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
- 作品数:205 被引量:600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 西方现代美学背景下的“以美育代宗教”被引量:3
- 2018年
-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提出的意在实施全新的灵魂重建的美学方案,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见解在过去却长期被学界忽略并且搁置起来,这就是"审美救赎"。借助西方现代美学的思考可以发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与西方的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一脉相承,尤其是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考。本文意外揭示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蔡元培之间的共同探索,也凸显了蔡元培美学思考的现代内涵。
- 潘知常
-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学虚无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 跨世纪文化转型与素质教育
- 1997年
- 目前,人们已经逐渐取得共识: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与跨世纪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就社会而言,正是社会的存在深刻地赋予教育以社会功能。因此当代社会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 潘知常
- 关键词:素质教育文化转型当代社会社会功能当代文化
- 否定之维:“灵魂转向的技巧”——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个贡献被引量:3
- 2017年
-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彼岸之维,还有否定之维。彼岸之维涉及的是价值取向,否定之维涉及的则是思维方式。否定之维既是绝对的否定,也是绝对的肯定,同时又是绝对的超越。由此,就决定性地形成了基督教精神的超越性特征。否定之维也是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重大贡献。
- 潘知常
- 从认识到直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被引量:4
- 1998年
- 潘知常
- 关键词:当代审美现象学美学直觉对象性思维审美经验杜夫海纳
- 全文增补中
- 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
- 1992年
- A.语言文字问题,是中西方美学的共同话题。然而,对于语言文字与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的关系的讨论,应该说,却是中国美学的独得之秘。目前的问题是,很多人未曾注意到这独得之秘。在他们那里,津津乐道的,只是中国美学对语言文字的尖锐否定这一历史事实,这一“熟知非真知”的历史事实。我们的讨论,不妨也从这一历史事实开始。对于语言文字的尖锐否定,应该说,在老子和庄子那里,孕育着中国美学最早的警醒:“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 潘知常
- 关键词: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活动实证中国美学史生命世界
- 身体问题的美学困局被引量:3
- 2021年
- 身体美学是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身体美学是部门美学,也是生命美学的一个维度。是生命在审美,而不是身体在审美。以身体作为审美本体、以身体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基本理论、以身体本体去取代实践本体、生命本体的做法并不可取。
- 潘知常
- 关键词:身体美学生命美学生命身体
- 审美救赎:作为终极关怀的审美与艺术——纪念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学命题一百周年被引量:5
- 2017年
- 一世界已经进入了"无神的时代"。值此之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脉搏,同时又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审美与艺术在这个时代的特定价值与作用,意识到人类的灵魂旅程已经必须在宗教之外来完成,无疑正是百年来中外思想大家的共同的过人之处,当然,这也就是审美救赎的提出,然而,对于审美救赎的回答,却难免言人人殊,各有答案。尤其在中国,以审美去救赎"天崩地裂"的虚无之路,堪称蔡元培在中国所开创的第一个与世界同步的美学大讨论。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
- 潘知常
- 关键词:以美育代宗教美学命题美学热审美评价
- 重要的不是美学的问题,而是美学问题——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被引量:7
- 2014年
- 潘知常认为,立足"价值-意义"框架,生命美学是研究进入审美关系的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之学。它不但在美学问题上立一家之言,而且具备了在美学问题的思考层面的较为广阔的理论前景与阐释空间。封孝伦认为,立足于"生命"方能对"美本质"进行普适性界定。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生命美学可合理化解美学中的难题。林早则指出,世纪之交是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高峰期,此后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迅猛发展。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的丰硕显示了传统美学资源与现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之间的丰富可能,而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成果的薄弱则启发我们重思生命美学的现代性。
- 潘知常
- 关键词:生命美学美学问题美本质历史演进
- “历史为谁而存在?”──从二元对立思维到多极互补思维被引量:5
- 2002年
-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以来,东西方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问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长期的讨论中形成了名称相异实质相同的三大派别,即中国本位文化派、西化派和折衷调和派,但三种现点并非三足鼎立。中国本位文化派虽曾雄踞一时,但因其夜郎自大而日益失去市场;西化派虽然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因其缺乏理论的阐释而一直不为国人所接受。相反,只有主张折衷调和的文化相对主义因其貌似公允而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即便今日也是如此。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会改变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吗?本刊去年第1—4期发表了顾乃忠教授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系列文章,提出应该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时间顺序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质在于时间差的观点。顾文发表以后,学界产生了各种反响,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补正者亦有之。为了将这一讨论深入下去,本刊拟在今年的“文化研究”栏目中开展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及其方法论研究”的“笔谈”,突出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讨论,即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欢迎专家、学者撰写短文(4000字左?
- 潘知常
-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中国学者笔谈中西方文化震撼力
- 超越美学的美学——关于“美学热”与“热美学”的考察
- 2023年
- “美学热”与“美学冷”、“热美学”与“冷美学”是美学历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蕴含着美学之为美学的内在秘密。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奇观,也是美学学科的一个荣幸!突然之间,时代的聚光灯竟然聚焦于美学。美学,也凝聚而为全社会的高光时刻。而其中为我们所曾经忽视了而现在却又务必予以关注的却是:存在着哲学家的美学与美学家的美学、存在着“作为问题”的美学与“作为学科”的美学、也存在着关注文学艺术的小美学与关注人的解放的大美学。
- 潘知常