训张亚峰王秀刚董超彭岩波
该项目首先在对山东省“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现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找出了现阶段山东省污染减排工作的制约因素,并以两种角度预测分析了山东省“十一五”期间的环境形势,一是计算现阶段山东省生态承载力,二是采用灰色系统模型测算“十...
关键词:
关键词:污染减排环境形势
清洁生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被引量:22
1999年
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评价是衡量企业清洁生产状态和水平, 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措施。本文在对清洁生产系统分析基础上,试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清洁生产评价简易、快速、可行。
彭海昀李劢
关键词:清洁生产无污染工艺
黄河三角洲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前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正由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过渡,而摸清纳污水域的环境容量是实行容量总量控制的基础。本文根据山东省河流水文、水质特征,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水环境容量数学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的设计方法;并建立了将水域环境容量转换为陆上污染源最大允许排污量的估算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内各条河流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条件下的水环境容量及最大允许排污量,从而为制定水污染物削减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劢李岩韩政王勃慕金波
关键词:河流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排污量黄河三角洲
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4年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因此,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一系统工程,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李劢
关键词:生态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