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晖
- 作品数:43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德”“位”分合——孔孟复礼与华夏德性政制之奠定
- <正>华夏古典政制是德性政制,即道德与政制合一的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道德必须有社会群体来承载,其核心是家族;另一方面,道德无法直接成为或支撑制度,制度的实现需要权力的支撑,权力在传统中国主要是君权。直言之...
- 李若晖
- 文献传递
-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被引量:2
- 2017年
-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语,早期句读为"冲而用之",全句乃表述"道用"。六朝体用论兴起,并在隋唐道教重玄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本句被置于"体""用"对应格局中理解,但关于"道体"的内容为注释者外加。宋代理学吸收了体用论,并强调"道体",致使本句变为以"道冲"为读,"冲"由"用"之状语,被断为"道"之述语,由此在老子思想中凭空加入"道体冲虚"的观念。近代以"本体"译西方哲学之"ontology",既反向格义"ontology"为"物"之存在论,又将"道体"理解为物质性的,从而形成"道"为"物质"的观念。由此,本文得以藉《老子》历代注释的思想史背景之梳理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体系之建构。
- 李若晖
- 关键词:道体本体
- 循必然以窥天道——试析阴阳家理论的逻辑结构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家部分为例,试图以逻辑推演的方式,建构其哲学体系。以"顺"为逻辑原点,此文中即人事依据天道。天道为道在天的显现,亦即必然性的天象。首先是春夏秋冬四时之序,此天象之必然性为偶然性的必然性,对应之人事为俗。其次为春与生、夏与长、秋与收、冬与藏之对应,此天象之必然性为类型与属性对应的必然性,对应之人事为礼。偶然性的必然性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类型与属性对应的必然性是知其所以然,但此二者仍然处于经验范围之内,于是阴阳家进而追求超经验的、绝对性的必然性,即数的演算的必然性,对应的人事为法。天道虽超越人事,但又必须入于人事,指导人事。数的演算的绝对必然性与经验性人事的结合点,即是类型数量。其数的演算所得的绝对性之必然性的类型数量所规定的类型,却绝对地与其属性的经验显现相违背,从而宣告阴阳家以绝对天道指导人事的失败。
- 李若晖
- 关键词:阴阳家天道必然性
- 试论先秦道家思想
- 2010年
- 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作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其思想的核心即"道"。老子思想,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无相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方法是一种负的方法。老聃、柏矩、阳子居、关尹、列御寇、杨朱等是老子的主要的弟子。杨朱是从老子到庄子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庄子是道家的另一重要学派。其维系了老聃的正统。庄子思想即是以人生哲学为中心的。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内篇.逍遥游篇》、《齐物论》中。庄子后学,可分为述庄派、无君派、黄老派三大派。述庄派以继承阐发庄子思想为宗旨。无君派对庄子思想有重要的改造。黄老派的思想特点与庄子也相去较远。
- 李若晖
- 关键词:道家道家思想老子庄子
- 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被引量:10
- 2011年
- 秦至清的中国社会虽也曾陵谷沧桑,却与此前的周代迥然有别。秦以后的社会规范为"法",周代的社会规范为"礼"。因此探索秦至清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结构的锁钥即是周秦之变。礼是以共同意志纳上下于一体来建构国家权力,于是礼法之别即在于强制力的有无。强制力以违背意志为前提,必须有被违背的意志之外的另一意志存在,并由该意志来执行对于被违背意志之违背。而且该意志还必须同时掌握强制力。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只能是君主,亦即"君生法"。这一新的人为社会规范必须将整个社会重新组织,承担这一重任的政治制度便是郡县制。作为法之保障的强制力由军队提供,因而保障君主对于国家武力的独占与独制的军爵制便成为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关键。由此,皇权得以直接支配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平民组成的军队确保了专制权力下的全民身份平等,流官制使得官吏的权力来源不再是自己的宗族祖先而是君主授权。由此,最高权力与个体臣民之间的一切中间力量被扫荡殆尽,从而缔造出一个强大到极点的君主,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个个沉默到极点的奴仆化个体。
- 李若晖
- 关键词:郡县制社会形态
- 失德而后礼——清华简《系年》“蔡哀侯取妻于陈”章考论被引量:5
- 2017年
- 春秋初年,周室衰微,楚国崛起。处于其间的"汉阳诸姬",只有依靠自己的联合以抵御楚国,而其联系纽带则为周礼。据《左传》、《史记》与清华简《系年》的记载,楚国兴起的关键性事件,是由息妫引出的楚、蔡、息三国之争。对于此事解读,今本《左传》所载之"君子曰"单方面的责蔡侯以恶,乃纯粹道德批判。事实上,息妫故事之本末,涉及诸多礼制问题。其基本点在于由息妫引发的婚制纠纷。在此视野中,清华简《系年》"妻之"一语与《左传》"弗宾"的记载,乃不同思想脉络中对同一事件的相异性描述。蔡侯本意,是依据周礼媵婚制,将"息妫"看作蔡妫媵娣,对此《系年》与《左传》皆不认同而处理方式相异。《左传》是拘于礼的观念,例蔡侯以"弗宾",此其所以为近经;《系年》则是仍然实录蔡侯行为,"妻之",此其所以为近史。而蔡侯的循礼而行,致使息侯无法以"非礼"的口实伐蔡。至此,位列汉阳诸姬的息国,最终自乱同姓之谊,将目光转向礼乐之外,主动引入楚王干预。据此而论,周礼崩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礼乐的制度形式仍然存在,却失去了贵族精神内在德性的支撑。处于华夏文明外围的楚国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强大,开始蚕食中原诸侯。
- 成富磊李若晖
- “德”“位”分合——孔孟复礼与华夏德性政制之奠定被引量:4
- 2012年
- 华夏古典政制是德性政制,即道德与政制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体现在周礼体系中。但到春秋时期,"位""德"分离,"德"失去了自身的根据,于是必须为"德"另寻根据。孔子将周礼之义概括为"敬",以敬区分礼仪与礼义,并在礼上加"仁",以"爱人"为"仁"。孔子既以仁德基于内在心性,于是相对于"位""德"合一来说,孔子的"位""德"仍然是分离的。孟子于礼下加让,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孟子区分了现实世界中实有之位与依据每一人之德行所应有之位,前者孟子称之为"人爵",后者称之为"天爵"。理想的秩序是"人爵"应以"天爵"为依据。由此,孟子重新恢复了"位""德"合一,只是将原来的以"位"定"德"颠倒为以"德"定"位",从而将王朝政典建基于人心。孟子由此推导出新型的"德""位"合一的政治原则——仁政。汉代察举制即是本于孟子之学以"德"定"位"的政治制度,由此奠定了华夏二千年德性政制的基本格局。
- 李若晖
- 道之隐显(上)——《老子》第一章阐微
- 2009年
- 《老子》首章被认为是全书之总纲,但其解释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本文认为此章的主旨即人如何回归道。人现实地生存在万物之中,并且不可能抛弃万物而生存。与物的关系必然产生欲。老子希望以其教导开启道之门,但这教导本身又使人进入名言的世界。于是如何对待“名”与“欲”,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老子看来,只有放弃循名责实的为学之途,才能由道言而体道;只有通过绝学而弃知,才能经无我达无欲。但是人心莫测,此道又何其难哉!
- 李若晖
- 关键词:老子
- 追忆无端——李商隐《锦瑟》解读
- 2007年
-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篇。在中国,所谓名篇的含义就是谁都说不清它是什么意思。关于这首诗,各种各样的说法大概有一二十种。有以为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释为讽喻者,有归于自伤者,有释作哀时者,有谓为暗恋者,有视为集序者,有疑为思乡者。
- 李若晖
- 关键词:《锦瑟》追忆中国历史名篇
- 以“尊卑”代“尊尊”——汉代儒学政制平议被引量:3
- 2017年
- 先秦原始儒学本以礼学为核心,《春秋》为礼义之大宗。今文礼学"推士礼以致于天子",诸等级之间虽略有高低,却并不悬隔。古文礼学因此斥责今文礼学不知天子礼,由之将建构超绝性的天子之礼。因此,今古文礼学的差异,不在经书文本的今古文之异。古文礼学只是用古文礼经证明今文《仪礼》十七篇实为残本,但是,古文礼学的天子礼在古文礼经中也没有,而是出自《王史氏记》等传记文献中。传记文献的权威毕竟不够,于是,古文经学便以《春秋》为六经之首,居于礼上,发展出《春秋》稽合于律的学说,在《春秋》学内以《左传》压倒《公羊》《榖梁》,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实则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刘歆晚年更进而提升《周官》一书的地位,以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名之为《周礼》,开始了以周公取代孔子的经学重构。郑玄的经学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以《周礼》为核心重构的体系,这一进程在西晋臻于极致。杜预注《左传》以《春秋》"五十凡"为周公所作,彻底以周公取代了孔子的经学至尊地位。西晋王朝以《周礼》体系撰制《晋律》,杜预为之作注,完成了礼律一体的王朝政教体系。
- 李若晖
- 关键词:今古文经学尊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