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善咨
- 作品数:31 被引量:1,185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中国中西部发展中城市的增长极作用被引量:10
- 2010年
- 为了分析增长极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对我国中西部地域相连、经济水平接近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陕西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42个市县2000~2007年非农业GDP和就业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模型估计表明,中西部地区各市县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自身的投入,同时,中心城市也存在明显的扩散和回流效应。地级市的非农业GDP增长对县级市有扩散效应,意味着城市间经济有一体化趋势,但是地级市的就业增长对县级市有抑制作用;地级城市对相对更不发达的县镇的GDP和就业增长同时具有带动作用;相邻的县级市相互间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邻近县镇却有抑制倾向。
- 柯善咨
- 关键词:城市增长极空间计量模型
- 交通条件、城市规模和劳动技能匹配
- 2020年
- 自马歇尔勾画出集聚经济效应以来,后续文献——尤其是Duranton和Puga——分析了集聚经济的三个微观机制——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并初步构建了理论模型。其中,劳动力集聚有利于厂商雇用专业职工,也有利于劳动者找到与个人技能匹配的岗位,因而成为集聚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改善交通条件将降低通勤成本,扩大地方劳动力市场,促进入口和产业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
- 郑腾飞柯善咨
- 关键词:集聚经济产业集聚交通条件
- 中国转型期城市空间规模的决定因素——统一的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证被引量:6
- 2009年
- 文章根据城市土地经济学原理、结合我国城市特点构建了兼有"封闭"和"开放"特征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并发展了经典单中心城市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文章提出的本地性均衡概念弥补了现有理论的不足,有助于揭示城市户籍人口和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和居住模式以及城市用地特征。对中国630多个城市2003-2007年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我国城市用地规模差异的88%可以被模型所解释。特别地,政府规划中较少考虑的城市收入、市内交通条件、流动人口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规模有显著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还表明,在控制了上述所有经济因素后,行政级别高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使用了更多的土地。
- 何鸣柯善咨
- 关键词:户籍人口流动人口
- 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被引量:71
- 2008年
-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并利用2005年数据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截面分析。3SLS估计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工业集聚的多变量估计还表明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果相关的政策含义。
- 柯善咨姚德龙
-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
- 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被引量:182
- 2012年
- 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永续盘存法所依赖的四个关键参数—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价格加权指数、加权折旧年限和初始资本存量,并根据各城市行政区变化调整了统计数据,估算了1996—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等级城市资本存量。根据不同折旧年限计算得到的两组资本存量序列数据可以作为我国城市资本存量数据的上下限。通过比较本文与文献中资本-产出比和估计生产函数可确认本文估算的资本存量数据是比较可靠的,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了初步的数据基础。
- 柯善咨向娟
- 关键词:建设周期
- 交通条件、城市规模和劳动技能匹配效应被引量:8
- 2019年
- 劳动技能匹配是集聚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导致了行业的不同区位偏好。文章将劳动技能匹配引入Venables(2007)的理论模型,利用全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交通条件、城市规模和企业技能培训对生产率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显示:交通条件、城市规模和企业培训都能改变技能匹配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率;交通条件和企业培训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城市间有明显差异。对高、中、低技术产业的计量检验还发现,改善交通条件有助于提高特大城市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率,促进高技术产业向特大城市集聚。
- 郑腾飞柯善咨
- 关键词:交通条件企业生产率
- 规划与市场——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研究目的:研究规划和市场两种力量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决定作用。研究方法:根据城市经济学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城市用地规模实证模型,对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中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决定因素与土地私有化的美国城市的用地决定因素惊人地相似,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的工资收入、通勤成本和临时人口等都对用地规模有显著影响,并且,经济因素随着市场的完善对用地配置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研究结论: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城市用地的扩大是有序的,积极地考虑相关经济因素有可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用地规划。
- 柯善咨何鸣
- 关键词: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
- 中国城市车辆密度、劳动生产率与拥堵成本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本文根据拥堵外部性和居民与厂商最优化原理构建模型,检验交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和以下城市最佳车辆密度分别为1813和2812辆/km2;在2003-2012年期间,拥堵的城市从16个增至166个,生产率损失从255亿元上升到7877亿元,几乎全在大城市;城市路桥资本上升10%,通行能力增长约16%,大城市投资收益远高于小城市投资收益。
- 柯善咨郑腾飞
-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地区间差异
- 空间外部性、比较优势与制造业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9
- 2013年
-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了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出了重要启示。
- 韩峰柯善咨
-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空间外部性比较优势
-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和统计估计被引量:13
- 2013年
-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 柯善咨韩峰
- 关键词:集聚经济新经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