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韧

作品数:61 被引量:61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2篇冻土
  • 26篇青藏高原
  • 23篇青藏
  • 22篇多年冻土
  • 12篇土壤
  • 12篇活动层
  • 10篇地表
  • 10篇冻土区
  • 10篇多年冻土区
  • 6篇土壤水
  • 5篇地表反照率
  • 5篇冻融
  • 5篇水分
  • 5篇总辐射
  • 5篇反照率
  • 4篇土壤水分
  • 4篇气溶胶
  • 4篇青藏高原北部
  • 4篇热通量
  • 4篇温度

机构

  • 6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陇东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61篇李韧
  • 44篇赵林
  • 22篇肖瑶
  • 20篇乔永平
  • 17篇季国良
  • 17篇吴通华
  • 15篇丁永建
  • 12篇孙琳婵
  • 11篇杨文
  • 10篇刘广岳
  • 9篇姚济敏
  • 8篇杜二计
  • 8篇焦克勤
  • 8篇谢昌卫
  • 6篇吴晓东
  • 6篇胡国杰
  • 6篇刘杨
  • 5篇庞强强
  • 5篇邹德富
  • 4篇吕兰芝

传媒

  • 18篇冰川冻土
  • 9篇太阳能学报
  • 6篇高原气象
  • 5篇山地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土壤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陇东学院学报
  • 1篇三江源区生态...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表积雪特征及影响
利用站点观测数据,分析该区域对陆面过程影响最为显著的地表积雪特征及其对反照率,能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做了分析.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积雪出现较为频繁.全年各月均有地表积雪出现,大多数集中在冬半年.该区域的地表积雪普遍较薄,...
肖瑶赵林李韧焦克勤乔永平姚济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陆面过程
西大滩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北界西大滩地区2005年度的辐射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PAR日变化与总辐射(Q)日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中午大,早晚小;晴天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变化相对比较平滑,阴天的日变化曲线不稳定,晴天的PAR大于阴天日.PAR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夏季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光合有效辐射系数ηQ值阴天大,晴天小;ηQ的日变化是中午小,早晚大,年变化呈双峰型,在1.75~1.96 mol.MJ-1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1.88 mol.MJ-1.最后,提出了适合本地区PAR的气候学计算方法.
孙琳婵赵林李韧姚济敏肖瑶乔永平焦克勤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
一种组合温度梯度的冻土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温度梯度的冻土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体、样品筒、冷气泵及控制中心,样品筒设置于试验箱体的腔室内,且试验箱体的腔室底部中央固定设置有一支撑块,样品筒固定设置在支撑块上,样品筒内用于放置冻土试样;试验箱...
乔永平赵林吴晓东庞强强李韧
文献传递
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马衔山残存的多年冻土被誉为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活化石".自1986年发现多年冻土存在至今,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大,面积由原来的0.16 km2减少到现在的0.134 km2.本文基于马衔山多年冻土区的实际监测资料分析了气温、地表温度和N系数随时间变化特征以及活动层温度、土壤含水量的时空特征.根据2010-2013年马衔山多年冻土区的日平均地表温度和土壤参数实测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利用X-G算法模拟了马衔山多年冻土的冻融过程,并模拟得到4年的活动层厚度均比实测值小,这可能与活动层底部较高的未冻水含量有关.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泥炭层和含水量对活动层厚度的影响,泥炭层越厚,其隔热作用越强,活动层厚度越小;反之,活动层厚度越大;含水量越高,土壤的容积热容量越大,活动层厚度越小;反之,活动层厚度越大.
刘文惠谢昌卫赵林吴通华李韧王武乔永平
关键词:含水量泥炭层活动层厚度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期间水热运移特征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以唐古拉监测点气象及活动层土壤水热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冻融期活动层土壤的水热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温度的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而且滞后时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表层土壤温度变化波动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土温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气温的降低引起了土壤温度的降低,从而引起水分的迁移;在冻结期,水分向上下两个冻结锋面迁移,而活动层中部则被疏干,在融化期,活动层底部水分含量高,水分向相变界面附近迁移。拟合了冻结期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相关系数R2平均值为0.89,结果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该研究结果为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冻融土壤水热耦合模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胡国杰赵林李韧吴通华庞强强吴晓东乔永平史健宗
关键词:冻融期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活动层多年冻土
ERA-Interim地表温度数据集在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制图应用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9
2015年
地表温度综合反映了大气、植被和土壤等因素的能量交换状况,是冻土分布模型和一些寒区陆面过程模式的上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分布制图和活动层厚度估算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ERAInterim地表温度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综合比较了青藏高原69个海拔2 000 m以上气象站1981-2013年地面实际观测值与ERA-Interim之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两种资料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ERA-Interim地表温度在数值上与实际观测值差别显著,平均偏低7.4℃.原因之一可能是由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格点的海拔高度与气象站实际海拔高度差异引起的.根据两种温度产品之间海拔的差异,对ERA-Interim地表温度重新进行模拟,经过模拟后的ERA-Interim地表温度与实际观测值的差值在大部分气象站变小,平均偏高0.4℃.因此,经过重新模拟的ERA-Interim地表温度基本能够反映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真实情况.以模拟后的ERA-Interim地表温度作为地面冻结数模型的输入参数模拟了青藏高原冻土分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面积为1.14×106km2,季节冻土区面积为1.43×106km2.
秦艳慧吴通华李韧谢昌卫邹德富张乐乐王田野余文君王蔚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冻土分布
青藏高原1977—2006年土壤热状况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可以指示活动层厚度变化。利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74个站1977—2006年近30年的土壤温度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土壤热状况。结果表明,自1977年的近30年来,5cm土壤负积温绝对值有减小的趋势,在高原的不同区域减小的幅度不同,对整个研究区域而言,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降低了35℃;近3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呈现减薄的趋势;冻结期间(冷季)高原腹地负积温变化幅度要比边缘地区大,而在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过程中,高原腹地相对于边缘地区稳定;近30年来高原地区冻融强度(FTI)呈现增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土的稳定性发生了变化;纬度及海拔对FTI值的影响较大,当海拔低于4000m时,33°N南北两区域FTI值随海拔升高的减小率不同,南部减小的量是北部的2.5倍,海拔高于4000m时,FTI值受纬度影响相对减弱。
赵林李韧丁永建肖瑶孙琳婵刘杨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温
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具有较明显的6~7年的振荡周期.20世纪后10年年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李韧季国良杨文
关键词:总辐射年际变化
地表能量变化对多年冻土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5
2011年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6-2008年辐射平衡及活动层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北部地表能量变化对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地表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6-7月最大,11-12月最小;研究时段土壤热通量年平均值0.12MJ.m-2.d-1,活动层土壤以吸热为主;冻融循环期间,活动层温度垂直变化过程与地表能量的变化过程相似.活动层的融化厚度与地表能量过程密切相关,融化期间,随地表接收的太阳能的增大,融化厚度逐渐增大,当地表能量积累为0.0MJ.m-2时活动层的融化厚度最小;随着地表能量的积累,活动层融化厚度随之增大,可用乘幂关系描述二者之间的变化过程.
李韧赵林丁永建王银学杜二计刘广岳肖瑶孙琳婵刘杨石伟
关键词:青藏高原能量平衡活动层多年冻土
冻土水热变化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气候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CAM3.1)作为工具,在保持模式陆-气之间能量、水量守恒的状况下,通过在其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3.0)中引入了未冻水过程,改变了冻土中的水热属性,分析了欧亚区域气候对冻土变化的敏感性、东亚季风对冻土变化的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未冻水过程较为显著的改变土壤中冰、水比例,其对地表温度、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2)欧亚区域(包括东亚)气候对冻土变化较为敏感,1月海平面阿留申低压有所加强,500hPa乌拉尔阻塞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7月阿留申群岛地区海平面气压显著减弱,500hPa位势高度大陆有显著的负异常,海洋有显著的正异常.(3)1月东亚地区850hPa风场南风分量增大,冬季风减弱;7月大陆气旋性异常,海洋反气旋性异常,东部沿海地区夏季风加强.(4)东亚夏季降水有显著改变,其中青藏高原南部、长江流域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大,华南、海南岛地区显著较少,我国中部、华北地区减少,但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30°N附近,有显著的空气上升运动,其南北两侧有显著的下沉运动,中高纬度太平洋暖湿气流在东北与北方冷空气汇合,这些因素是上述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辛羽飞武炳义卞林根刘舸张玲李韧
关键词:冻土大气环流模式东亚季风降水异常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