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
- 作品数:54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论'化境'
- 该文主要论述前人很少系统论述过的古代美学范畴-"化境".文中认为,"化境"是境界理论中诸种范畴的一种并且是高层面的一种.文章选追根溯源,探讨了老庄哲学(尤其是庄学)对"化境"范畴的潜在影响,然后,再从审美体验、审美创作、...
- 李舜臣
- 关键词:诗学审美创作诗学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从“禅门散圣”到“和合二仙”——图像艺术中寒拾形象的演变被引量:2
- 2021年
- 寒山、拾得事迹原本隐没无序。唐末以还,儒释道以及民间文化通过附益、累积、移植等手法不断地重塑他们的形象,表达自身的信仰与诉求。宋元时期,佛教逐渐从诸种文化中脱颖而出,不仅移植、衍生了诸多相关公案,而且明确将他们纳入到"散圣"谱系之中,艺术家据此想象、摹写他们的形象,使之成为了"散圣图"的代表。明清时期,释道二教彼消我长,道教逐渐加入到寒拾形象的重塑进程,并与不断蓬勃、高涨的民间文化一起,合力将寒拾塑造成"和合二仙"。
- 李舜臣
- 关键词:图像艺术和合二仙
- 气势·厚·化境──贺贻孙诗歌美学述评
- 1999年
-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爱国诗文家,诗歌美学十分丰富。一方面,他从诗歌所肩负的社会道义和时代使命出发,认为诗歌是源于一种“不平之气”,应当陶写“哀怨”之情,进而主张在诗歌中呈现出“吹沙崩石,掣雷走电”的气势美,使“不平之气”一吐而后快;另一方面,贺贻孙又能自觉从诗之本体出发,主张诗歌的“神厚”、“气厚”,高扬主体之神,使诗歌呈现出浓郁、深远、蕴藉美感。同时,贻孙还承续了庄子的“神化”思想,结合自唐以来的境界理论,用“化境”这一范畴标示他心目中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贺贻孙是诗学史上丰富论述“化境”的第一人。
- 李舜臣
- 关键词:贺贻孙气势蕴藉化境
- “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被引量:2
- 2012年
- 康熙十八年(1682)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堪称清初诗坛格局转变的关捩。很多遗民诗人纷然应征与出仕,使遗民阵营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从而引发了诗坛创作主体的消长、诗坛重心的迁移以及诗坛盟主的代兴。五十鸿儒,在其后的翰苑唱和中,极力地应和了统治者在诗学上潜在的诉求,倡导"宗唐抑宋"的诗学倾向,歌赞黼黻康熙盛世之音。但是,由于身份意识和客观境遇所制,在鸿儒的诗歌中并没有现出真正的"盛世气象"。尽管如此,鸿儒的诗学取向和创作得失,对当时同在翰苑的王士禛的"神韵"诗学——即康熙朝的"盛世元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李舜臣
- 谁是诗人?--中国古代"诗人"观念的演变
- 早期诗歌多属集体创编,抒写的主要是集体情志而非个人之志,诗之作者无有署名的诉求。所谓"三代无诗人"之说,正是此义。"诗人"一词,较早见于宋玉《九辩》。此后,"诗人"的指向和涵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战国末期至六朝,主要指《...
- 李舜臣
- 关键词:自我审视
- 略论明代南戏戏班被引量:1
- 2005年
- 明前期南戏戏班主要活跃在乡村赛社的祭祀场合,中期则开始转入城市。由于以求食营利为目的,南戏戏班流动频繁,彼此间竞争互补,推动了南戏的广泛流播。南戏戏班的组织,可分为职业、临时以及家乐的三种班体形式,其演员则以男性为主。
- 欧阳江琳李舜臣
- 虞道园词论略被引量:1
- 2005年
- 在元代,虞集并不是专力填词的词人,今存词作仅有三十一首。但这些词,却词翰兼美,情韵丰润,反映了这位馆阁文臣的真实心态和审美情趣。特别是《风入松.寄柯敬仲》一词,流传甚广,为世人所激赏,使他在向不被人重视的元词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 李舜臣
- 关键词:虞集元词隐逸文学研究
- 略论唐宋诗歌转型过程中的三种人性观及其影响
- 2020年
- 唐宋诗之别在宋代就已被有意识地提出,其中主“情”和不主“情”是经常被后人提及的一种区别。事实上,中唐至北宋是唐宋诗歌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儒家人性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诗歌本是“吟咏情性”的文体,人性观变迁自然会对诗歌产生影响。其中韩愈“性情相应”气本论人性观、李翱“性善情恶”性本论人性观和王安石“性情一体”性本论人性观都不同于唐前期的官方主流人性观,而这三种人性观影响下的诗歌也都对之前唐诗的主“情”传统进行了反拨。
- 李舜臣陈晗
- 关键词:唐宋诗人性观
- 明初方外诗坛生态论考——以明太祖与诗文僧的关系为中心被引量:1
- 2015年
- 明初方外诗坛的生态,与洪武朝的佛教政策的变迁休戚相关。洪武前期,明太祖对佛教主要采取尊崇、怀柔的策略,很多有影响的诗文僧都出入掖庭,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甚至与明太祖赓诗唱和;而洪武中后期则逐渐转为整顿、抑制为主,一些诗文僧或惨遭流放,或罹"文字狱",或坐"胡党案",丛林一时噤若寒蝉。此种丛林生态,深刻地影响着明初诗文僧的创作,他们一方面以"善世"、"遍应"等庄严佛曲歌赞新朝,另一方面则曲晦地表现出畏祸的心态。
- 李舜臣
- 关键词:明初明太祖
- 柳亚子佚文《题〈北莱遗诗〉》
- 2022年
- 笔者翻检明清释家别集时,在《〈北莱遗诗〉〈天寥遗稿〉合刊》一书中发现了柳亚子的一篇佚文。全文如下:北莱上人卓锡嘉善西塘雁塔寺,与黄、郭诸老倡酬甚密,即缝人吴季子披剃之本师也。遗稿两册,藏余秋槎茂才(其锵),许汗漫,颇难卒读。余从假归录副,辑成三卷。上卷经吾邑叶溉翁加墨,中卷嘉善倪默卿点定,下卷无人校正,仅黄霁青、郭少莲、程桐生都有题记尔。《天寥遗稿》中有《呈阿师诗》,而此于披度后迄其怛化,乃无一字,疑尚非完璧也。中华民国九年庚申元月十四日,吴江柳弃疾记。
- 李舜臣
- 关键词:遗诗释家柳亚子别集佚文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